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蕭衡鍾》抗拒中國疫苗,是品質疑慮還是政治盤算?

如果台灣接受了中國的疫苗,就會顯得,中國政府比台灣政府更有能力照顧台灣人民;而要是台灣明確拒絶接受中國的疫苗,那麼台灣政府必然就會陷入無視於台灣人民健康利益的政治風暴

文/蕭衡鍾

近日,英國國際媒體BBC刊登了一篇報導,以「在病毒與兩岸政治夾縫中求疫苗的艱難抉擇」,來形容當前台灣政府於疫情延燒下面臨的困境,但很可惜的是,對於這個「艱難抉擇」,背後似乎不是那麼的「理性選擇」,被質疑是種政治盤算。

台灣在疫苗問題上無法「理性選擇」

BBC表示,台灣曾經成功地遏制肺炎病毒的蔓延,現在卻正處於第一次嚴重爆發的狀態。目前,台灣的疫苗儲備很小,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口接種了疫苗,因此台灣急切需要疫苗為民眾提供保護,而緊挨著台灣的中國則已多方表示願意提供協助的意願。

但是,這卻使台灣政府陷入了兩難境地,這樣的兩難處境出現在今年5月中旬,台灣在5月中旬之前總共大約有1500個感染病例、12人死亡,但隨後感染病例開始急劇增加,近幾日幾乎每天都有高達十多例死亡,面對如此驟然激增的病例,台灣政府雖然有意識到他們需要更多的疫苗,但台灣2300萬人口中大約只有1%接受了疫苗注射,接種了疫苗的人非常少。

目前,台灣有多個民間團體在兩岸之間穿梭,包括宗教團體佛光山表示,要洽購50萬劑的嬌生(J&J)疫苗;還有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聲稱,已經透過台商及中國友人捐贈,取得德國BNT疫苗及中國國藥疫苗各500萬劑。

另外,鴻海集團與永齡基金會創辦人郭台銘也表示,將委託合格廠商向台灣政府提出採購500萬劑BNT疫苗申請,郭台銘強調這批疫苗是由德國BNT生產包裝、從德國空運直抵台灣,郭台銘並稱「不會考慮引進中國製疫苗」,希望外界不要將德國製BNT與中國製疫苗混為一談。

對於台灣內部要求盡快接受中國疫苗援助的呼聲,民進黨與蔡英文政府以法規限制及行政程序為由,給了「軟釘子」。陳時中對於有民間團體想要購買疫苗的熱心表示歡迎,但強調代理申請還是得要由政府與原廠簽約採購,並且要由政府統籌分配執行,在疫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上也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監督控管。

其實其背後的理由之一,是由於中國一直不把台灣當作為政治實體,所以台灣便不應該接受來自中國的援助。台灣政府更指稱,中國出手干預了台灣為確保輝瑞疫苗供應而進行的談判。

台灣疫情指揮中心表示,去年8月就與德國BioNTech_Group藥廠接觸,雙方多次磋商後簽訂合約,台灣還以電子郵件回覆簽署過合約掃描檔案,並回傳BNT藥廠,但最後台灣突然被要求將新聞稿中的「我國」兩字改為「台灣」。因此台灣方面認為是中國的阻撓與打壓,導致最後談判不了了之。

而另一個理由則是在於,陳時中於5月25日表示,6月將有200萬支疫苗到達台灣、8月底前更有1000萬支,蔡英文也在推特上信心喊話「台灣正在努力擴大疫苗接種,繼續將有進口疫苗抵達」,加上認為中國疫苗有品質疑慮的既定刻板印象,不想落入「一個中國」的統戰之中,因此有了這樣「捨近求遠」的決策與作法。

民進黨政府被戳穿的政治盤算與兩岸定位

從3月20日由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及台灣國際研究學會發表的民調來看,台灣民眾對於中國產製疫苗抱持著不信任的態度,有67.0%的受訪者不贊成台灣採購中國疫苗,僅有24.3%贊成,表達了對於中國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擔心。

該次民意調查委由山水民意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執行,民調訪問期間為今年3月17日至3月18日間,以台灣人口與家戶分佈樣本為基礎,調查數據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約為±2.98個百分點,具有一定程度的信度與效度。

似乎就是基於這樣的「底氣」,才讓台灣政府敢以「我們拒絶外界干涉我們為台灣提供疫苗所展開的工作,反對為了政治目的利用疫苗供應的企圖」等話語,來為維護自身立場反擊中國,以防疫苗問題對蔡英文政府在政治上造成持久傷害。

但如此一來,民進黨政府的政治盤算也被戳穿了,藉此「挾民意以自重」的心機不言自喻。在台灣社會的本土意識日漸鞏固、中國意識逐漸淡泊下,台灣越來越以一個「獨立」的姿態來面對中國,當台灣民眾的「國家認同」多以台灣認同為其對象,自然會進而影響其兩岸認同與對中國的觀感,但這也使得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及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在3月發佈的民調出現了某種矛盾。

因為,雖然如前所述有67.0%的受訪者不贊成台灣採購中國疫苗、而僅有24.3%的受訪者贊成,但對照同場民調的數據來看,卻也有高達77.9%的受訪者是支持「兩岸能夠開啟對話」的。再回溯到2020年10月,同樣由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及台灣國際研究學會發佈的「台海安全」民調中,更有八成的受訪者是贊成「兩岸人民多交流往來」的。

由此可見,「一個中國」的兩岸定位架構,隨著台灣內部政治社會環境的具體變化,在台灣內部開始受到了質疑。因為有更多人認為自己同時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甚至只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由此造成了兩岸的分歧與疏離。

但是,認同自己是臺灣人並不等於認同台獨主張;同樣的,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亦不等同於認同兩岸統一的主張。唯一相同且可以確定的是,台灣民眾既希望兩岸可以正常交流對話、和平相處,但又想與中國保持距離、永遠的「維持現狀」下去。

對於台灣政府來說,由於政治上的敵視,顯然認為,接受中國的善意與疫苗幫助,並不是一個容易做的政治決定。如果台灣接受了中國的疫苗,就會顯得,中國政府比台灣政府更有能力照顧台灣人民;而要是台灣明確拒絶接受中國的疫苗,那麼台灣政府必然就會陷入,顯得無視台灣人民迫切需求和健康利益的政治風暴裡了。

因此在疫苗供應的問題上,台灣政府是把中國描繪成障礙,而不是一個有力的幫手,台灣政府此舉引發了台灣社會不小民怨,甚至於,一些地方的縣市政府為了引進疫苗與防疫檢疫的問題還與陳時中「互槓」。顯然,儘管疫情當前,但對台灣政府而言,病毒似仍無法超越政治的考量。而這個輿論壓力鍋,也讓民進黨與蔡英文政府坐實了中國「以疫謀獨」的批評

(作者蕭衡鍾,國立聯合大學、臺東專科學校助理教授。北京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博士。本文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之專稿,授權《優傳媒》與《洞傳媒》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