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生活社會

確診數激增30倍!新冠疫情失控狂飆 尼泊爾為何恐步上印度後塵?

尼泊爾

文/風傳媒

「今日印度,明日尼泊爾?」

眾所皆知,印度是全球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最為嚴峻的國家,但與印度接壤的尼泊爾,似乎正步上鄰國的老路——確診人數激增、醫院不堪負荷、火葬場滿是遺體,病毒從首都一路蔓延至海拔5千公尺的聖母峰基地營。

將時間倒轉回一個月前,印度疫情剛開始顯現升溫趨勢,尼泊爾每日則新增約200起確診病例;但自4月中旬起,尼泊爾步上鄰國後塵,每日通報染疫人數一路激增,5日新增的確診數字已飆升至6700多人。

尼泊爾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全副武裝的軍人向準備火葬的病逝者敬禮。(AP)
尼泊爾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全副武裝的軍人向準備火葬的病逝者敬禮

幾星期時間內,尼泊爾每十萬人新增確診的比例暴增了整整7倍,已達到印度兩週前的相同水平。尼泊爾紅十字會主席蒂姆西納(Netra Prasad Timsina)警告,若無法壓下最新一波疫情,「印度的現況就預告著尼泊爾的未來。」

更令人擔憂的是,尼泊爾目前的檢測陽性率高達44%,比例為印度的兩倍,代表還有許多確診者被遺漏在外;更不用說,尼泊爾的醫療體系比印度更為脆弱,無論是醫師、病床數量甚至接種疫苗的比例都望塵莫及。

「情況每一天都在惡化,」尼國衛生及人口部的發言人阿迪卡里(Samir Adhikari)坦言,該國疫情就在失控邊緣,究竟尼泊爾的防疫在哪些環節出現失誤,如今是否還有力挽狂瀾的機會?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解析如下:

複製印度疫情軌跡 尼泊爾哪裡做錯了?

CNN直言,除了尼泊爾大眾對於防疫的自滿鬆懈態度外,先前舉行的大型公眾集會,諸如傳統節日、政治集會甚至婚禮,都成為病毒傳播的溫床,而當局未即時關閉尼泊爾與印度的邊界、採取行動的步調又來得太遲,終究導致危機爆發。

先天不足:邊境成防疫漏洞

一派說法認為,尼泊爾和印度之間的邊界狹長,兩國民眾無需證件即可進入對方國境,許多尼泊爾人會前往印度做生意、反之亦然,雙邊跨境如此頻繁,使尼泊爾難以防堵自印度蔓延而來的病毒。

阿迪卡里就表示,近日有不少印度人為躲避國內的「新冠煉獄」來到尼泊爾,盼能在此獲得醫療照護或逃往第三國。儘管尼泊爾政府已大幅減少邊界關卡,並規定返國的尼國公民需接受病毒檢測,但有公衛專家直言,病毒已在尼泊爾境內大肆傳播,當局的措施為時已晚。

印度疫情、印度面臨洶湧的第二波新冠疫情,且似乎無力掌握,英媒《衛報》形容印度已經「墮入新冠地獄」。
印度面臨洶湧的第二波新冠疫情,英媒《衛報》形容印度已經「墮入新冠地獄」

後天失調:大型集會與輕忽的政府

回到4月初,大批尼泊爾民眾前往印度,參加宗教盛事「大壺節」(Kumbh Mela),與無數印度信徒一同浸入恆河水中淨身祈福,尼泊爾的末代國王賈南德拉(Gyanendra Shah)夫婦也是其中一員,兩人在返國後也雙雙確診住院。

而在尼泊爾國內,宗教節慶「Pahan Charhe」與「Bisket Jatra」也在同一時間登場,成千上萬人無視當局勸阻,湧入首都加德滿都(Kathmandu)與鄰近城鎮巴克塔普(Bhaktapur),活動現場甚至有標語寫著「我們的節日比性命更寶貴」。

與此同時,尼泊爾總理奧利(K. P. Sharma Oli)繼去年口出狂言,聲稱尼泊爾人每天攝取辛香料,所以免疫力更好之後,改向國民推廣另一種效果成迷的「吞番石榴葉」新冠療法。

到了4月24日,尼泊爾單日通報確診病例達到2400起,5天後就翻了一番,超過4800人確診,當局在首都下達為期兩週的封鎖令,衛生部門隨後坦承醫療系統已不堪負荷。

公衛專家潘特(Suresh Panthee)批評,來自印度的移入病例開始增加後,尼泊爾當局原本可規定入境者接受隔離,但上自政府下自民間都在安度第一波疫情後變得自滿,大型宗教節慶與婚禮等集會更使疫情一發不可收拾,「我們有足夠的時間(防範),卻沒有做好準備。」

醫療資源嚴重不足 尼泊爾疫情「近期是關鍵」

尼泊爾是全球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也反映在嚴重不足的醫療資源上——根據尼國政府去年頒布的新冠防疫對策,尼泊爾全國人口約3100萬,卻僅有1595張重症病床,呼吸器更只有480台。

為了防堵疫情,軍方日前指示已退休的醫務人員隨時準備回到崗位,當局也在邊境擴建隔離中心,並且中止所有國際航班,但眼前的挑戰仍舊十分嚴峻。阿迪卡里強調,政府已盡力而為,「但我國的醫療系統非常脆弱。」

CNN指出,在加德滿都進入封鎖前,有部分尼泊爾移工已經從印度返回家園,而疫情是否會從都市蔓延至高齡人口眾多、醫療服務短缺的鄉村地區,將成為決定疫情走向的關鍵之一。

令人擔憂的是,接下來幾週內又有數個宗教節慶即將來臨,儘管主辦者稱將規定參與者佩戴口罩並維持社交距離,但政府對於民眾能否在節日時遵守防疫規範感到存疑。

迷你印度」尼泊爾,當真是「最幸福國家」?

文/觀察者網

最近,印度的新冠疫情失控,全球媒體把聚光燈對準了南亞,發現夾在中印之間的小國尼泊爾,疫情也在急劇惡化。一個人口不到3000萬的小國,累計確診病例已超35萬,單日新增病例連續突破7000例,國內已經出現病床、氧氣短缺,當地醫生警告說,「尼泊爾正在變成一個迷你印度」。

在中文網路上,尼泊爾沒啥存在感,提到這個國家,除了珠穆朗瑪峰,就是「最幸福國家」的美稱,然而尼泊爾人真的幸福嗎?事實上,尼泊爾長期處於極端貧窮的狀態,人均GDP勉強過1000美元,連印度都比它高一倍,亞洲國家中不到1000的,只剩塔吉克和阿富汗了。

其實不止是新冠疫情,6年前的那場大地震,政府救災無能,已經把尼泊爾在網路上的「幸福假像」,給暴露無遺。

俗話說:如果一隻鳥走路像鴨子、游泳像鴨子、叫聲像鴨子,那麼它就是鴨子。尼泊爾地處南亞次大陸,信仰印度教,北邊挨著中國,曾經受到過英國殖民,但它卻不是印度。

具體來看,尼泊爾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南麓,北邊是中國的西藏,剩下三面被印度包圍。文化上,尼泊爾和印度相近,地圖上也緊挨著,但為什麼不是一個國家呢?原因就在於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尼泊爾北部是高山,中部是山地河谷,南部是平原。廣袤的山地,將尼泊爾與世隔絕,最早有一批高級印度教徒,因為伊斯蘭教的擴張,而躲到了北邊的山裡,再也沒有出來,這就是尼泊爾的前身,頗有點「桃花源」的味道。

英國殖民印度後,逐漸向北擴張。1846年,貴族軍官拉納在英國扶持下,發動了政變,自己獨攬大權,把尼泊爾變成了大英帝國的附庸。過去我們說,帝國主義國家在第三世界,往往是破壞性和建設性並存,在摧毀一個國家原有社會結構的同時,也多少會帶來一些先進的生產力。

但在尼泊爾,拉納家族為了維護統治,長期搞閉關鎖國和愚民政策,壓制言論和新聞出版,民眾得不到受教育的機會。給英國當了一百多年小弟,尼泊爾沒拿到什麼好處,社會還是原地踏步。二戰後大英帝國衰落,連印度都守不住,更別說尼泊爾了。1951年,尼泊爾國內群眾聯合國王抗議拉納政權,得到了印度、中國和美國的一致支持,拉納家族被迫交還政權給國王,頒佈臨時憲法,實施君主立憲制。

尼泊爾獨立之初,各黨內鬥,拉納的殘餘勢力還在企圖奪權。於是國王馬亨德拉說:「你們住手!不要再打了!我親自來管。」於是宣佈親政,解散內閣和議會,禁止一切政黨活動。馬亨德拉還算是個有理想的國王,一掌權就開始改革,廢除了種姓制度,還宣佈實施土地改革,大力開展教育。在他的統治下,尼泊爾順利地開展了三個「五年計劃」,開設了三千多所小學。

但正如國際關係「大師」亨廷頓所說:「政治秩序混亂的原因,不在於缺乏現代性,而在於為實現現代性所進行的努力。」國王作為大地主階級的代言人,所能做的,頂多是給千瘡百孔的舊社會打幾個補丁。

從50年代到90年代,尼泊爾人口不斷向大城市遷移,農村地主紛紛把收到的高利貸,用於城市投資,首都加德滿都聚集了全國60%的儲蓄存款,和50%的信貸。城市高速發展的另一面,是廣大鄉村令人絕望的赤貧。

國王承諾的土地改革並沒有兌現,全國的土地依然集中在貴族和高種姓地主手中,農民要將一半以上的糧食交給地主,55%的農民擁有的土地不足6畝。而國王雖然名義上廢除了種姓制度,但他本人就是種姓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只是簡單取消了基於種姓制度的法律,沒有立法禁止種姓制度,低種姓群體依然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

1988年,尼泊爾發生地震,七百多人死亡,國外紛紛捐款援助,結果中央和地方官員中飽私囊,引發民眾震怒。1990年,尼泊爾爆發「人民運動」,國王被迫恢復「多党民主制」,頒佈新憲法。

曾經一度,「民主」被看成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吊足了民眾的胃口,但這東西真來了,卻讓人大失所望。尼泊爾政壇長期被精英把持的局面,並沒有隨著「民主」的到來而結束。雖然尼泊爾實現了所謂的「民主」,但幾乎所有主流政黨的領導人,都屬於婆羅門、切特裡種姓。

1991年大選,51%的議員都出自婆羅門和切特里;1994年中期選舉,幾乎所有議員都屬於這兩個種姓。即使是代表左翼力量的馬列派尼共,組成的內閣中也有將近四成的部長是婆羅門。舊社會的貴族精英們搖身一變,成了國會議員,在議會裡爭權奪利,政權頻繁易手。

廣大底層群眾被排除在政壇外,尼泊爾式的「民主」和他們無關。全國65%的土地為10%的地主、富農所有;10%的社會精英掌握了近一半的國民收入。當革命的意識形態遇到革命的階級基礎,革命必然爆發。越來越多的底層群眾意識到,政治參與無法改變他們悲慘命運,於是拿起武器參加革命。

20世紀90年代,尼泊爾共產黨的各派別進行了重組。其中主張走議會道路的派別,合併成了尼共(聯合馬列),主張走暴力革命道路的派別,則組建了尼共(毛主義中心)。1996年2月,毛派尼共提出「以毛主義為指導思想發動人民戰爭」,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

從1996年到2005年,毛派尼共堅持在深山老林裡打遊擊,進行土地革命,控制了尼泊爾近80%的農村地區,全國60%的土地和一半的人口,並且在21個縣建立了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學校。而走議會道路的馬列派尼共,也成功擴展了群眾基礎,在城市新興階層和中產階級群體中,受到了廣泛歡迎。

2005年2月,時任尼泊爾國王賈南德拉發動政變,以恢復和平局面不力為由,宣佈解散政府,軟禁議會七大黨派的領導人,自行組建保王黨人內閣。而毛派尼共則爭鋒相對,宣佈從「人民戰爭」轉變為「人民革命」,包圍首都加德滿都,同時和七党聯盟達成共識。

反對派聯盟在城市中開展「全國人民運動」,舉行大罷工。終於在2006年11月,毛派尼共與七黨聯盟政府簽署了《全面和平協定》,成功使得國王交還權力,而毛派尼共也摘掉了「恐怖組織」的帽子,獲得了合法議員的身份,並且在第二年首次以議員身份,參加了尼泊爾第一次臨時會議。

2008年,尼泊爾制憲議會以壓倒性優勢通過決議,正式廢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國,把國王搬出了王宮,取消了王室所有的特權。

講到這兒,有點像正常故事的大結局——「戰鬥勝利了,大家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但實際上並沒有。尼泊爾趕跑了國王後,制憲會議數次延期,新憲法問世一再跳票,10年換了11個總理。直到今天,尼泊爾依然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之一,2019年人均GDP只有1071美元,全國四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為什麼「勝利」後的尼泊爾還這麼窮呢?接下來是我們的私貨環節,大家兼聽則明就好。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尼泊爾沒有進行社會改造。列寧說過:「在最民主的資產階級國家裡,被壓迫者隨時隨地都可以碰到這個驚人的矛盾:一方面是資本家的‘民主’所標榜的形式上的平等,一方面是使無產者成為雇傭奴隸的、千百種事實上的限制和軌跡」。這話套用在尼泊爾身上,就是種姓制度沒有被消滅,放高利貸者依然在剝削底層的小農。

「人民戰爭」時期,革命物件的一致性,掩蓋了革命訴求的多樣化。2006年以後,尼泊爾主要政黨都回歸了議會政治,馬上就因為利益分配不均,開始互相攻訐扯皮起來。阻礙社會發展的結構性矛盾,不但沒有因為議會政治而消除,反而變得更加尖銳。

毛派尼共搞「人民戰爭」的時候,曾經在「解放區」實行「革命土改」,重新分配了三萬多公頃土地。但就連這點成果,都在議會鬥爭中逐漸喪失了。為了掌權,馬列派尼共和尼泊爾國大党,聯合向毛派尼共施壓,要求其歸還內戰期間「沒收」的土地等財產。而毛派尼共為了保住地位元,被迫簽署了協定,又使得黨內再度發生分化,基層黨員流失嚴重,在議會政治中逐漸被邊緣化,淪落成國內的第三大黨派。

資產階級議會制度下,政黨會不可避免地變得越來越功利。如何運用這套制度,更好地為人民服務,而不出賣自己的原則,我想這是尼泊爾的政黨,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到如今,尼泊爾農村的受教育率,只有首都的三分之一,大部分選民都是目不識丁的農民。對於他們來說,某個政黨的宣言和口號沒有意義。把票投給誰,關鍵在於能不能獲得當地豪紳的支持。不僅如此,尼泊爾議會中依然充斥著高種姓的精英,對低種姓群體的歧視沒有改變。

說到這裡,一定會有不少觀眾覺得,毛派尼共從主張暴力革命到回歸議會政治,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實則不然。其實,回歸議會政治,就是當初政治生態下的唯一選擇,為什麼呢?這就要說到尼泊爾發展滯後的第二個原因。

我們還是回到地理。尼泊爾北面是喜馬拉雅山脈,山高路險,遠離中國的內陸地區,沒有出海口,三面被印度包圍。印度和尼泊爾之間,文化相近,又有長達1590公里的邊界線,兩國人民可以自由跨越邊界,進行朝聖、貿易、旅遊。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員、貨物進出口岸。這種地形決定了,長期以來,印度是唯一有能力影響尼泊爾的大國。英國撤出後,印度繼承了其在尼泊爾的政治影響力。

尼泊爾的經濟高度依賴印度,缺乏石油和天然氣,耕地面積小,幾乎所有能源都要靠印度。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曾陰陽怪氣地說:「我們承認尼泊爾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我們希望它國運昌盛,但是就連小孩子都知道,不穿過印度,你是不能達到尼泊爾的。」

對印度而言,只要稍微威脅一下,限制尼泊爾和其他國家的交易,這個小國就得束手就擒。尼泊爾想要在政治上完全獨立,幾乎是不可能的。1969年、1989年、2015年,印度對尼泊爾實施了三次正式和非正式的封鎖,直接插手尼泊爾的內政。

儘管尼泊爾又小又落後,但也沒逃過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視線,美國自然不願看到尼共在尼泊爾政壇的存在,干涉內政警告!印度雖然不支持尼泊爾王室,但也不希望看到尼共主導政壇。

如果毛派尼共執意進攻首都,境外勢力介入在所難免,加之國外的援助難以到達,必須採取新的行動,才能取得全國性的勝利。當時國王賈南德拉倒行逆施,引起七黨聯盟的不滿。而正是靠著七黨聯盟的「光環」,毛派尼共才擺脫「恐怖組織」的帽子,這就是作為小國的無奈之處。

我們再上一點乾貨,為了把尼泊爾牢牢地握在手中,印度同時採取了三大策略:第一是斐濟戰略,大力鼓勵印度人移民尼泊爾,長此以往,讓若干年後的印度裔人數,超過尼泊爾本土人數;第二是不丹戰略,全面控制尼泊爾的安全和外交政策,迫使其接受印度的宗主國地位;最後是錫金戰略,用欺騙和武力的方式吞併尼泊爾。

光有硬的還不行,還得來些軟的,這個軟的就是「印度教」。2014年以來,莫迪老仙靠著重塑印度教民族主義的身份認同,重建了印度基層的動員能力。而莫迪老仙的背後,就是「國民志願服務團」RSS,之前的節目裡,我們多次提到了這個組織,算是咱們的「老朋友」了。

其實早在1992年,印度就開始在尼泊爾佈局,成立了RSS的分支機搆「印度志願服務團」HSS。HSS直接聽命於印度,在尼泊爾全國53個地區設有分支機搆,還擁有自己的出版公司,利用報紙、書籍和小冊子,傳播印度教思想,通過文化攻勢,使尼泊爾國民潛移默化地倒向印度。在印度的支持下,尼泊爾國內還成立了「尼泊爾濕婆軍黨」、「尼泊爾國防軍」這些印度教民族主義組織,他們披著印度教的外衣,間接控制信教群眾,最終達到保證尼泊爾「親印度」的目的。

身處如此環境的尼泊爾,自我奮鬥了那麼久都站不起來,還能靠什麼改變命運呢?別忘了,它的鄰國還有一個大國,想必各位也知道我要說什麼了。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西部地區的開發,2006年以來,尼泊爾和中國的經貿合作,逐漸得到了加強。那年青藏鐵路通車,讓中國可以通過鐵路加公路的方式,加強內陸地區和尼泊爾的經貿聯繫。短短四年時間,中尼貿易額就增加了將近三倍。2008年,毛派尼共領導人普拉昌達成為國家總理,剛上任,就打破了過去總理上臺必首訪印度的傳統,選擇來到北京與中國領導人會面。

中國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干涉他國內政。但是,如果有國家強硬插手我們鄰國的內政,擾亂我國邊境的安定,我們同樣不會坐視不管。2015年,印度因為對尼泊爾新憲法不滿,對人家開展了長達四個多月的封鎖,導致尼泊爾陷入油荒。時任尼泊爾總理奧利堅決不向印度屈服,在2016年3月訪華,尋求中國的援助。中國決定開放此前因地震而關閉的吉隆口岸,對尼泊爾給予油氣援助,幫這個小鄰居渡過難關。

到了2017年5月,中尼兩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協定;次年,奧利總理再次訪華,簽署中尼鐵路合作備忘錄,預計到明年就可以通車。去年三月,中國援建的尼泊爾裝機最大的水電站——上塔馬克西水電站大壩,已經完成了首次蓄水,又幫尼泊爾減輕了對印度的能源依賴。

再說回尼泊爾國內政治,2017年,馬列派尼共和毛派尼共不計前嫌,放下理論和實踐上的分歧,組建了政治同盟,拿下了眾議院63%的席位,取得了壓倒性勝利的同時,還打破了尼泊爾共產黨執政不超過一年的「魔咒」。2018年,馬列派尼共和毛派尼共宣佈正式合併,成為尼泊爾有史以來的「最強政黨」。

但是他們面臨的問題同樣不少。合併後的尼共,黨內思想在短期內還很難完全統一,兩派之間關於人事的爭奪也還在進行。目前的尼泊爾共產黨,內部主要存在奧利、普拉昌達和尼帕爾三大派系,長期以來的鬥爭,使得各派仍然心存疑慮。去年疫情爆發期間,奧利和普拉昌達—尼帕爾之間又爆發黨內派系爭端,又差點使得尼共陷入分裂邊緣。

而如今,在印度這個倒楣鄰居的影響下,尼泊爾再一次爆發疫情,這又將是對尼泊爾共產黨的一大考驗。本週一,尼泊爾總理奧利已經請求「鄰國、友好國家和國際組織」予以説明,在疫苗問題上和中國開展磋商。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不會拋棄尼泊爾。但是,能不能放下各自心中的成見,精誠合作、積極抗疫,將會決定尼泊爾共產黨在該國人民心中的形象,也將決定這個黨自身的命運,讓我們祝他們好運。

尼泊爾的女人有多難?1個妻子6個丈夫很普遍,晚上最難熬

文/綜合報導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就比如尼泊爾這個國家,在很多人印象中尼泊爾的發展一直都是比較落後的,他們有著十分濃厚的宗教信仰。

尼泊爾的「一妻多夫」制度

因為當地消費水平比較低,所以尼泊爾也是我國人出國旅遊的首選國家之一,去過尼泊爾旅遊的小夥伴應該都知道,當地一些規定對女人是非常寬容的,可以嫁給多個男人,那麼就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家裡這麼多男人是怎麼生活的呢?一位家裡有6個男人的姑娘說出真相,最不願晚上到來。

雖然很多人都聽說過尼泊爾「一妻多夫」制度,但是卻都存在著一些誤解,實際上這個制度指的是,能同時嫁給一個家庭里的幾個親兄弟,而不能嫁給不同家庭里的男人,而且女人還應該一視同仁的對待家裡的每一個男人,把每一個男人的衣食起居都要照顧好,不能出現偏心的情況。

一妻多夫家庭

生育後代這方面也要做到公平,一個男人要有一個孩子,其實尼泊爾女人的生活是非常辛苦的,不僅白天要負責洗衣做飯完成各種家務,而且到了晚上還要按順序對每一個男人都給予陪伴,在很多人看來這種制度更多的是對女性的一種摧殘。

一妻多夫制度更多的是對女性的一種摧殘

不過隨著現代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逐步提高,當地政府也一直在不斷努力的改變這一現狀,不知道小夥伴們對此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