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中國軍費提速-軍工複合體空前崛起

中國軍工複合體空前崛起。圖爲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展示殲-31隱形戰機模型。

文/rfa亓樂義

中國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目前在北京召開。據3月5日財政部提請本屆人大審查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報告顯示,今年中國國防支出編列1.55萬億元人民幣(約2,25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2%。

全面加強練兵備戰

這是在中國經濟有望總體回升,又要落實過緊日子要求下安排的軍費預算,創下近4年新高,比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的預期目標還高。市場人士分析,國防預算提速,軍工產業景氣可望提升。

隔日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新聞發言人譚克非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增加的國防支出主要用於4個方面:一是按照「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安排,全面加強練兵備戰,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二是加快建設現代化後勤,實施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重大工程,加速科技向戰鬥力轉化;三是鞏固拓展國防和軍隊改革成果;四是持續改善部隊工作、訓練和生活保障條件。

這裏有3個關鍵詞:提出按照「十四五」規劃,意味著今年國防支出著眼於2021-2025年的規劃需求做出應有的平衡;強調全面練兵備戰,說明有更多實戰化備戰演訓隨之啓動;指明實施武器裝備重大工程,顯示疫情管制放鬆後的重大武器裝備研製項目將加速推進。

 「十四五」期間的國防政策和過去不同,從穩步推進強軍目標轉爲」備戰能力建設」,這與地緣政治形勢變化有關。過去側重穩步推進,導致軍工產業穩定增長而非高速增長。在經濟有望回升和全面帶動練兵備戰的驅動下,市場預期今年的武器裝備放量(成交量)將明顯增長。

這種增長有其強大的政治背景支撐。美國斯坦福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吳國光,今年2月在美國智庫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發表文章指出,去年中共二十大領導層換屆,24名中央政治局委員中,有5名具備軍事工業背景和軍工部門領導經驗,或稱”軍工五人組”,分別是遼寧省委書記張國清、浙江省委書記袁家軍、陝西省委書記劉國中、新疆自治區區委書記馬興瑞和山東省委書記李幹傑。

軍工與新型舉國體制

軍工技術官僚在中共二十大空前崛起,和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急劇轉變有關。吳國光認爲,中國的軍工系統作爲一種特殊類型的制度安排,」反映習近平喜歡的治理模式。」習偏愛軍工企業的工程師和管理人員,是因爲他希望他們能把自己的經驗融入中國更廣泛的治理領域,進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和對外關係。

軍工部門的角色至關重要,除了它的技術貢獻,它所培育的體制要素還能應用在「新型舉國體制」。去年9月中共中央通過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意見,目的是凝聚和集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社會資源,以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體制,攻克關鍵核心技術與重大科技難題,要立足於科技自立自強,也要做好國際科技合作,兩者辯證統一相互運用。

3月5日習近平參加本屆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時指出,中國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面對美國的科技制裁,中國的科技強國之路將愈加艱難。二十大軍工複合體空前崛起,是在此背景下被賦予重任,將在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發揮帶頭作用。

軍費是軍工產業的根本來源,也是國防科技工業景氣擴張的基礎。今年軍費預算提速,會投向哪些武器裝備呢?

武器裝備放量生產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十四五」期間武器裝備列裝將由過去的」研製定型及小批量生產」進入「備戰能力放量生產」階段。「十三五」期間(2016-2020年)之前一直是重點型號裝備的研製、定型或小批量列裝階段,如推出殲-16、殲-20、直-20、運-20等一系列重點型號武器裝備,2018年後實戰化訓練大幅增長,軍隊逐步形成戰鬥力。

進入「十四五」期間(2021-2025年)需要通過大批量的裝備列裝正式形成軍工作戰能力體系。從產業鏈上下游交叉驗證可以看出,武器裝備放量生產是一個產業趨勢,不完全是因爲局勢演變而短期加大裝備訂單。

有理由相信,基於俄烏戰爭的啓發,以及去年8月解放軍圍台軍演實施精密導引武器實彈射擊和全面檢驗武器裝備性能的經驗,解放軍將更加重視未來作戰型裝備和消耗性精密導引武器。

毫無疑問,飛彈既符合未來作戰需要,也是消耗性最多的武器。俄軍入侵烏克蘭因飛彈不足而大大延緩攻勢,從而印證在實戰中飛彈的消耗量遠比預期大得多。市場人士分析,預計「十四五」期間飛彈生產的複合增長達40%左右,主要用於戰略儲備和實戰化訓練加大飛彈消耗所需。

飛彈作爲一次性耗材,肩負實戰與威懾雙重使命。「十四五」期間解放軍全面加強練兵備戰,飛彈需求量勢必擴增,也帶動飛彈上下游產業鏈的景氣。

就未來作戰趨勢而言,無人作戰系統正在深刻改變戰爭面貌,是未來作戰裝備的首選之一。應用場景不斷擴大,預計「十四五」期間市場規模複合增長超過 40%。尤其是無人機,在近年幾次區域衝突中大放異彩。

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爆發激烈武裝衝突,雙方大量運用無人機執行偵察、攻擊與戰果評估,展現無人機主宰戰場的威力。烏克蘭軍隊靈活運用無人機痛擊俄軍,留下深刻印象。去年8月解放軍圍台軍演後,明顯提高無人機在台海周邊演訓頻率,更加證明無人機在台海衝突中的重要作用。

再來是軍機。市場人士預計「十四五」期間空軍的發展趨勢以主戰裝備跨代換裝爲主,市場規模複合增長超過20%。空軍將加快發展先進戰鬥機、轟炸機和戰略運輸機,提高縱深打擊、遠程投送和立體攻防能力。

裝備升級和國產替代

市場分析指出,中國軍機已全面進入「20時代」,如殲-20隱形戰鬥機、運-20大型運輸機、直-20直升機、運油-20空中加油機等,但和美國仍有顯著差距,未來升級換代勢在必行。軍機產業鏈涵蓋從上游新材料、電子元器件到中游製造,再到下游總裝全過程都將有所更新。尤其是航空發動機,向來是中國戰機的軟肋,軍機放量增長,將拉動航空發動機新型號批量生產的需求,爲航空發動機產業提供成長空間。

其它因飛彈、飛機大幅放量增長從而帶動上游產業景氣。如武器裝備最上游的碳纖維原材料、軍工電子器件等。市場人士預期,今年軍費預算提速,以裝備升級和國產替代爲兩大主線。今年是「十四五」期間承上啓下關鍵之年,在新一輪產業科技變革的推動下,軍工產業有望迎來新景氣和新機遇。

不過也應該看到,武器裝備的國產替代,在新材料、高端晶片等尖端領域仍存在「被卡脖子」現象,核心技術亟待突破,否則很難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遠程願景。

據香港《南華早報》(SCMP)報導,解放軍指揮高層每天研究和分析俄烏戰爭的戰場情資。目前不清楚解放軍從中學到什麼或做出什麼結論,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奪取並保持戰場綜合控制權是決勝要件,其中以制空權最爲關鍵。俄軍始終未能全面掌握制空權,嚴重影響地面部隊攻勢。

制空權決定論

從解放軍的著作中能看到這樣的結論:制空權是保證軍隊在未來陸戰場和海戰場上行動自由最直接的制權,既是防禦所需,也是進攻必備,在戰場綜合控制權中具有核心的主導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爭奪制資訊權、制天權和制網權,就是爲奪取和保持交戰區域的制空權創造有利條件。

解放軍認爲,戰爭籌畫中奪取並保持制資訊權、制天權和制網權,往往以制空權的需要爲依據;而制空權的大小決定了制海權與制陸權,進而在相當程度上對戰爭進程和結局產生決定性影響。

爲此需要集中使用主要作戰力量,特別是中遠程精確打擊力量(飛彈)和空中力量(軍機),以遠程精確火力打擊,運用空中進攻和空中防禦爲主要手段,力求先機制敵,實施連續並高強度的攻勢作戰,從根本上削弱和摧毀敵方制空能力,一舉奪下制空權。俄軍顯然未能把握上述作戰要件,導致在俄烏戰場上被動乏力。這不得不讓人懷疑,俄軍可能不具備上述要件,以致捉襟見肘。

可以說,俄軍在俄烏戰場上的慘痛經驗,將在很大程度上爲中國軍工產業發展帶來借鏡。台海情勢的緊張對峙,也將加快解放軍發展針對性武器裝備的速度。

連結:專欄 | 軍事無禁區:中國軍費提速-軍工複合體空前崛起 — 普通話主頁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