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亓樂義:美日同盟空前升級-共建一體化威懾能力

美國總統拜登(右)1月13日在白宮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左)會談,美日同盟空前提升。

文/RFA亓樂義

2023年是日本發展最具關鍵的一年。日本作爲今年七國集團(G7)輪值主席國,首相岸田文雄從1月9日至14日一口氣訪問七國集團中的5個國家:法國、意大利、英國、加拿大和美國,顯示日本不凡的國際影響力,但其根本仍在於美日關係,特別是美日同盟。歷史會記住2023年,美日同盟將以空前升級的戰略協作應對中國的挑戰。

低於戰爭門檻行動

岸田文雄這次出訪的重頭戲是1月13日與美國總統拜登(Joseph Biden)在白宮的會談。《日經中文網》指出,雙方就同盟關係提升到新階段達成一致,目的是日美合爲一體,共同提高遏制力。日美合作的主要意義在於增強日本與美國的”綜合遏制力”。其實,這種綜合遏制力有一個更正確的提法,就是「一體化威懾」(Integrated Deterrence)能力,是美國《國防戰略》的核心概念,它需要盟友之間加強各自能力的同時,協力增進集體力量。

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有相對成熟的威懾戰略及其措施,面對網絡和太空領域難以適用,更別說應對低於戰爭或衝突門檻下的軍事行動。美國陸軍退役上校圖拉克(Arthur Tulak)博士去年底在美國印太司令部贊助的《印太防務論壇》發表文章指出,2014年世界目睹一場未達到武裝衝突門檻的新型戰爭,俄羅斯以所謂的“混合戰爭”(hybrid warfare)手段,從烏克蘭手中奪取克里米亞半島。此後俄羅斯繼續在邊界部署重兵等待時機,成爲去年2月下旬入侵烏克蘭的前奏。

接着中國以類似手段,從菲律賓手中強佔黃巖島,並在南海填海造陸,興建一系列軍事基地作爲藍色主權領土。在沒有面臨有意義的反對情況下,中國變本加厲,通過執法部門、準軍事武裝力量和軍隊,結合輿論戰、心理戰和法律戰(又稱三戰)等脅迫方式,發動領土主權聲索行動,日本、台灣和印度深受其害。

圖拉克指出,對中國和俄羅斯來說,他們表現出使用武力的激進行動,是爲了使盟國和夥伴國家失去對美國協防承諾的信心,並使美國及其盟友默許他們的脅迫與侵犯,進而利用低於戰爭或衝突門檻的行動實現其戰略目標。

美國前國防部政策次長佛洛諾伊(Michele Flournoy)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撰文指出,在中國日益上升的強勢姿態和軍事力量,以及美國威懾力受到侵蝕的危險組合下,戰爭風險「比幾十年來都更高」。

圖拉克認爲,中俄兩國以灰色區域戰術,對鄰國的軍事脅迫已經取得近十年成功之後,美國應該重新思考應對這些挑戰的戰略方針,以及如何更有效地阻止這些威脅。可以說,建立「一體化威懾」能力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

共建一體化威懾

什麼是「一體化威懾」?它的「一體化」究竟體現在哪裏?

從美國去年公佈《印太戰略》和《國防戰略》等相關重要文件顯示,它主要涵蓋5個層面:一、作戰領域一體化,把威懾從傳統作戰領域融入網絡、太空和認知領域;二、適用範圍一體化,威懾範圍包括「灰色地帶」和大小衝突等各種場景,貫穿和平、危機和戰爭的全過程全時段,以最大限度發揮威懾作用;三、國家力量一體化,充分運用所有軍事和非軍事手段,以全政府之力形成總體威懾力;四、全球戰區一體化,打破美國各戰區的地理界限,加強作戰力量動態部署和一體運用,達到全球一體化作戰的威懾效應;五、區域內外一體化,由美國重組一個強大和相輔相成的聯盟網絡,在區域內外建設集體力量。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去年指出,「一體化威懾」是美國國防部通過與所有領域的聯合部隊協調,與美國的盟友和夥伴一起,同步使用國家力量的所有要素預防衝突。

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諾(John Aquilino)也說:”印太司令部的任務是通過執行一體化威懾來防止衝突。必要時,做好戰鬥和取勝的準備。”它納入戰區戰役計畫,由靈活的後勤保障、強有力的演習和實驗計畫,與美國的盟友和夥伴定期並持續合作,共同促進地區和平。這些需要一致的協調努力,通過可預測的預算、強大的工業基礎和可靠的供應鏈所產生的持續效應,提高聯盟的整體韌性與軍事能力。

具體做法包括美國將在前沿部署重新組建的海軍陸戰隊濱海團(Marine Littoral Regiment),優化美國在日本的軍力態勢和威懾力。同時美國印太司令部將賦予駐日美軍司令部指揮權,與日本自衛隊決定在2027年度前常設對陸海空部隊進行一體化運作的統合司令部接軌,順利推展美日兩軍聯合作戰,增強「一體化威懾」能力。

可以說,日本是美國「一體化威懾」第一個推廣與協作的國家,其內容比原有的美日軍事聯盟邁進一大步,不論從數量和質量都是空前提升。這些不是天上掉下的餡餅,而是岸田政府去年底通過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3份安全保障文件,首次提出擁有以自衛爲目的、摧毀他國疆域內飛彈基地的反擊能力(對敵基地攻擊能力),並大幅增加國防支出以示防衛決心,積極配合美國「一體化威懾」所取得的成果。

由此可見,美國在與中國戰略競爭態勢中,放棄一肩挑的原則,更多藉助於盟友增強各自能力,同時增進與美國的集體力量。既可激發當事國自我防衛的積極性,又能節約成本,更可發揮聯盟整體防衛效應。這個聯盟優勢恰恰是中國所不具備的。

橫跨兩洋

拜登總統與岸田首相會談結束後發表聯合聲明。內容涵蓋推動並捍衛自由與開放的印太地區;共同應對中國挑戰國際秩序的行爲、北韓的挑釁,以及俄羅斯發動無理、殘酷的侵略戰爭;同時實現美日同盟現代化,尤其要發展並有效利用日本的反擊和其他能力,包括在網絡和空間領域;以及強化美日競爭力和韌性夥伴關係,保護和促進半導體在內的關鍵和新興技術,應對經濟脅迫、非市場政策及自然災害造成的威脅,印太經濟框架(IPEF)是實現這些目標的核心。

聯合聲明強調,美日兩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基本立場沒有改變,雙方重申維護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這是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並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雙方承諾加強日本、韓國和美國在安全和其他領域的三邊合作;同時增進與區域內外其他國家的協作,聯合澳大利亞和印度,確保四方安全對話(QUAD)繼續成爲一股善的力量。美日兩國將繼續支持東協(ASEAN)的中心地位和「東協印太展望」(AOIP),並且加強與太平洋島國日益增長的合作。不僅如此,美日兩國充分認識到,面臨的挑戰超越地理範圍,橫跨太平洋和大西洋兩岸。

這份聯合聲明是迄今爲止美日同盟大步向前、精進轉型最重要的一次戰略宣示,留下美國「一體化威懾」向外推廣的深刻烙印,日本扮演關鍵性角色。尤其美日兩國就如何運用反擊能力達成高度一致,進而改變美日防衛分工,加速防衛一體化的進程。

日本先導作用

美日兩國首腦會談之前,1月11日兩國舉行外長與防長的2+2會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聯合新聞發佈會上指出,去年6月岸田文雄首相成爲出席北約(NATO)峯會的第一位日本領導人。日本正在爲北約發展亞洲太平洋夥伴集團發揮先導作用,展現美日兩國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同盟之間日益發展的協同力。

在北約2030年的改革方案中,明確在亞太地區發展4大夥伴國家,即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和新西蘭,提出定期與這些亞太夥伴國家會面,討論共同關心的安全議題,將北約影響力從歐洲拓展至亞太地區乃至全球。日本在美國的支持下扮演紐帶角色,英國表現最爲積極並跑在前頭。

岸田首相1月11日在倫敦與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舉行會談,會後簽署爲推進日本自衛隊和英軍部隊聯合訓練,讓雙方順暢往來的《互惠准入協定》(RAA)。此舉着眼於中國的崛起,深化安保合作。

日本《共同社》指出,除《日美地位協定》外,英國是第二個與日本簽署《互惠准入協定》的國家,第一個是日本定位爲準同盟國的澳大利亞。迄今日英兩國簽訂可以交換機密信息的《情報保護協定》,以及相互融通物資和勞務的《物資勞務相互提供協定》(ACSA),顯示兩國有意在印太地區加強防衛合作。

2021年英國海軍航母伊麗莎白女王號首次停靠日本,在沖繩西南海域與日美兩國海軍實施聯合訓練。去年底,日本、英國和意大利就共同開發下一代戰機達成共識。隨着形勢的演進,在歐洲有可能帶來擴散效應。

美日同盟空前提升及其後續的輻射力,可能超過外界預期,其效力最終取決於「一體化威懾」能力的共建程度。

連結:專欄 | 軍事無禁區:美日同盟空前升級-共建一體化威懾能力 — 普通話主頁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