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樂義:制空權是硬道理-解放軍對台演訓關鍵所在
文/rfa亓樂義
台灣副總統賴清德8月中旬出訪巴拉圭、過境美國結束出訪行程後,接著解放軍東部戰區8月19日在台灣周邊組織海空聯合戰備警巡,舉行海空等兵力聯合演訓,重點演練艦機協同、奪取制權、搜潛反潛等科目,檢驗戰區部隊聯合作戰實戰能力。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宣稱,這是對賴清德所代表的台獨分裂勢力與外部勢力勾連挑釁的嚴重警告。
奪取綜合制權
中國軍事專家對微信公眾號《日月譚天》說,經過近幾年的台海大練兵,解放軍在台海的軍事行動已經形成「四個常態化」:快速反應常態化、聯合作戰常態化、全向壓制常態化和軍事懾壓常態化。如今,對台軍事懾壓已經不局限於大型軍事行動,而是貫穿於日常。可以說,解放軍不用動槍動炮,靠這種持續的戰備警巡就能把台軍拖垮。
台灣國防部指出,8月19日偵獲中共軍機45架次,其中越過海峽中線及其延伸線進入台灣西南空域27架次、軍艦9艘次,持續在台海周邊活動。以如此相對較小兵力,分散在台灣北部、東部及西南海空域,以戰備警巡想要拖垮台軍,是一種認知戰的宣傳手法,台灣民眾習以為常。2年前,台灣確實疲于應付,處在高張壓力狀態,如今逐漸摸清對岸的意圖和演訓規律,知道如何以適切兵力應對。
北京有軍方背景的人士認為,這次演訓的最大亮點,是通過具體的戰術技術行動奪取制權,也就是奪取制電磁權、制天權、制空權和制海權,是一次以部分實兵實施的檢驗性訓練演習。借著賴清德過境美國,以進逼態勢在實戰條件下進行自我檢驗,同時瞭解台軍的反應,獲取各種資料,一舉兩得。看起來,這比較接近解放軍對台演訓的真實意圖。
台灣軍方的應對往往被批評為千篇一律,過於保守,而這正是解放軍最不願意看到的場景。解放軍每次對台演訓都帶有實戰性質,參加演訓的任務兵力,就是攻台的主力部隊,演訓次數愈多愈多樣,愈能展現可能的作戰特點與規律。對台灣防衛作戰來說,反而是掌握敵情的時機。把威脅轉換成機會,是台灣應對解放軍步步進逼的主要思路,以克制防止作戰資料洩露。
但是不能否認,解放軍對台演訓已經抵近24浬鄰接區(中國稱毗連區),台灣的訓練海空域和預警時間被逐步壓縮。這在非戰爭時期確實是一大挑戰,台灣選擇克制,是為了避免衝突,獲取政治上的主動,藉此結合區域聯防,與友好夥伴國家形成一致行動,共同應對中國的威脅及挑戰。
戰爭遠遠超出軍事範疇,烏克蘭抗擊俄羅斯的入侵已經證明,與友好國家建立政治上的聯動聯防,比義憤而採取的單方面軍事反制更為重要。目前台灣能做的,就是悶聲儲備軍事反制的能量,時機一旦成熟,就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聯合戰備警巡
現在來看什麼是「戰備警巡」?這是近年解放軍對台演訓最常見的用語,2020年9月開始出現。
有分析指出,使用戰備警巡與美台關係升級息息相關,甚至衝著美國而來。從2021年11月起,聯合戰備警巡成為解放軍對台演訓的關鍵用語,也標出演訓的基本特點,但是一直未見明確的定義。今年4月上海市國防動員辦公室官方公眾帳號「上海國防動員」綜整幾篇文章,給出了答案。
所謂「戰備警巡」,是指在作戰準備狀態下的警戒巡邏、巡弋和巡航(陸軍稱巡邏、海軍稱巡弋、空軍稱巡航),它比一般的警戒警巡要求更高,屬於實際作戰的最後準備。換言之,就是執行戰備警巡的前沿與後方部隊,已經處在準備作戰狀態,進入24小時全員作戰值班程式,所直屬的指揮系統、通訊系統、火力系統、偵測系統、對抗系統、支援系統和救傷系統,全部進入「準作戰程式」。聯合戰備警巡,是指由多軍兵種組成在統一指揮下實施的聯合戰備警巡任務。
如此看來,戰備警巡進入准作戰程式的階段。但是不意味要打仗,而是爭取戰略主動權。習近平說:「能戰方能止戰,準備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這就是戰爭與和平的辯證法。」其實,這是面對強敵的辯證法,對付孤立無援的弱者可能另當別論。
解放軍《聯合作戰綱要(試行)》2020年11月7日起施行,是解放軍最新作戰條令體系的頂層法規,作為組織全軍實施聯合作戰和聯合訓練的基本依據。綱要施行至今不到3年,仍處於試行階段,離預定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應急處突力量
雖然如此,不能說解放軍不具備聯合戰力。在緊急情況下,解放軍有一批少量戰備值班和應急處理突發事件的力量,能做到不經人員裝備補充,不經臨戰訓練就可以派上用場。對台實施聯合戰備警巡,就是這批骨幹力量的部分兵力,規模不大,其任務在於摸索並累積對台作戰經驗,研擬出一套多軍兵種對台聯合作戰模式,進而帶動其他精銳組建一支既能拒止美國介入,又能武統台灣的體系作戰力量。這更需要時間來完成。
《解放軍報》去年1月在《聯合作戰綱要(試行)》實施1周年時報導稱,在台灣周邊地區,海空編隊實施聯合戰備警巡,檢驗提升多軍兵種聯合作戰能力,保持高度戒備狀態,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聯合演訓不再是單純的訓練活動,已經成為推進備戰、提升能力的準備過程。
報導特別指出,面對安全形勢新的變化,面對強敵新的威脅,面對戰爭形態新的演進,解放軍迫切需要找出戰爭的制勝機理,就是在特定時空條件下,根據敵人作戰體系的特點,為戰勝敵人而提出的作戰路徑及理由,其重點在於界定打擊敵人的路徑。美軍正在轉型,如何找到這條路徑將是一個長期摸索的過程。
習近平在他的強軍思想論述中,多次提到周邊熱點地區局勢充滿變數,一些歷史積怨和現實衝突再度浮上水面,尤其某些大國(主要指美國)對中國進行戰略遏制和圍堵的力度不斷加大,在家門口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可以這樣理解,解放軍對台聯合戰備警巡的主要目的,是在台海地區塑造有利的戰略態勢,警告強敵不要輕舉妄動。
近期如果台海發生衝突,北京會以「突發事件」的性質處理,手邊有應急戰備部隊可用,不讓衝突升級;同時極盡避免出現包括武統在內,可能導致中美戰略競爭全面交鋒的局面。不是習近平不想儘快統一,而是客觀形勢使統一更加艱難、風險更大。
得制空者得天下
解放軍對台演訓還出現一個重要用語「奪取制權」, 就是奪取制資訊權、制天權、制空權、制海權和制網權。近年解放軍把奪取並保持戰場綜合控制權作為基本作戰思想的原則之一,認為戰場綜合控制權是一系列制權的總和,不同的制權有不同的作用。但是在實踐中,制空權顯得更為重要。俄烏戰爭已經證明這一點。
在解放軍的重要著作中指出,制空權是保證軍隊在未來陸戰場和海戰場上行動自由最直接的制權,是防禦所需,也是進攻必備,在戰場綜合控制權中具有核心的主導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爭奪制資訊權、制天權和制網權,其目的是為了奪取並保持交戰區域的制空權創造條件,而且奪取其他制權往往以制空權的需要為依據。制空權的大小,決定了制海權和制陸權,進而在相當程度上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產生決定性影響。
幾年前,解放軍有大量文章和著作宣揚,戰場控制權的核心在制資訊權,如今制空權才是致勝的關鍵。《解放軍報》今年4月指出,空中作戰成為戰爭開打的首選方式。相比於彈道導彈等遠端突擊力量,空中進攻的隱蔽性和穿透性更強,捕捉打擊敏感目標能力更高,能夠隨時終止作戰,這種集強大火力與敏捷機動於一體的作戰形式,是保證戰役發起突然性的絕佳途徑。
不僅如此,空中作戰的概念也發生變化,目的不在於追求打擊目標的數量,或追求某一個作戰方向和某一個空域的爭奪,而在於完成打擊效果和對聯合作戰體系的貢獻率。
有人機與無人機的協同作戰,將推動空中作戰指揮理念、手段方式的轉變,在現代戰爭中的地位與日俱增。可以說,如果空中作戰沒有取得優勢,陸上和海上等作戰領域的戰鬥就很難取得勝利。從世界近幾場局部戰爭來看,「得制空者得天下」的說法並未過時。
有理由相信,解放軍近年對台演訓,如何在關鍵時節和關鍵區域掌握台海制空權是重中之重。實際上,目前乃至今後對台灣防衛空間造成最大壓力,多數也來自解放軍的空中力量。如何破解和抵銷這股力量,是台灣防衛作戰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