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軍事

普丁尋求「在俄耗盡士兵之前讓烏耗盡子彈」

動員令宣佈後,俄羅斯芬蘭邊境處試圖外逃的俄羅斯車輛排起了長隊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一位安全專家告訴德國之聲,俄羅斯部隊已經精疲力盡,這次部分動員可能是它在烏克蘭最後的一次機會。烏克蘭能否成功防禦則取決於西方能否進一步及時提供武器。

俄羅斯總統弗普丁本週三宣佈進行部分動員,為其入侵烏克蘭提供後續武裝力量支持。DW採訪了安全專家格雷澤爾(Gustav Gressel),討論了俄羅斯軍隊的實力以及部分動員所帶來的成功幾率。

德國之聲DW:俄羅斯軍隊目前的狀況如何?

格雷澤爾:嗯,他們基本處於混亂狀態。俄羅斯是在和平時期開始這場戰爭的,所以他們把高度戰備的營級戰鬥隊–也就是說一個營加上職業軍人的支持,於今年2月派往前線。在戰爭過程中,他們幾乎調用了他們所有的高級戰備營。

這些部隊受到了充分的打擊;有一些編隊在物理上根本不存在了。他們的傷亡人數非常多,死的死,傷的傷。因此,這些部隊到現在已經筋疲力盡了。它不可能通過志願者來再生。

現在,動員的問題是,你要有一個訓練單位。而眼下的這一輪部隊無法訓練,因為沒有人去做這個。

德國之聲DW:你認為普丁的部分動員會有什麼影響?

我現在在思考,他們要怎麼做?他們是否會部署他們擁有的這40%的殘餘部隊,並將其派往烏克蘭。俄羅斯希望基本上隨著動員,隨著軍事存在的增加,他們將打破烏克蘭的抵抗,侵蝕烏克蘭軍隊,並將勝利帶回家?

這可能是普丁的想法–這是一個一次性的機會。如果他擴張部署了這些人,俄羅斯軍隊就什麼都沒有了。這是很冒險的。

德國之聲DW:鑑於俄羅斯軍隊在人員數量和設備數量方面的明顯優勢,它在這次入侵烏克蘭的行動中怎麼沒有成功?

有很多原因。他們帶著完全錯誤的政治假設進入戰爭,低估了烏克蘭的恢復力,完全沒有理解烏克蘭的政治制度和它的運作方式。計劃上的馬虎,缺乏後勤準備,缺乏空軍。

首先,他們將此作為「特別軍事行動」展開,只使用他們的高戰備合同兵部隊,沒有徵兵。他們完全低估了指揮、控制一支如此異質且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所集結部隊的任務。

他們的軍官培訓很差。有一個非常不靈活的指揮和控制結構。他們有一個非常繁瑣的指揮和控制線,用於戰鬥支援,特別是用於炮兵和空對地協調。這非常糟糕,而且仍然很糟糕。他們目前正試圖克服這一點。但在實踐中,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

德國之聲DW:之前關於俄羅斯軍隊狀況的研究表明,它是強大的。這種說法是無稽之談嗎?

我在一定程度上是這方面的始作俑者,因為我也寫過併發表過這類文章。所以有兩個問題。第一是2014年之後,俄羅斯軍隊越來越不透明。它有點像一個越來越大的謎,一個黑盒子。他們談論的很多東西都是不真實的。

第二件事是,當然,我們看了他們在敘利亞的表現。但在敘利亞的行動要比他們在烏克蘭試圖做的事情容易得多。

德國之聲DW:你所描述的是,a)俄羅斯軍隊在入侵烏克蘭之前並不是處於良好狀態。而且,b)他們的表現基本上沒有達到普丁的預期。那麼,就推進這一部分動員而言,這現在意味著什麼?

我的直覺是,普丁並不真正關心「正在集結的新部隊」的劣質問題。所以我的猜測是,這樣做的總體目的是在俄羅斯耗盡士兵之前讓烏克蘭耗盡子彈。

他們在農村徵兵,在那裡的少數民族中徵兵,強行把他們徵入其中,試圖放過莫斯科、聖彼得堡和更大的城市中心–不僅因為這些是精英和他們自己的孩子,而且還因為在普丁的心目中,他們是比其他人更有價值的人。因此,他們都將在這裡被當作炮灰的本能想法可能是正確的。

德國之聲DW:這一方面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壓抑。

令人難以置信的史達林的方式! 我一直在想,普丁是否真的認為今天的俄羅斯社會就是史達林指揮的社會……而就目前而言,差別似乎並不是很大。

德國之聲DW:這些不情願的士兵會不會在軍隊中集體開小差?

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問題是,如果你在這樣一個組織中,你不知道你的鄰居要做什麼,而且是在生死攸關的情況下,即使你真的不支持這個政權,也不是那麼容易放下槍就跑。

德國之聲DW:你把這次部分動員描述為基本上是突破烏克蘭抵抗的最後一擊。你認為這能成功嗎?

還沒有定論。我不認為勝利是必然的。但烏克蘭人為了抵禦這樣的攻勢將陷入艱難境地。

德國之聲DW:在您看來,烏克蘭的勝利將取決於什麼?

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西方是否願意向烏克蘭提供重型武器、設備、彈藥以阻止這一趨勢。現在,我們真的需要調配我們在西方的每一輛車和每一件裝備,而我還沒有看到西方有這種意願。

德國之聲DW:德國對提供重型武器裝備持謹慎態度。你覺得德國方面的顧慮可以理解嗎?

不,我不認為他們有什麼理由。如果你提供大炮,你也可以提供坦克。他們只是需要克服這個問題。

我認為他們需要的是一隻美國的大靴子,以極高的速度踹在他們的後背上。這就是目前所需要的一切。

連結:普丁尋求「在俄耗盡士兵之前讓烏耗盡子彈」 | 德國之聲 來自德國 介紹德國 | DW | 24.0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