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焦點評論軍事

2022日本防衛白皮書-從被動防衛到威懾反擊

2021年10月美國海軍陸戰隊F-35B戰機在日本出雲號護衛艦完成首次起降驗證測試。(美國海軍陸戰隊)2021年10月美國海軍陸戰隊F-35B戰機在日本出雲號護衛艦完成首次起降驗證測試。

文/RFA 亓樂義

日本防衛省7月22日公佈2022年版日本《防衛白皮書》,篇幅500多頁,共分4大部分,內容涵蓋日本週邊安全環境、安全保障與防衛政策、日本防衛3大支柱,以及構成防衛力的核心要素等。全篇圖文並茂,鉅細靡遺,堪稱是世界最詳盡的防衛白皮書。

全新挑戰

今年防衛白皮書新增一個”焦點”(FOCUS)內容,簡要說明日本防衛最重要的4個面向,作爲全篇主軸,並且單獨成冊濃縮爲40多頁。另外還製作20多頁的中文版摘要,提綱挈領,讓人一目瞭然。其宗旨可以用一段話來說明:

日本的安全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需要威懾力和堅實的日美同盟才能確保和平,並且着重於太空、網絡、電磁空間以及尖端技術領域,最終創造對日本安全保障有利的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換言之,日本的”專守防衛”政策已流於形式,開始強調威懾與反擊,從消極防禦轉向積極防禦,打破周邊和地緣實體限制,進而面向廣袤千里的印太地區。

《防衛白皮書》指出,日本面臨的安全挑戰首先是中國的軍民融合與軍事“智能化”(運用人工智能AI等先進技術以改變作戰樣式)。同時中國加快研發高超音速滑翔武器,推進無人機的研發和列裝,前者即東風-17高超音速彈道導彈已經服役,後者飛越沖繩本島與宮古島之間空域對日本西南島嶼構成威脅。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說,中國在東海和南海試圖以武力單方面改變現狀,對臺灣擺出不惜動武實現統一的架勢,地區緊張局勢日益加劇。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也是以武力單方面改變現狀,企圖動搖包括亞洲在內的整個國際秩序,將影響印太地區,可能導致俄羅斯在北方領土和千島羣島周圍地區的軍事活動進一步增加。

俄羅斯使用「混合戰」手段,除使用武力,還對互聯網進行網絡攻擊和散佈虛假信息,作戰樣式發生改變。由於中俄聯手,今後國家間的戰略競爭愈演愈烈而使形勢更加複雜化。爲此,《防衛白皮書》預測今後印太地區安全環境將出現,中國在尖閣諸島(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周邊,以武力爲後盾試圖單方面改變現狀,以及在南海加劇單方面改變現狀和製造既成事實。

在臺海方面,從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到拜登(Joseph Biden)政府,美國都明確表示協防台灣,中國則把臺灣視爲核心利益而不可能妥協,因此中美兩國在臺灣問題上的衝突可能更加明顯。臺灣周邊局勢穩定不僅對日本的安全很重要,對國際社會的穩定也很重要,日本需要以更大緊迫感觀察這一局勢。

《防衛白皮書》提到台灣部分有10頁篇幅爲歷年之最。但是並未提出如前首相安倍晉三力主「台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也等同日美同盟有事」的罕見之舉,而是把台灣議題國際化,強調拜登政府在美日峯會、G7峯會、美歐峯會等國際會議上,反覆提及「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否定北京把臺灣問題視爲內政。白皮書的挺臺力道雖不及安倍,但終究表達台海衝突的本質與實情。

威懾力

面對嚴峻的安全環境,《防衛白皮書》提出,日本需要最低限度的防衛力,但是真正創造和平的關鍵是「威懾力」,是一種讓他國認識到無法侵略日本,而放棄侵略企圖的必要防衛力量,對保衛日本安全、阻止他國以武力改變現狀,以及維護區域穩定都不可或缺。可以說,擁有「威懾力」是今年防衛白皮書最迫切的呼籲,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日美同盟,但日本更強調反求諸己,纔是防衛的根本之道。

在安倍主政時期,對「威懾力」做出簡單定義,就是「防止衝突的力量」,可以降低日本被外國攻擊或捲入衝突的風險,也是安倍內閣致力於和平與安全立法的目的之一。不久「威懾力」被理解爲「對敵基地攻擊能力」,而引起軒然大波。

今年1月底,岸田文雄政府正式啓動關於修改《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的探討作業,包括是否擁有「對敵基地攻擊能力」在內的威懾力,以及如何應對緊張升級的台灣局勢是焦點所在。修改作業中最大的論點是威懾力的方式,長久以來基於日美的角色分工,日本並不擁有威懾力的實際裝備。如果岸田內閣決定擁有威懾力,將成爲日本戰後安保政策的轉折點。

日本《共同社》引述政府消息人士的話說,提出「對敵基地攻擊能力」的背景,是中國和北韓大力發展高超音速飛彈,力圖突破日美導飛彈防禦網。爲此日本不僅需要防守,還需具備有助於威懾的打擊能力。然而,如何嚴格定義允許攻擊敵方基地的條件、攻擊方法和目標並不容易,政府需履行對國民解說的責任。

源頭打擊

今年7月11日,岸田文雄領導的自民黨在參議院選舉中大獲全勝,使岸田更有底氣指出,將在5年內從根本上強化日本防衛力,包括「對敵基地攻擊能力」在內,但此時他改口爲「反擊能力」。他還說,強化防衛力「不排除任何選項,並開始進行現實性討論。」據《共同社》針對新一屆參議員的問卷調查顯示,贊成日本爲自衛而擁有對敵飛彈發射基地攻擊能力的比例達51.6%,反對者佔24.8%。

其實,早在1956年鳩山一郎首相主政時期對此情況已表明立場。若日本遭到制導飛彈攻擊,而又沒有其他手段可以防衛時,日本可以採取必要措施來防止這種攻擊,比如打擊敵方飛彈基地,這屬於自衛範圍。

當時是針對蘇聯。1950年蘇聯開始裝備射程達270公里的P-1型彈道飛彈,之後陸續發展射程600公里的P-2型和射程3,000公里的P-3型彈道飛彈。1956年中國成立飛彈研究機構,開始仿製蘇聯P-2型飛彈,1960年試驗成功,命名「東風1號」。可見鳩山早有設想,反擊之道直到今天開始成形。

《防衛白皮書》指出,憲法允許日本保留最低限度的防衛力,具體限額是相對的,可以根據當時國際形勢、軍事技術水平和其他條件而改變,並由國會通過審議年度預算和其他事項來決定。但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擁有所謂的進攻性武器,即能對對方領土造成災難性破壞的武器,因爲它超過自衛所需的最低限度,例如洲際彈道飛彈(ICBMs)、遠程戰略轟炸機和進攻性航空母艦等。

尖端技術領域

2021年10月,日本出雲號護衛艦完成首次改裝,並在美國海軍陸戰隊2架F-35B戰機的支持下,進行起降操作的教育和培訓以及驗證測試,這不僅有助於提高日美兩軍之間的相互操作性,更強化日美同盟的威懾和應對能力。

事實上,滿載排水量達2萬多噸的出雲號是直升機航母,但日本稱其爲護衛艦,規避憲法限制,一旦日本採購的第5代隱身戰機F-35B上艦形成戰力,作戰半徑約1,000公里,火力覆蓋整個東海,將成爲名符其實的進攻性航母。

據《共同社》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今年7月24日在鹿兒島縣發射觀測火箭,爲開發高超音速發動機進行試驗。火箭上部搭載的發動機模擬裝置分離後的速度達5.5馬赫(5.5倍音速),時速超過6,500公里。據分析,因憲法限制日本發展高超音速飛彈不走助推式滑翔彈道飛彈的路徑,而改採技術難度更高的超燃衝壓發動機的方式,開發高超音速巡航飛彈,說明日本具備發展新一代飛彈的技術實力,有可能後來居上。

就目前而言,日本已經擁有發展威懾力的若干實際裝備和技術儲備,而且把重點放在太空、網絡、電磁空間以及尖端技術領域。

《防衛白皮書》指出,今年起重新組建太空作戰羣、網絡防衛隊和電子作戰隊,同時加快研發能夠利用電磁力以高初速連發炮彈的電磁軌道炮系統(Railgun)。爲應對無人機飽和攻擊,也在加快驗證高功率微波(HPM)技術,並且積極推進應用人工智能(AI)技術的高自主性無人機與下一代有人戰機協同作戰的研究。

明日戰爭

這些技術主要面向明日戰爭,很有開創性。爲發揮聯合作戰效能,日本防衛省開始研議設立統合司令部,以及統一指揮陸海空自衛隊的統合司令官,把太空、網絡、電磁波在內所有領域的戰力進行有機整合。不出幾年,日本的軍事力量將以新的面貌展現在印太地區,在日美同盟的框架下扮演更積極的防衛角色。

如此一來,日本是否重現二戰時期帶有高度侵略性的軍國主義色彩?答案是不會。日本是議會內閣制的民主國家,文人領軍制度早已確立,內閣設有國家安全保障會議,審議有關日本安全的重要事項,又有民意和媒體監督,更重要的是還有美國的控制,不可能讓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

連結:專欄 | 軍事無禁區:2022日本防衛白皮書-從被動防衛到威懾反擊 — 普通話主頁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