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美中網路空間治理模式和理念之爭漸趨白熱化

在中國浙江烏鎮舉行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會場(2017年12月4日)


文/美國之音孫承

美國負責網路事務的一名高級官員星期四(7月21日)說,從已被廣泛採用底層協定、到「多利益攸關方」治理模式,國際互聯網的發展正在面臨嚴重挑戰。

美國商務部負責通信和資訊事務的助理部長艾倫•大衛森(Alan Davidson)在出席當天舉行的「美國互聯網治理論壇 」(The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USA, IGF-USA)年會時說,美國正在密切關注著這些挑戰。他說:「我們必須敏銳地洞察到那些通常是來自威權政府的威脅,」

美中之間的全球互聯網管理模式之爭由來已久,但最近的一系列跡象顯示,兩國各自宣導的「自由、開放」和「主權」模式之爭可能會更趨激烈。

中國最近將一個國內年度網路論壇升級為國際組織,名稱一字未動。已經舉辦了八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星期再次舉行了「世界互聯網大會」成立大會,不過此時的大會已更加名副其實,自譽肩負有建立國際網路組織章程,彰顯中國在國際網路空間治理體系建設中大國擔當的重任。

同樣是在上個星期,美國一份研究報告對全球網路的現狀及發展前景提出嚴重警告,稱美國旨在促進自由和開放互聯網的政策乏善可陳,中國等威權政府已在加緊部署美國網路治理模式的替代方案。

頗具影響力的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在上星期的報告中悲觀地預計,開放、安全和可靠的烏托邦式的全球網路願景不但現在看來並不成功,未來「也不太可能實現。」

中國沒有公佈「世界互聯網大會」創始成員名單,也沒有簽署組織憲章,但官方新華社報導稱,初始會員包括來自6大洲近20個國家的「機構、組織、企業和個人」,其中甚至享譽全球的互聯網領軍企業, 權威行業機構, 甚至互聯網名人堂入選者。

「這是中國提高其在全球和網路空間治理話語權的一次嘗試。」德國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所的麗蓓嘉•阿爾切薩蒂(Rebecca Arcesati)說。

這位中國問題專家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世界互聯網大會」自2014年開始舉辦以來並不是很成功,很少吸引到國際上重要的參與者。

上一次有外國大公司首席執行官到場出席會議還是五年前的事,當時蘋果的庫克和谷歌的桑達皮查伊曾到烏鎮捧場。

阿爾切薩蒂指出,除了意識到亟需提振這個平臺外, 北京還看到了民主國家正在加強網路空間民主模式的建設,因此中國在這個時候將「世界互聯網大會」推向國際制度化「時機並非巧合」。

今年4月,在美國的倡議下,60多個國家簽署了一份《互聯網未來發展宣言》,承諾致力於民主價值觀,促進全球網路空間的民主、和以人為本的願景,這份宣言被普遍認為是針對互聯網治理領域中來自中俄的替代模式。

此外,美國參議院已高票通過的《美國創新與競爭法》(U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指出,中國通過政府在互聯網治理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等手段推動其非自由的政治和社會政策,該法案敦促政府採取促進和鼓勵開放、可靠和安全、和「多利益攸關方的網路治理模式」。

阿爾切薩蒂說:「所以我現在認為,北京看到了民主國家加緊為網路空間建立民主模式,這不是中國認為的符合其利益的模式。所以我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反攻」。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的「中國傳媒研究計畫」說,這一組織很可能會成為中國在網路空間相關議程上在國際拓展影響力的一個永久焦點平臺。該組織上星期的一篇分析指出,該組織中將擠滿來自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管理人員和專家,但也會有一些不明真相的外國面孔,一些技術老闆和專家,參與必要的遊說(我們怎麼能忽視如此巨大的市場?)

「中國傳媒研究計畫」編輯班志遠(David Bandurski)對美國之音說:「像世界互聯網大會這樣的組織的重點將是繼續推動更定期的拉關係和建立各種聯繫。」

模式和理念之爭

目前全球網路空間治理中的兩種基本理念大有針鋒相對之勢,一種是美國為代表的基於自由價值觀的「多利益攸關方」模式,另一種是中國所宣導的基於網路空間主權屬性的、由國家政府控制的「多邊主義」治理模式。

在「多利益攸關方」模式之下,政府雖有發言權,但業界、學術界、研究人員和民間社會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治理應當主要依託政府以外的行為體。而中國等國家則宣導的「多邊主義」主張網路空間具有主權屬性,認為國家政府應當是網路空間治理的主導者。

中國的主張認為,目前全球網路空間治理處在無政府狀態,各類風險和威脅日益增長,國際社會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與國家安全及經濟社會利益相契合的國際治理體系。此外,中國強調並未將「多邊主義」與「多利益攸關方」模式絕對對立。

中國早在2010年首次提出網路主權概念後,多年來一直希望這一概念能寫成國際法,把目前的陸地和海洋主權觀念延伸到網路空間。

「與美國及其民主夥伴和盟友不同,中國將互聯網視為國家權力而非人民力量的工具。」布魯金斯學會人工智慧和新興科技倡議主任潔西嘉•布蘭特(Jessica Brandt)對美國之音說。

美國商務部助理部長大衛森星期四說,「多利益攸關方」模式終將勝出。他透露說,美國一直在與其他政府進行定期對話,努力爭取有更多的國家簽署《互聯網未來發展宣言》。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科技與社會專案主任希拉•賈薩諾夫(Sheila Jasanoff )在回復美國之音的一封電子郵件中說,不管是福還是患,各國正在認識到,無國界的互聯網可能會削弱其控制公民接觸資訊的權力。

她說:「不僅僅是中國急於要控制互聯網資訊傳播,正如我們在俄烏戰爭中看到的那樣,確保公民對世界的看法與政府一致對各國來說變得至關重要,互聯網主權使這種控制成為可能。」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互聯網確實存在著安全威脅嚴重、少數大公司影響力過大等弊端。

聯合國負責國際資訊通信技術事務的最重要的國際組織國際電信聯盟(ITU)將在9召開代表大會,「為未來幾年的數位化轉型制定方向」, 議程包括「全球無線電頻譜分配、為資訊和通信技術 (ICT) 網路和服務制定全球技術標準」。

來自中國的趙厚麟已擔任國際電聯最高領導人長達8年。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星期四的一篇報導說,趙厚麟領導了操縱互聯網和5G移動技術和治理的努力。報導援引前國土安全部負責政策的副助理部長保羅•羅森維格( PAUL ROSENZWEIG)說:「多年來,他們(中國)一直在爭取控制國際電聯,並且越來越成功,他們或多或少地贏得了5G和6G標準制定之爭,但尚未贏得正式控制網路的公開博弈,」

國際電聯主管全球無線電頻率、衛星軌道和編號容量的分配,包括批准通信網路標準。到目前為止,該聯合國下屬機構尚未在涉及國際網路治理的問題上作出重大決定,但不同成員國近年來一直不斷提出各種提議,其中包括中國電信巨頭華為曾向該組織提出了一份全新的網路架構「NEW IP」,該構架旨在2030年取代現行的美國兩位元科學家發明的網路傳輸協定 TCP/IP。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專家指出,華為通過新架構、新協議來構建新的IP網路旨在通過加入「內置安全」機制來對互聯網定址實現政府控制。他們認為,儘管該提案被拒絕,但華為的提議會改頭換面,再次提上日程。

布魯金斯學會的布蘭特說,中國正在推進由政府控制的互聯網未來願景,「這是一種以犧牲言論自由和隱私為代價推進審查和監視的願景——這一願景令北京得以安全地在世界上推動反自由主義。」

在不久即將召開的國際電聯代表大會上,屆時193個成員國還將選舉新任秘書長。目前有兩位候選人:一位來自美國,一位來自俄羅斯。俄羅斯是國際電信聯盟的創始國之一,但從未有代表擔任過這個國際組織的負責人。

美國商務部官員大衛森星期四說,這次選舉是推動美國建立全球開放互聯網的目標至關重要,美國出於在全球推廣開放、安全、可靠的互聯網的原因而支援前商務部官員、現任國際電聯電信發展局局長多琳•伯格丹-馬丁接任趙厚麟。

現狀令人擔憂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最近一篇報告顯示,世界各地發生的政府關停網路事件遠遠多於人們的想像。這份上個月底發佈的報告說,近年來在全球範圍內,所有區域都發生過多次關停互聯網的情況,其中大多數發生在亞洲和非洲。報告說,2016年至2021年期間,有74個國家總共發生了931起關閉事件。

據布魯金斯學會今年2月的一篇報告,目前已經有多達數十個國家制定了有關資料必須當地語系化的法律,要求將公民的資料存儲在國內,令跨境資料流程動面臨威脅。

網路連接所必須的硬體設備路由器通過「邊界閘道協議」(Border Gateway Protocol,BGP)來分發網路資訊。布魯金斯學會的專家指出,中國、伊朗、俄羅斯等國的電信公司不斷劫持相當於互聯網流量「GPS」的邊界閘道協議 (BGP),將大量全球互聯網流量誤導通過其邊界,以便對這些流量進行攔截。

外交關係委員會專家組的報告注意到,在斷網的國家中甚至包括民主國家,指出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也是關閉互聯網最多的國家之一。 2019年和 2020年,印度官員暫停互聯網的次數多達164次。

印度也不在美國國務院公佈的《互聯網未來發展宣言》夥伴國之內。

報告還說,北京與至少30個國家或地區舉行了有關其互聯網控制模式的研討會,分享中國的技術和經驗。 坦尚尼亞就模仿中國通過了類似于網路安全法。埃及、寮國、巴基斯坦、烏干達、越南和辛巴威都已提議或通過了類似的封鎖網站的立法,實名制註冊、資料共用和內容刪除等頗具中國特色的法規。

中國深知資訊技術日益成為重塑世界競爭格局的重要力量,在下一代通信設施方面,中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網路,此外,中國自稱其網際協議第六版(IPv6)基礎設施規模已全球領先。

人工智慧網被認為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目前已經制定出國際上第一個將網路基礎架構和人類特性相結合的「類人網的框架(Framework of human-like networking)」的國際標準,並已在今年初經由國際電聯正式對外發佈了該標準的正式文本。

目前美國寬頻的定義僅為下載每秒 25兆比特(Mbps),相比之下,據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寬頻發展聯盟提供的資料,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使用者上網體驗速率達到62.55兆比特,是美國的一倍以上。

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上星期五表示,他們希望將美國的頻寬標準上調到下載每秒100兆比特。

即使是在現有的25兆比特標準之下,美國副總統哈里斯本星期四說,美國仍有3000多萬人無法使用高速互聯網。《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星期的一篇文章指出,微軟公司的資料曾顯示近一半的美國人口還沒有用上寬頻上網,而其中重要原因包括,很多地方不在寬頻基礎設施覆蓋範圍之內,以及很多人負擔不起。

美國在資訊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長期不足令批評人士倍感擔心,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的工作小組在最近的報告中提出的建議之一就是加大網路基礎設施投資。

大衛森主管的「國家電信和資訊管理局」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NTIA)曾在今年5月宣佈啟動一項耗資450億美元的「全民互聯網」(Internet for All)計畫,旨在為所有的美國人提供負擔得起的高速互聯網。美國兩黨共同支持的基礎設施法還投資了650億美元用於幫助美國家庭上網。美國副總統哈里斯星期四說,白宮一直在與互聯網服務提供者溝通,以確保每月的上網費用不超過30美元。

連結:美中网络空间治理模式和理念之争渐趋白热化 (voa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