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

習近平在「消失」兩周後重新回到公眾視野

新華社報導稱,習近平在遼寧省錦州市先後考察了遼沈戰役紀念館、東湖森林公園,回顧東北解放戰爭歷史和遼沈戰役勝利進程。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中國國家新聞通訊社新華社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政府總理李克強分別在遼寧錦州和廣東深圳進行考察調研。路透社指出,中共高層領導人在缺席兩周的公共活動之後重新露面,這說明此前他們在參加北戴河會議。    

新華社報導稱,本週二(8月16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遼寧省錦州市考察調研。

新華社報導稱,習近平在遼寧省錦州市先後考察了遼沈戰役紀念館、東湖森林公園,回顧東北解放戰爭歷史和遼沈戰役勝利進程。

路透社指出,在此之前有兩周的時間中國國家媒體沒有關於習近平公開參加活動的報導,而通常媒體每天都有關於習近平的報導。路透社指出,這表明習近平和其他最高領導人在北戴河海濱渡假區舉行了傳統的秘密暑期會議。

在北戴河渡假的遊客和當地居民都表示,最近幾周,那裡的安全狀況特別緊張。

今年的北戴河會議尤其重要,因為外界預期中共高層領導人會在北戴河會議上商討秋天舉行的中共20大上會審議的高層人事變動。

李克強視察深圳穩經濟

新華社也報導了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週二在深圳主持召開經濟大省政府主要負責人座談會,分析經濟形勢,對做好下一步經濟工作提出要求的新聞。

在有6個經濟大省省領導人參加的座談會上,李克強說,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樑穩經濟,穩定本地和外來務工人員就業,各省則要「堅持政府過緊日子」。據報導,參加座談會的是廣東、江蘇、浙江、山東、河南、四川6省省長以及廣東省委書記李希。

報導稱,李克強在會上談到,6個經濟大省經濟總量佔全國的45%,市場主體數量佔全國4成以上,貢獻了40%以上的就業。他還指出,6省裡4個沿海省在地方對中央財政淨上繳中貢獻超過6成,「要完成財政上繳任務」。李克強同時表示,「經濟大省之所以有今天的發展成就,根本動力在改革開放」,「6省進出口和利用外資都接近全國的6成,要推進更高水準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實現互利共贏。」

網傳影片顯示,李克強在一企業門口與民眾討論互動,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和省長王偉中現場陪同。

連結:習近平在「消失」兩周後重新回到公眾視野 | 德國之聲 來自德國 介紹德國 | DW | 17.08.2022

中國中央地方財政赤字 李克強催促四個經濟大省完成財政上繳

文/RFA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召開「經濟大省政府主要負責人座談會」,會中指示,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四省要完成財政上繳任務,要「堅持政府過緊日子」,並要求「多想辦法促消費」。學者認爲,上海封城造成其他省份要扛起更大重擔,而在民間對經濟前景沒信心的情況下,央行要靠降息促進經濟,成效恐怕有限。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6日在深圳召集廣東、江蘇、浙江、山東、河南、四川等六省領導人召開「經濟大省政府主要負責人座談會」,採實體和視訊會。李克強指出,六個經濟大省經濟總量佔全國的45%,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頂樑柱」,要發揮穩經濟關鍵支撐作用,六省裏四個沿海省,包括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在地方對中央財政淨上繳中貢獻超過六成,要完成財政上繳任務。

學者:沒點名上海 意味其他經濟大省多扛責

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指出,傳統以來上海財政上繳貢獻最大,這次李克強沒有點名「上海」:「這次有一個特別突出,上海疫情封控二個月,財政受衝擊,逼着他也無能爲力,乾脆不找,其他地方要抗起更大責任負擔。」

劉孟俊提到,因爲疫情,包括頻繁做核酸,各地方防疫支出增加,很多城市封控,管控經濟活動,此時要促進經濟復甦活力,河南、江蘇、廣東等人口多的省份,經濟貢獻大,總比找新疆、黑龍江、青海這些地方上繳有力。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林雅鈴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也指出:「上半年中國三十一省分全部財政赤字,包括中央也面臨財政赤字,加上中國經濟狀況很糟,完全沒有內需、民衆不消費,靠投資拉動經濟成長,中央赤字率又要控制在目標二點八%,因此也要控制地方財政上繳情況,人民銀行也要上繳錢給中央,中央中西部省份財政轉移支付都需要錢。」

中媒:中央對地方撥補規模歷年最大

中國第一財經網報導,中國財政部數據顯示,2022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預計近九點八萬億元,規模爲歷年來最大;從增幅來看,2022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比上年增加約一點五萬億元,增長十八%,增幅爲近年來最高。

對此,劉孟俊分析,因爲疫情,很多小區閉鎖管理,地方經濟消費內需衝擊大,造成失業,影響地方財政、基層金融鄉鎮銀行也出現擠兌問題。此外,土地財政過去是地方重要財源,房地產受重創之後,地方收不到錢,這都是中央對地方撥補增加的可能原因。

劉孟俊說:「有些地方傳出公務員減薪,或傳出有學校老師、鄉鎮公務員薪水好幾個月拿不到。

李克強會中指出,六個經濟大省經濟總量、市場主體數量、吸納就業都佔全國4成以上。「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樑」,挖掘自身政策潛力保市場主體穩經濟,穩定本地和外來務工人員就業、穩定產業供應鏈。要有力應對第2季「超預期衝擊」,6月經濟趨穩回升。而7月延續恢復發展態勢,但仍有小幅波動,「勢要起而不可落」。

李克強要各省堅持「政府過緊日子」、基層「三保」

李克強說,穩經濟也是穩財源。財政淨上繳中央的省要完成上繳任務。各省要堅持「政府過緊日子」,盤活財政存量資金,保障財政收支平衡和基層「三保」,也就是「保基本民生支出、保工資發放、保運轉」。

李克強並要求「多想辦法促消費」,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實現互利共贏。

此外,中國經濟7月表現不佳,中國人民銀行(央行)15日調降中期借貸便利(MLF)等兩項關鍵利率,期以支撐疲軟的經濟增長。

央行祭出降息 學者:民衆對前景不樂觀 不消費不借錢

劉孟俊指出,有時也不能降太猛,中國目前的困難是,企業不願投資,原因是「動不動因疫情封控」,企業認爲經營不穩定感蠻高,尤其上海受疫情影響大,連外資都在撤離,對老百姓來說就業不穩定,李克強說要促進消費困難度高,即便降息、要求商業銀行挑起責任推動客戶投資也有一定難度。

劉孟俊說:「你會增加消費往往因爲工作穩定、收入確保無虞,纔會確保消費,尤其人口老化情況,消費會更保守。」

林雅鈴分析,央行降息目的都是要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提供市場上資金流動,主要中國七月數據出來,信貸增速下滑,這表示不管企業、民衆借貸、信貸都下滑、存款在增加,顯示中國社會不管企業、民衆,普遍都沒有想借錢,沒有想去做長期、短期投資打算,對經濟前景不樂觀。

林雅鈴認爲,央行做這樣降息的動作,是希望降低整個社會融資成本,但目前中國問題不在市場上資金不夠,是企業和民衆不想去借錢,以此手段提振經濟成效可能有限。

連結:中國中央地方財政赤字 李克強催促四個經濟大省完成財政上繳 — 普通話主頁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