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周忠菲》中美重啟對話與民進黨的安全困境

2025年3月21日,中美宣佈雙方經貿對話取得一系列實質性進展。內容涉及關稅、科技合作、軍事溝通機制,氣候議題。不僅涉及中美經濟關係,還涉及中美軍事熱線的建立,以及對台海風險的管控。圖為示意。

文/周忠菲

川普執政已滿兩個月。新政府到底有沒有全球戰略?如果有,這個戰略與美國度過目前的經濟衰退,與中美經貿戰,與海峽局勢,又是什麼樣的關係?

在這樣的世局下,本文提出一個假設:當前的川普政府,也許不是在故意製造全球動亂,也不是執意要增加世界的不確定性。川普政府的表現,看起來有準備進入「理性港灣」的一面。如最近川普政府有意展示,他領導下的美國雖然身處「排毒期」,但仍具有「順利過關」的能力,定能實現「美國再次偉大」(「排毒期」一詞,為近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接受美國經濟專訪時的用語)。

依此假設,邏輯推論就是,川普的對外政策,需要在中美關係上展示其理性與成效。3月21日的中美重啟經貿對話,正是居於對中美關係這種理性需求的認識。當然,中國政府也需要藉此對話,解決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下面談兩個部分。一是這次中美重啟經貿對話與中美對台海風險的管控是並舉的,二是民進黨當局的安全困境以及在兩岸關係上的被動,使其如坐針氈。

一、中美重啟經貿對話,緊張關係出現緩和

2025年3月21日,中美宣佈雙方經貿對話取得一系列實質性進展。內容涉及關稅、科技合作、軍事溝通機制,氣候議題。不僅涉及中美經濟關係,還涉及中美軍事熱線的建立,以及對台海風險的管控。

關稅方面,中美經貿工作組宣佈達成階段性協議。美方承諾對約3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下調加徵關稅稅率,涉及機電產品、紡織品等類別,稅率從25%降至10%;中方同意恢復進口美國大豆、玉米等農產品,簡化進口檢疫流程。協議還就「避免供應鏈脫鉤」,新能源產業,建立關鍵礦產供應鏈資訊共用機制,對包括鋰、稀土等戰略資源等做出了安排。有分析認為這些方面的合作,將為特斯拉、福特等美國車企在中國市場,提供更加廣闊的前景。

科技合作方面,設立「未來技術聯合研發基金」,重點支援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和清潔能源技術的跨境合作。如華為與輝達聯合開發「低碳資料中心」,目標為將資料中心的能耗,降低40%。有評論認為,這象徵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封鎖出現了鬆動。此外,美國商務部將更新半導體出口管制細則,允許向中國出口28奈米及以上成熟制程晶片製造設備,但14奈米以下先進制程仍受限。

中美氣候特使還聯合發佈了《2030碳中和路線圖》。根據協定,中國將向美國開放青海、內蒙古的風電專案投資,美方承諾向中國轉讓碳捕捉技術專利。此前川普政府退出《巴黎協定》的僵局也被打破,雙方同意將「甲烷減排」納入合作框架。美國頁岩氣巨頭雪佛龍與中石化達成在四川盆地建設甲烷回收試點專案的協議。中美在碳排放、碳交易方面的合作,為2025年底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30)奠定了基調。

最值得注意的是,中美「重大軍事行動即時通報熱線」的啟用,以及台海風險管控機制的建立。根據協定,中美雙方在台海周邊開展軍事演習前,需提前72小時通知對方,不得在敏感海域部署戰略轟炸機或核潛艇。明顯具有降低誤判風險,緩和海峽緊張態勢的作用。

二、為什麼說民進黨當局如坐針氈

這次中美重啟經貿對話,顯示出中美兩國意識到,在全球經濟、區域經濟、地區安全問題上,展示理性,保持溝通的必要。雖然美國在中美經貿關係上的泛安全化,不會立即「收手」,但中美此舉,聯繫到海峽局勢的管控,襯托出民進黨當局最近的「大清洗」,將大陸列為「境外敵對勢力」、頒佈「賴17條」等舉措,不僅毫無戰略可言,而且「見識短淺」。導致

民進黨當局如坐針氈的,有以下幾點:

其一,美國需要與中國接觸。民進黨當局「親美反中」的戰略,已經自陷尷尬。

中美經貿談判重啟,軍事熱線啟用,除了表示美國需要與中國接觸,「因為不接觸是不負責任」之外(國務卿盧比奧的國會證詞),還在於中美雙方表達了共同控制地區安全局勢,避免戰爭的意願。這等於說民進黨的「親美反中」,是建立在沙灘上。

其二,民進黨在海峽局勢上「極端挑釁」的策略,難以繼續。

受俄烏戰局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賴清德當局在海峽安全局勢上,最近採取的一個舉措,就是將其「事實台獨的生存」,擴展到包括犧牲兩岸關係。試圖以這種「極端」策略,換來美國對台政策「走向戰略清晰」,或者對華政策強硬。即民進黨依靠美國的支持,維持「不斷趨獨」的態勢,依靠這種「現狀」,實現民進黨長期執政(如影響2026年的期中選舉)。但這種「極端挑釁」,將受到美國的節制。

美國國務卿盧比歐在3月17日接受採訪時,一方面表示美國目前的政策,「與以往一致」,即「台灣的地位不應以武力、勒索或脅迫等任何方式強迫改變」,另一方面,對台海緊張局勢升高表示關注。他用「台海關係目前非常脆弱」,暗示希望兩岸關係穩定。

其三,大陸「封鎖台灣」,不攻自破。

民進黨當局的執政邏輯是,台灣全方位扮演加劇海峽衝突的角色,符合美國的利益。認為民進黨的極端政策,可促成美國「必救台灣」,「必救民進黨」。哪怕美國是裝樣,這種態勢也對民進黨有利。因此民進黨當局在「國防開支」、台積電赴美投資等問題上,對美國「言聽計從」。

然而,民進黨不僅算計落空,在兩岸關係上的極端策略也受到限制。美國方面,國務卿魯比奧在3月20日重申「一中政策」,稱「不支持台獨」,是避免海峽衝突的底線。大陸方面,國台辦發言人再次重申,軍演是 「針對台獨分裂勢力以及外來干涉勢力」,這種震攝「是正義之舉」。中美同時發力,就避免海峽衝突表達管控意向,不僅揭穿了民進黨「大陸封鎖台灣」的目的,也符合兩岸人民的心願。

三、結語

中美重啟經貿對話與中美對台海風險進行管控,顯示中美關係出現階段性緩和的可能,也顯示在全球經濟、區域經濟與地區安全中,中美兩個大國理性的一面。

海峽局勢方面,民進黨當局製造地區局勢動盪的極端策略,受到限制。民進黨當局的「安全盲動」,不僅使其如坐針氈,也使其「威權」統治,陷入困境。

(作者周忠菲為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專稿)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