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周忠菲》川普利劍刺破美歐經緯 法外交向東看

文/周忠菲
3月27日到29日,法國外長讓•諾埃爾•巴羅(Jean-Noël Barrot),對北京進行了兩天訪問。法新社以深度解讀的形式發文解讀,稱巴羅中國之行,可能是「改變歐洲乃至世界格局」的一個「外交里程碑」。
巴羅訪華的背景,是世界動盪以及美歐利益出現衝突。巴羅訪華沒有成為預期的「外交旋風」。但中法走近的外交動向,仍被世界關注,也是國際媒體的熱點。
本文將美歐關係的裂痕,比喻為川普的利劍刺破美歐經緯。從這個視角,分析巴羅訪華,意在謀求多重效應。大體為:其一、提升法國的國際地位,其二、在盟友中產生示範效應,其三、保持與美國周旋的能力,其四,對中國做出表態。
一,川普利劍,刺破美歐經緯
所謂利劍,主要指川普的對外擴張政策,主要內容為領土和關稅。川普認為「美國優先」這把利劍,能夠威脅世界,能夠對盟友「降緯」打擊,能夠讓各國屈服。結果,美國擴張性的地緣政治以及破壞性的貿易政策,不僅震驚世界,而且激怒了盟友,刺破了美歐之間經濟與政治關係的經緯。
2025年春,川普「開疆拓土」、關稅大戰的利劍,導致加拿大、芬蘭、巴拿馬等國,在「強賣國土」、貿易轉移與外交霸淩的擠壓下,選擇對美國做出強硬反應。言論上痛批美國,行動上,有力反擊。如加拿大宣稱「不願成為美國第51州」,「楓葉不會被星條旗取代」,宣稱將終止與美國的軍事關係,對美國能源和木材加徵15%關稅,與中國、歐盟簽署貿易備忘錄等。如芬蘭聯合丹麥,推動北約「北極戰略」,以抵沖川普的巨大壓力(CBC News)。
對川普試圖通過經濟、領土、軍事擴張,強化美國對全球資源、地緣與安全控制的擴張戰略,歐盟的反應是保持強硬。如格陵蘭島問題上,維護歐盟領土主權的團結一致,如對關稅戰,統一強硬反制的立場。英國雖未完全倒向歐盟,但首相斯塔默批評川普的擴張行為,「葬送了盟友的信任」。英國還提出與加拿大、澳大利亞共建「英聯邦經濟圈」主張。歐盟除加速戰略自主之外,2025年3月通過100億歐元防務基金,加速聯合防務部隊建設,以擺脫來自北約的美國束縛(Euronews)。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的報告》(CSIS Report)指出:歐盟的戰略自主,已經不僅僅是基於自保,更是對美國霸權的冷峻背叛。認為美國霸權下滑,美歐經緯的破損,「暴露了跨大西洋聯盟的脆弱」,指出「美歐對抗,將為全球多極化注入動能」。
二、巴羅訪華,中方「張弛有度」
巴羅訪華,可視為世界多元格局下,西方國家出現的,主張西方外交向東看這一變化的窗口。
巴羅在北京期間,發表了公開演講(北京之後,訪問上海)。他強調當前國際地緣形勢變化,法中兩國需要建立「強大的夥伴關係」。法新社稱巴羅中國之行,可能是「改變歐洲乃至世界格局」的一個「外交里程碑」。認為關稅大戰與俄烏衝突這兩大地緣政治因素,「觸發了法國外交政策的歷史性轉變」。因此,中法需要「戰略協調」。
中國外長王毅在27日會見了巴羅。王毅表示,希望北京和巴黎在「日益複雜和不穩定」的世界中改善關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表示:當前國際形勢日趨複雜多變,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發言人強調:中國政府希望這次訪問,能夠「鞏固雙方的政治互信」。
有網友評論,法國總統馬克宏訪美時,川普曾專門發帖,稱「法國是美國最古老的盟友」,遺憾的是美國「沒有得到法方的對等回應」。現在,巴羅在北京宣稱「中法需要建立強大的夥伴關係」。猛一聽,似乎有些「過譽」。
其實,從中方對外交辭令「有所拿捏」這點看,巴羅之行是否可被視為「中法在國際貿易格局和地緣政治,以及在烏克蘭問題上進行合作」方面,中方立場在表述上,是「張弛有度」的,重音落在世界不確定因素增多,以及鞏固雙方的政治互信上。歐盟的對外決策,強調成員間的一致性。而法國在歐盟的對外關係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巴羅訪華顯現出的向中國戰略靠攏的姿態,對中歐關係的前景而言,無疑是一個積極信號。
三、謀求多重效應
此次巴羅訪華,外交上追求多重目的特徵,十分明顯。
從時間節點看,法國的選擇就「很有算計」。法國外長訪問北京是在3月底,即美國發起關稅戰之前。4月2日,川普宣佈對世界185個國家,實行單邊 「對等關稅」。4月9日,川普宣佈「對等關稅」執行暫緩,進入90天觀察期。這也是美國施加壓力,對談判的國家「各個擊破」,迫其妥協的階段。另外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事件。4月18日,法國海軍公佈了一段視頻,內容是在紅海的法國軍艦,主動開炮,攔截胡賽武裝的無人機。眾所周知,美國在今年3月開始打擊胡賽武裝。法國此舉,無疑具有戰略含義。
從貿易談判看,歐盟主席馮德萊恩已發出警告,如果談判結果不能令歐盟滿意,歐盟將對美國高科技產品加徵關稅。路透社的報導指出,美歐之間的裂痕難以彌補。貿易談判過程中,美國要求歐盟取消對俄羅斯的制裁,這一政治與經濟捆綁的要求,已被歐盟拒絕。可以預計,川普準備拋開歐洲,單獨敲定烏克蘭和平協定,這將進一步造成對歐盟的打擊和損害(這也是法國和歐盟將視線轉向中國的原因)。
歸納起來,巴羅訪華的多重目的為:其一、通過訪華提升法國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在美國挑起這場世界貿易戰中,中國沒有絲毫的退讓,進行了堅決的對等反制。中國的底氣在於對自己力量的信心。這種情況下,中法走近,就是法國國際形象的提升。
其二、在盟友中產生示範效應。比如對加拿大(與法屬魁北克的關係),對德國(法德在對待中國的問題上,曾經出現分歧)。
其三、保持與美國周旋的能力。法國不能在實力上與中國「比肩」,但法國希望通過與中國的戰略靠近,增加對美國的影響。比如前述中東和烏克蘭問題。
其四、改善與中國的關係,願進行全面合作(今年3月,在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制裁問題上,德國投了反對票。法國改變原來的立場,投了贊同票。中國對法國進行了對等貿易制裁。即中方坦言的政治互信問題)。
四、結語
馬克宏曾說,歐洲需要清醒。希望巴羅訪華,真正成為法國外交清醒。巴羅訪華所顯示的,中法在「不穩定」的世界中,戰略上靠近的趨勢,有利於世界的穩定。
巴羅訪華,是法國外交在世界亂局中的抉擇。從法國角度看,也是對川普利劍造成的,美歐經緯破裂的一種反應。至於是否如法新社所言,成為「法國外交的巨大轉折」,法國外交謀求的多重效應是否能夠實現,這些,取決於法國自身,取決於法國政府對當今世界政治經濟,以及軍事局勢的認知。
(作者周忠菲為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歡迎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