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經濟

艾利森&施密特:中國有望在2025年成為全球最大晶片製造國,美國怎麼辦?

中國晶片製造業發展迅速

格雷厄姆·艾利森(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貝爾法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主任)

埃里克·施密特(美國Alphabet公司前董事長)

文/格雷厄姆·艾利森&埃里克·施密特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群

今年4月,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罕見地接受了一次採訪。他認為,美國國會現打算向本土的晶片公司提供500億美元補貼以助它們成為行業領導者,這是「一種非常昂貴的徒勞行為」。

他認為美國的公司不太可能超越台積電,也許他是對的,但重點不在這,重點是在先進晶片領域完全依賴台灣地區會危及美國的國家安全。

製造智慧手機、筆記型電腦和彈道飛彈所需的先進晶片有92%都是台積電製造的。英偉達、高通和蘋果等美國公司幾乎將所有晶片製造業務都外包給台灣去做。如果台灣的晶片製造產能下線或落入中國之手,那美國的科技行業將受到重創。正如美國防部前副部長羅伯特·沃克警告的那樣,台灣海峽的衝突可能會引發晶片方面的國家安全危機:「我們從領先兩代人到可能落後兩代人,中間只相隔110英里(從台北到大陸的距離)。」

華盛頓已認識到美國有必要阻止北京奪取對本國電子產業至關重要的晶片產能。中國使用了與佔領電信設備、光伏和電動汽車市場一樣的戰術去佔領晶片市場,決策者正竭力阻止中國取得成功。拜登政府曾提議,通過《美國創新與競爭法》向晶片製造業投資500億美元,但國會卻對此提議討論良久並最終沒有通過。即便國會通過該法案,美國對晶片業的投資也不過是中國政府投資額的三分之一。

從1990年到2020年,中國建造了32座生產晶片的超級工廠,而全世界其它地區的工廠加在一起也只有24座。根據張先生的說法,美國公司已無力再製造尖端晶片,因為在東亞運營一家晶片工廠的成本是其國內運營成本的一半。即便美國實施了理想的政策,美國公司也不太可能超越台積電,在先進晶片製造方面佔據領先地位。

與此同時,中國在晶片製造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中國大陸有望最早在2025年超越台灣地區,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晶片製造國。中國現已製造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電路板,沒有這些電路板,晶片就無法安裝進設備。中國還控制著供應鏈中對晶片製造至關重要的關鍵原材料:中國生產了全世界70%的矽、80%的鎢和97%的鎵,每一種原材料都是晶片製造不可或缺的。

如果北京在晶片供應鏈方面持續佔有優勢,那它將在基礎技術方面取得美國無法匹敵的突破。例如,為「深度學習」量身定制的晶片將變革人類社會,並開發出自動駕駛技術和頂級疫苗技術。

美國無法靠砸錢走出這一困境,美國要想贏得這場晶片競賽,除了拜登總統提出的向晶片製造業投資500億美元之外,還必須要實施以下三項政策。

首先,美國應下大力氣製造普通晶片。先進晶片對智慧手機和筆記型電腦至關重要,但它們只占全球晶片市場的2%。英特爾和格芯等美國公司擅長製造速度較慢的晶片,這些晶片會被安裝進從電視到坦克的所有產品。政府可以通過簡化建廠手續和為研發製造投資提供稅收抵免來支援這些公司。

其次,美國應該利用其對台灣和韓國政府的政治影響力,說服台積電、三星與美國晶片設計師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並在美國製造先進的晶片。韓國和台灣地區都依賴美軍的安全承諾。它們與高通和英偉達等美國公司建立合資企業將確保美國國防機構有能力履行對它們的承諾。政府的推動,加上美國稅收優惠和政府補貼的拉動,可能會使台積電和三星明白在美國製造更多晶片符合它們的利益。

第三,美國應該加強研發和製造之間的聯繫。大多數技術創新來自兩者的互動。《美國創新與競爭法》通過激勵研發製造投資,在促進研發和製造互動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在這場晶片競賽中,美國正處於失敗的邊緣。除非美國像二戰時那樣,為取勝而舉全國之力研發科技,否則中國很快就會主導晶片製造業並在晶片的助力下,主導由此產生的前沿科技。

(觀察者網由冠群譯自美國《華爾街日報》)

連結:格雷厄姆·艾利森&埃里克·施密特:中国有望在2025年成为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国,美国怎么办?-格雷厄姆·艾利森、埃里克·施密特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