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張明睿》蔡英文的「互不隸屬」是什麼?
文/張明睿
蔡英文總統在國慶日演講,提出了四個堅持,永遠要「堅持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併吞,堅持中華民國台灣的前途,必須遵循全體台灣人民的意志。」為了能將四個堅持熱度維繫不墜,民代們通過議會質詢機會,要求首長讀出四個堅持文字,並且在政論節目上持續推進擴大,以達固化輿情的目標。
輿情討論的焦點,重心置於第二個堅持,「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同時在第一時間的反應,將「互不隸屬」等同於「兩國論」,以強化意識形態的認知效果。但互不隸屬的「政治真相」根本就不是恆等於「兩國論」,且在政治意義上是相當模糊。因為,互不隸屬有雙重意義,主權互不隸屬與治權互不隸屬。
之所以將「互不隸屬」與兩國論聯繫起來,受到兩個原因所誘導「成是」,第一個原因,是文字語言受到「完形心理學理論」設計所致,撰稿者巧妙的將第二堅持「互不隸屬」與第三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以接近性、連續性進行組織,將各自獨立的第二堅持、第三堅持的語言意義,透過讀者,或聽者前意識中的「顧(愛)台灣、護主權」認知,自動的將第二、三堅持聯繫起來,造成「互不隸屬」便是「想當然耳」「主權」指涉。其實,只要冷靜下來,便能看出四個堅持語意的玄妙,如果真的要主張主權概念,何需四個堅持,三個堅持足矣。
「四個堅持」並無太多新意
第二個原因,便是引述「美國靜默與中共微詞」的反應態度,證明兩岸「互不隸屬」是個事實。實際上,中美自2018年進入競爭期以來,已進入「台灣」戰略槓桿期,蔡政府涉及「中美台」三方關係的言論,都會以「三公報二法」為標的,進行悉心解讀,以避免政治話術的束縛,陷入戰略被動態勢。
蔡英文的講話,若以四個堅持各自解釋,基本上並無太多新意,美國對蔡政府的言詞靜默,並非真默認,因為台灣真的走向獨立,依據一中原則,美國既不需負責,又能達到夢寐以求的「戰爭狀態」,台灣送來大禮,他何須多言?
中共對四個堅持的冷淡,一方面「互不隸屬具有模糊性」,二方面,語言只是思想或理想的表達,就算直說「主權互不隸屬」,若要成為「法理事實」,仍須進一步行動,而非說完之後便已成真,更何況互不隸屬模糊性中,具有治權互不隸屬的事實存在,從這個角度,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基本上也不悖離現實,何須對此大加撻伐。
從「美、中」對第二項堅持反應態度的「靜默、冷淡」,反而襯托出不具備「前意識」的美中分析者或是決策者,根本不具備完形心理的自動連結效果,自然不會限於話術的軌跡之中,因此,若國內還有政論者引用中美態度,證明他們接受四個堅持的主張,那只能說是自己的遐想罷了!
既然如此,蔡英文講稿撰寫者,又為何還要將第二堅持與第三堅持的「語詞、語意」透過完形心理學的組織化,進行編輯呢?主要的設想作用,還是企求對內的政治效果。
在野黨領袖無法直球對決
台北市議員簡舒培在議會質詢時,希望柯文哲市長能夠復誦四個堅持,並不滿的指出「柯文哲顧左右而言他,四個堅持一個都不敢講。」簡的行動,實際上,已經將「四個堅持」帶入「政黨競爭」造勢議題的進程,目標是爭奪兩岸關係的主導意識,為未來中央選舉取得兩岸政策主張的話語權。而他黨也難以避免,必須面對議題,直面挑戰。
柯文哲首遇這個議題的交鋒,但在對答過程,卻避諱了語言競爭的堂堂之陣,這種無奈心情,可以說是反對黨的通病。柯文哲之所以無法直球對決,實際上,乃是深陷長期以來「顧台灣、護主權」前意識,及撰稿者將第二、三堅持運用巧妙完形心理與修辭語意上的聯繫,自動地讓受眾將「互不隸屬與主權」媾合,落入「話術陷阱」而不自知,忽略了治權互不隸屬另一個層面的事實。
事實上,美中不但能理解第二堅持的模糊性,更無從受制前意識,自主媾合完形陷阱,「靜默、冷淡」是理性地反應,在野黨更不應該「自陷話術」,反而可以大聲說出「互不隸屬」,並且直球對壘,以治權概念進行政治議題的「黨際競爭」,而非未戰先敗,將互不隸屬的政治話語,輕而易舉的讓渡出去。
從執政黨的立場來看,也具有相似道理,第二堅持的雙重性質,執政黨們若以高調方式聯繫「主權」概念,就必須認知到,到目前為止,主權互不隸屬的主張,僅是一種理想性質,而非政策現實,民主政治特徵乃是法治政治,透過修法確立主張是必要的程序,更何況當前執政黨,具有絕對權力,修法乃是輕而易舉的事。
但在修法之前,主權互不隸屬,那只是個人、政黨的理想或是政治信仰,要讀、要背、要抄的政治要求,在自家政黨內部可做的事,然而勉強他黨進行同樣行為,只能說是將「意志」強加於他黨之上,這不僅是違反了講詞中的第一堅持的信條,對於蔡英文而言,同黨的熱情推進,恐將弄巧成拙,愛之反而害之呢?
(作者張明睿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