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亓樂義/臨界威懾-看金門水域214事件的後續影響

2月25日中國海警編隊在金門附近海域開展執法巡查與綜合執法演練。

文/rfa亓樂義

  2月14日發生中國快艇越界在金門水域的翻覆事件,原本是台灣海巡署日常海上執法個案,卻因中國方面宣稱金門地區不存在禁止和限制水域,而演變為政治事件。中國海警船開始大舉進入金門附近海域並開展常態化執法巡查行動和綜合執法演練。其實這是中國從2月1日起單方面重啟M503航路的延伸性作法,意圖改變兩岸現狀,而這必將帶來軍事上的隱患,使中國逐步控制台灣海峽,對台灣造成臨界威懾,如蛇一般一步步勒緊台灣。

不承認禁止和限制水域

  台灣海巡署指出,2月14日下午于金門海域執行春節期間防堵中國船舶越界勤務時,在金門附近北碇島東方1.1浬(禁止水域內0.86浬)約在禁止線內1,600米處,發現1艘中國快艇越界。執法過程中,該快艇蛇行拒絕臨檢而不慎翻覆,造成4人落海,其中2人急救無效宣告死亡。這艘快艇屬於三無船舶(無船名、無船舶證書、無船籍港登記),一直以來是兩岸協同執法並加強取締的物件。

  台灣陸委會對此做出說明,有關金門地區的禁止和限制水域,台灣國防部早於1992年10月7日依據《兩岸條例》劃設且歷經修正公告迄今。雙方執法機關都依此進行相關水域的執法工作,據此展開多次執法及海上救難合作,這種歷史事實及現狀不容否認。

  台灣國防大學政戰學院前院長余宗基表示,否定金門海域禁、限制水域的存在,就是破壞台海現狀具體事證,過去大陸非法漁船被驅趕、被扣押的案例不少,倘若真如中國所言禁、限制水域不存在,那麼過去那些案例如何解釋。

  目前金門馬祖外離島的禁止和限制水域,原則以4千米和6千米為准。但如今中國方面否認這項事實,並從2月18日起動用海警船在金門海域開展常態化執法巡查行動和綜合執法演練,隔日(2月19日)還對金門觀光船金廈遊輪進行強制登船臨檢,不少乘客受到驚嚇。

臨界威懾

  對於中國海警進入台灣控制的金門水域,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莊嘉穎受訪時說,這是北京灰色地帶戰略的一環,意在未達公開戰爭的底線下,對台採取脅迫或挑釁行為。北京近年在東海、南海及台海採取這類行動的頻率有上升趨勢。

  中國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田飛龍在《觀察者網》專欄發表文章指出,這一事件的進展與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大陸突破海峽中線,實施威懾性圍島巡航的管轄新常態具有類似性質,是一種主權宣示,更是逐步展現和確立治權執法的新常態,在法理與管轄實踐上具有推進兩岸統一的制度性進展意義。

  台灣前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受訪時表示,中國海警的作為是要對台灣政府施壓,其原則不會超過對物質的破壞與人員流血的這條界線,稱之為臨界威懾(Borderline Deterrence),但是在界線之內,中國會變換各種方式並增加次數,以達到施壓台灣目的。由此可以這樣理解,中國海警船在不承認台灣管轄海域的情況下,進行常態性執法和相關演練,將為台海地區帶來軍事上的長期隱患。

  海警部隊在功能上是海上武裝執法力量,實際上從2018年7月劃歸武警部隊領導指揮,而武警部隊由黨中央、中央軍委集中統一領導。由此看出,海警部隊不僅是海上執法的行政管理機構,更是國家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具有行政執法與防衛作戰的雙重職能。

維權執法全海域管控

  解放軍的著作中提到,海警部隊的主要任務是海上維權執法並對國家主張的管轄海域實施全面有效管控(維權執法全海域管控)。這種角色和職能將為解放軍在相關海域的軍事存在提供一定程度的鋪墊和支援。

  最明顯的是情報收集。海警部隊在中國主張的管轄海域如東海、台海和南海進行常態化的巡航和監控活動,能搜集大量情報,包括海域內的軍事動態、商業航運、漁業活動等。這些情報為解放軍的海上戰略和戰術決策提供了基礎。

  進一步說,海警部隊一旦在某海域形成較強的執法力度和管控,可以作為解放軍在特定區域進行軍事部署的前奏。特別是在有爭議的海域,經過海警部隊的常態化經營,一旦有事,中國軍隊能迅速部署軍艦、飛機等軍事資源,應對可能的局勢變化。

  另外一個顯著作用是威懾與施壓。中國宣稱海警船不是軍艦,但是在和平時期它的存在和巡航活動,本身就具有政治威懾和軍事施壓的效果。這有助於向其他國家、特別是周邊鄰國傳達中國在相關海域的主權主張,並影響區域地緣格局。海警船以不敏感、非作戰的方式執勤,效果往往比軍艦好。

  總的來說,中國海警的全海域管控能為解放軍的軍事存在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援,尤其是在形成戰略優勢、情報收集和政治影響等方面。這也反映海警部隊具有行政執法與防衛作戰雙重職能的原有設想。

配合解放軍作戰行動

  後續的發展不能排除,中國可能採取漸進式的擴張策略,先在特定區域以維權執法全海域管控建立戰略控制點,例如從金門海域,逐步擴大至馬祖海域,再朝向澎湖海域,最終涵蓋整個台灣海峽。這種漸進式的擴張不僅增加中國對台海周邊的管控權,也能測試台灣和美國以及周邊國家的反應。

  解放軍的著作還提到,海警部隊主要擔負海上維權執法和配合解放軍遂行作戰行動等任務。為此,海警部隊需要不斷優化海上力量佈勢,加強維權執法的主要方向、重點海區的力量預置以及前推部署和戰場設施建設,還要健全完善與海軍的聯合預警、聯合指揮、聯合行動的制度機制,大力提高穩定、控制並塑造局面的戰略能力。

  由此推斷,中國將擴大增強海警部隊維權執法與威懾施壓的作用,實現在特定海域的全面管控,必要時配合解放軍的行動,塑造有利的戰略態勢。據報導,海軍艦船改裝為海警船,是近年海警裝備建設的重點之一。目前已有20多艘056型飛彈護衛艦改裝為海警船,054A型飛彈護衛艦也開始改裝加入海警部隊,顯示海警船持續強化重火力的配置,以提升遠海有效維權、近海高效執法的能力。

  如果海警部隊全面控制金門海域,不僅是中國逐步建立軍事存在的一部分,也將為解放軍後續在該地區的部署帶來多項戰略優勢:

遠端武器系統前推

  首先是控制戰略通道:金門地區位於台灣海峽中段,面對海峽的入口和出口處,控制這一區域相當於掌握台灣通往外海的重要航道,便於孤立或切斷台灣與外界聯繫。必要時,解放軍能在該地區實施限制性軍事行動,對海峽局部水域或整個海峽的海空域進行強制性的管制和隔離。

  其次是遠端武器系統前推:解放軍強化在靠近金門附近海域的軍事存在,很可能優先部署戰術飛彈和其他遠端武器系統,擴大對台灣的威脅範圍,增加對台灣全島的戰略影響,將帶來以下效果:

  一是擴大打擊範圍:遠端武器前推至金門地區附近,除了對台灣全島構成威脅,還可以覆蓋更廣泛的區域,包括周邊的海域和陸上目標,強化在第一島鏈內外側的反介入和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能力。

  二是減少入侵風險:使用遠端武器系統將減少解放軍實際進入台灣周邊海域的需要,降低攻台部隊直接受到台灣軍隊反制的風險。這有助於解放軍在戰略上保持安全距離。

  三是提高威懾力:在靠近金門前沿地區部署遠端武器系統本身就具有強烈的威懾效果,展示解放軍具備可靠的攻防能力,能在軍事和政治層面向台灣及國際社會發出強烈信號。

建立戰略控制點

  從整體戰略態勢看,透過增加在金門附近海域的軍事存在,中國可以在這一區域建立戰略控制點,實現對該地區的戰略掌控。除了對台軍,也監控外軍海空兵力的動態。

  戰略控制點是一個更廣泛的戰略性的概念,是指一個地理位置或區域,由一方掌控,不僅主導該地區具體的戰場操作,還牽涉到更大範圍的戰略目標,包括地緣政治、經濟和軍事層面。中國在金門海域附近建立戰略控制點,將有利於擴大對台灣及周邊地區的影響力。

  可以說,中國方面否認台灣外離島的禁止和限制水域,為中國海警部隊在台海地區進行常態化全海域管控開啟綠燈,今後必然與海軍有聯合行動,也必將帶來軍事上的重大隱患。台灣和相關國家必須做出反應,否則時間一久台灣將被如蛇一般地勒緊而窒息。

連結:专栏 | 军事无禁区:临界威慑-看金门水域214事件的后续影响 — 普通话主页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