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黃惠華/蕭茲訪日 親中路線轉向

德國總理蕭茲(左)4月28日抵日本訪問,並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舉行會談,聚焦俄烏衝突與中國挑戰等議題。(路透)
德國總理蕭茲(左)4月28日抵日本訪問,並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舉行會談,聚焦俄烏衝突與中國挑戰等議題。

文/黃惠華

德國新總理蕭茲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會晤,本次會議兩國領導人討論議題包括援助烏克蘭立場、G7合作、供應鏈、能源、中國擴張等議題,德國日本也將建立起政府間磋商機制,讓兩國部長直接面對面交流。

為落實新印太政策,德國新總理蕭茲改變德國外交傳統,捨中國先訪日本,代表梅克爾舊時代結束,新時代宣告來臨,德國要從傳統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政策調整為印太政策為中心。

2020年德國政府發布《印度太平洋政策指南》,將印太區定義為印度洋與太平洋的邊界,是戰略競爭與全球價值鏈,是21世紀國際秩序形成的關鍵。過去德國以中國為重心的亞太政策轉向印太政策,原因不外乎是為了因應中國的挑戰,此外也要在印太地區尋找其他新的投資機會,推動自身的經濟發展。

德國傳統上與日本保持著密切的友好關係,兩國關係的一個特點是政治對話,首先是在國際組織框架內,透過對話機制,不僅可以解決雙邊關係中的當前問題,而且可以就迫切的國際問題協調立場,今年蕭茲訪問日本,兩國都希望將關係提升到新的層次,也打算創設兩國政府定期協商平台,預計2023年舉行首場協商會議。

應對共同的威脅,日本特別關注中國在周邊海域的強勢行動,不斷強化軍事實力試圖改變現狀、試圖破壞國際秩序等挑戰。2021年3月德國國防部報告指出,「中國發展軍力,將會先在南海與台灣問題上。中國發展軍事力量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經濟利益,還要打造符合中國利益的國際秩序」。梅克爾去年在歐洲理事會演講特別提到,南海、台灣,可能演變成軍事衝突。雖然梅克爾給外人親中印象,但在卸任之前已調整其亞太政策轉向了印太政策,原因不外乎是為了因應中國的挑戰。

德國印太政策安全合作採取多邊與雙邊同步進行的策略。多邊的框架方面,德國加入英國、法國、日本、澳洲行列,擴大印太地區的軍事影響力。雙邊合作方面,特別重視與日本的合作,2021年兩國軍事合作成果,包括簽署《情報保護協定》共享相關情報,進行裝備品出口與聯合訓練,舉行首次「國防外交2+2會議」,德國護衛艦與日本舉行聯合軍演等,兩國試圖逐步建構出如何因應共同威脅之能力。

自從日本與澳洲簽署了《互惠准入協定》(RAA)之後,日本英國簽署RAA也在洽談之中,法國對此也有意願,德國會不會跟上英國、澳洲的腳步,將RAA也納入協商談判清單之中?同樣值得關注,如果達成共識,則有利於提高兩軍應對能力,兩國合作延伸至多邊的合作框架,強化各自的印太戰略實力。

(作者黃惠華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本文首發中時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