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世界各國需要的不是民主峰會,而是經濟發展

《凡爾賽條約》損害了中國的利益

派翠克·孟迪斯(柯林頓和布希政府時期的前美國外交官和軍事學教授)

陸安寧(波蘭亞捷隆大學助理教授·)

文/觀察者網

【導讀】 拜登政府的民主峰會召開前,美國政府前官員派翠克·孟迪斯及波蘭學者陸安寧在美國「國家利益」網站聯合撰文,回顧國際外交關係史,分析美中關係,並指出經濟發展才是世界各國的第一要務。兩人在文中還非議了中國的部分外交行為,對其個人意見和主觀臆測,觀察者網不表認同。

【文/派翠克·孟迪斯、陸安寧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群】

在國會審議《2021年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USICA)》的同時,喬·拜登政府正準備於12月9-10日在華盛頓舉行第一次民主峰會。來自100多個民主政府(包括非常小的國家)的代表正打算集中精力維護自由世界的民主價值觀,以遏制日益強大的獨裁政權並直面中國的挑戰。

伍德羅·威爾遜總統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民主世界願景,他說美國將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使世界安享民主」。隨著中國崛起並向全球擴張,這個世界是否仍能安享民主?

中國被出賣了

在威爾遜說出上面那番話時,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後殖民時代國家和新獨立國家來說,這些話都是空洞的承諾。新成立的中華民國已經失去了民主理想,並不再對西方思想感興趣,這主要是因為《凡爾賽條約》將德國佔領下的山東省轉交到了日本手中,以換取東京站在盟國一邊參加一戰。當這一既不公正也不民主的事件被中國人所知後,由北京學生發起的五四運動爆發了,後來,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誕生。

一個世紀以後,中國雖經歷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但《凡爾賽條約》帶來的痛苦與恥辱仍讓中國人銘記于心。對中國的領導人來說,西方推崇的「民主」理念不過是控制中國,壓制中國復興的藉口。

考慮到這些歷史剪影,中國真地會挑戰民主理念和美國領導嗎?

直到最近,美國還在享用著與北京建立友好貿易外交關係帶來的紅利。但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有著相似民主理念的領導人開始意識到中國有可能威脅到現存的民主自由世界秩序。

重建更美好的世界(B3W)

即將出臺的《2021年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USICA)》預計將整合一系列針對中國的法案。其中包括《無盡前沿法》、《戰略競爭法》和《應對中國挑戰法》等。長達2276頁的USICA法案旨在保持美國對華技術優勢,其預算為2500億美元。該法案包含各種計畫,如在國內製造半導體和要求聯邦資助專案「購買美國貨」以提升美國的民族主義。

在國際上,拜登政府領導七國集團一眾民主國家與「一帶一路」倡議展開競爭。美國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計畫被稱為「重建更美好的世界(B3W)」。借助《2021年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USICA)》,華盛頓打算與七國集團國家展開更大規模的合作,統一願景,充分發揮海外開發金融工具的潛力。這些金融工具包括美國開發金融公司、美國國際開發署、進出口銀行、千禧挑戰公司、美國貿易發展署以及交易諮詢基金等輔助機構。這項價值40萬億美元的計畫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願景,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與七國集團政府建立夥伴關係,到2035年時滿足發展中國家的部分需求。

但問題依然是:對中國的崛起,美國和其他民主國家是否反應晚了?

即便是美國牽頭與英澳訂立三邊安防協定可能也遲了一步。核動力潛艇和其他新興技術,如網路能力、人工智慧、量子技術和額外的海底能力,預計要到2040年才能交付。到那時,中國很可能已經將其技術能力和經濟繁榮加速提升到了更高的水準。美國的確是有遠見的。中國想要借助其「一帶一路」戰略,完成其在軍事上和經濟上主宰世界的使命。

與所有國家貿易,卻不與任何國家結盟

任何國家想要追求軍事進步、人類發展和社會福利,經濟都是驅動力。正如湯瑪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提醒的那樣,美國應該追求「和平、商貿和與所有國家建立真誠友誼,但不與任何國家結盟」。

然而,在當前形勢下,美國與中國的經濟競爭變得越來越具有挑戰性。例如,截至2021年,美國欠中國1.1萬億美元債務。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的估算,國會議員蘭迪·福布斯(Randy Forbes)計算出華盛頓每天要向中國支付近7400萬美元的利息。

此外,中國有107項雙邊投資協定生效。此外,中國還談判了24項自由貿易協定(FTA),其中16項協定已經簽署和實施。而另一方面,美國只與20個國家簽署並生效了14項自由貿易協定。

然而,「一帶一路」倡議並沒有取得完全成功。由於缺乏透明度和問責,許多國家取消或限制使用來自中國的資金。

此外,中國還面臨內部治理問題和邊界衝突。國內挑戰包括人口老齡化、少數民族問題、人權問題、房地產問題以及像收入不平等這樣的結構性問題。

就地區而言,中國與14個鄰國中的大多數都存在領土爭端。其中包括釣魚島(日本)、南海(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其他國家)及其喜馬拉雅山邊界(不丹和印度)。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在這些爭端中扮演的角色尤其引人注意。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可能會繼續在喜馬拉雅山邊界爭端中牽制印度的軍事力量,以消耗印度的國家資源,並遏制其參與四方集團的印太戰略。

儘管存在邊界衝突,但中國一直是印度最大的交易夥伴,且印度是貿易逆差國。然而,在2021年,美印雙邊貿易額超過了中印貿易額,且印度是入超國。這一趨勢可能會進一步鞏固這兩個全世界最龐大和最強大民主國家間的關係。

現在向何處去?

所有這些證據表明,為了制衡中國,除了提供軍事和安全保障之外,美國還需要提供替代經濟選項。

美國領導下的B3W願景似乎太過渺茫。發展中國家的現實需求則更加緊迫。為了贏得外交競賽並與世界各國建立信任,中國承諾在已允諾的2億劑新冠疫苗之外,再向非洲國家提供10億劑中國產疫苗。對此,美國購買了超過10億支輝瑞針劑,預計到2022年底會將它們分發到100多個國家。

美國現在已經認識到戰略性國家和小國家的重要性。中國早就認識到了聯合國體制(聯合國安理會除外)內 「一國一票」的價值。事實上,北京在聯合國外交中,特別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聯合國專門機構中,一直奉行小國戰略,以促進中國的國家利益。

美國和G7民主國家現在已經認識到了中國這一精明的聯合國戰略。大約30個人口在100萬以下的小國被邀請參加此次民主峰會。

每個民主國家的行為處事都是以國家利益為重,而國家利益的核心主要是經濟利益。對那些想要發展自己的「一帶一路」相關國家,中國的經濟激勵措施似乎很有吸引力。如果美國開始提供替代中國方案的經濟計畫,這將有助於民主價值觀和自由的蓬勃發展。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在二戰後提出馬歇爾計畫,重建西德、義大利、其他西歐國家和日本。

事實上,經濟復蘇將有助於威爾遜主義保持生命力。

(觀察者網由冠群譯自美國「國家利益」網站)

連結:帕特里克·孟迪斯&陆安宁:世界各国需要的不是民主峰会,而是经济发展-帕特里克·孟迪斯、陆安宁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