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周忠菲》從葉倫訪中看民進黨的焦慮

近期美國財長葉倫訪中一周,以及隨後國務卿布林肯對中國的訪問,就是中美政經互動的例證。(圖/路透社)
近期美國財長葉倫訪中一周,以及隨後國務卿布林肯對中國的訪問,就是中美政經互動的例證。

文/周忠菲

近來,美國對中國政策出現較大調整,理性主張抬頭,美方重要決策人物,似乎不再擔心「訪中收穫有限」。近期美國財長葉倫訪中一周,以及隨後國務卿布林肯對中國的訪問,就是中美政經互動的例證。

4月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同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決定在雙邊關係上採取一些「大動作」。動作內容敲定後,葉倫從萬里之外的華盛頓,4月4日飛抵廣州。訪中一周,行程包括廣州、北京。

4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到廣州迎接葉倫,在廣州展開兩輪會談。細節的處理上,中方接待中規中矩,並顯示禮儀(規格上,國務院副總理高出財政部長半級)。葉倫訪中的主要內容——美中兩國同意「就平衡經濟增長進行討論」(見美國財政部6日發表的聲明)。

葉倫不僅是鴿派經濟學家,還是美國經濟界、政界的代表。她在中美元首通話後,如此快速地抵達中國,說明美中互動除了討論貿易商品以及關稅等一般的問題,高科技競爭之外,不會局限於避免經濟摩擦,而是具有世界地緣的政治意義。

如通話中,拜登強調美中關係是世界上影響最深遠的雙邊關係。習近平強調,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葉倫在廣州發表的演講,強調美中經濟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美國不再擔心「訪中收穫有限」,中美政經關係的互動,已經展開。

本文要探討的是,中美關係的「鬥而不破」,美國對華政策出現理性回歸,對「親美抗中」的民進黨當局,將產生哪些影響?何為民進黨的焦慮?

拜登政府對華政策釋放回歸理性的信號

總起來看,葉倫這次訪中透露的信號,重點在於拜登政府對中美關係的「鬥而不破」有了「理性的理解」。

舉一個例子,如果按照川普的講法,他上任後會對所有中國商品加徵70%的關稅。不管這話是基於選票還是其它原因,單就加徵關稅抬高商品成本,人民的購買成本也會提高,經濟上的得不償失是明白無誤的,這就是非常的不理性。

現在的問題是,俄烏衝突進入第三年。經過與中國的激烈較量,美國意識到不可能在制裁中國方面取勝。此外,美國貿易策略強調的友岸外包和去風險等,也離不開中美關係的平穩發展。妄言「脫鉤」,完全脫離現實(例如,發動軍事衝突的風險,將加大生產與投資的成本)。

最近,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聲音開始變得「理性」。現象如鷹派說鴿派的話,鷹派經濟主張逐漸被鴿派經濟主張取代等。具體到中美經貿爭端方面,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變化,表現為更多地考量經濟、安全、風險,以及減少軍事衝突等。對華政策「鬥而不破」的版本,取代了「誰對中國更強硬,誰走得更遠」的版本。

民進黨「親美抗中反共」的牌,打不下去了。

自裴洛西硬闖台灣後,民進黨的角色,就是進行挑釁,引發衝突,維持海峽局勢緊張。雖然賴清德用「和平保台」,代替「抗中保台」,但在美國地緣戰略中,民進黨「挑釁者」角色的定位,基本不變。如台灣軍方的「第一擊」之說,如「2.14」金門水域惡性撞船事件的處理,不開放兩岸交流等,不言自明。

這次葉倫快速訪中,中美政經互動,將給民進黨帶來哪些焦慮?

焦慮之一,「親美抗中」牌難以繼續。

中美通話中,拜登政府在台灣問題上,其用語保持了美國立場的系統性、長期性。如美國重申不支持「台獨」(這是拜登第六次表態「四不」發展為「六不」)。這與美國對華政策「虛化一個中國」的戰術是有區別的。這種姿態,以及安排國務卿布林肯在葉倫之後訪中,說明美台之間的政治方向變了。「打台灣牌正逢最佳時期」這樣的信號,不再受到美國國內政治的歡迎。

與此同時,中美通話意味著中美關係達成「鬥而不破」的共識。這樣,民進黨繼續打「親美抗中」牌,在國際和島內都將失去政治基礎。美國也不會允許民進黨「按照美國不喜歡的方式」行動,不會容許民進黨冒險扮演「孤膽英雄」,壞了美國亞太戰略這「一鍋粥」。「親美抗中」,難上加難。

焦慮之二,中美關係趨穩,意味「台獨」的國際空間將繼續縮小。

從拜登政府對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和「反對台獨」的表述看,美國對中美關係的基礎,即中美三個公報,基本是認帳的。「事實台獨」執政後,必然對推行「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產生焦慮。例如,美國對台灣「安全的承諾」,依然「無解」。對「馳援」台灣,依然「不願下水」。美國的真實立場,一旦衝破「資訊繭房」,對島內民眾必然產生重大影響。「台獨」的所謂國際空間,也必然進一步受到中美關係的束縛。

拜登任內對台灣安全的承諾,共出現四次(包括事後以「口誤」為由,進行修正,以及「對台政策選項的排序變化」等)。但對海峽衝突一旦爆發,美國是否「救援台灣」這一核心問題,依然保持戰略模糊。如今年台灣大選後,美國政要多次訪台,表示對台灣「民主體制」的祝賀,但對台灣安全,仍然採取「限制表達」。如:無論美國大選結果如何,無論誰當選,美國都會履行「對台灣的承諾」。這一點,從台灣戰略界、軍界,包括安全部門最近表達的對台灣安全的擔心,也可以看出來。

對民進黨,他們更擔心中美關係的穩定,將帶來「台獨」國際空間的繼續縮小。這意味著某種程度上「台獨」的停止蠕動。對以「事實台獨」身分掌權的台灣「新政」,衝擊是巨大的。

焦慮之三,貼上「反中、反共」標籤的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產生的負面政治影響,可能是長期的,抹不掉的。

這是指,民進黨無力解決「台灣安全」問題,其「和平抗中」政策,禁不起考驗,而美國重審國際戰略局勢,對華政策出現理性主張抬頭的趨勢,這些因素投射到兩岸關係上,一是大陸繼續「打獨」的戰略,將更加堅定不移。二是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三、結語

中美關係的調整是長期的,葉倫訪中,既然美國不擔心「收穫有限」,說明中美這次政經互動,不會僅僅局限於「中國過剩的工業產能」,「中國影響全球供應鏈」 等(如太陽能技術、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未來走向上,中美存在進入戰略調整的可能。

葉倫訪中的背景,涉及拜登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其中必然涉及台灣問題。中國也必然繼續反對美國的軍事霸權。不容美國干涉中國內政。

民進黨以「事實台獨」自居,自認為可以挑釁兩岸。現在對中美關係的「鬥而不破」,開始焦慮。民進黨的挑釁角色,快走到盡頭了。

(作者周忠菲為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