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社會

經濟差年味更濃 龍年春節中國人普遍預期值「內捲」

北京一個公園裡慶祝龍年的裝飾前一名女子在買糖葫蘆。(2024年2月7日)

文/voa林乃絹

大紅燈籠高掛、「中國結」沿街綴飾,龍年新春佈置在街上最顯眼的位置,喜慶的熱鬧氛圍洋溢在北京街頭。余小姐不必加入春運人潮趕回老家,在北京迎接娘家和婆家長輩一起歡度新年。比起去年,她忍不住驚歎,今年年味濃,人們特別在意春節過得好不好、夠不夠紅火。像是北京政府全面開放煙花炮竹,在民俗文化觀念裡,大家都說放炮驅邪,反映出來大家想過好年的狀態。

在外企擔任品牌行銷的余小姐回憶去年春節正值疫情後開放出遊,放假隔天的「朋友圈」遍佈了到訪世界各個國家的親友,當時大家都認為,只要打開關口、對外互通,2023年經濟將會恢復地非常好,充斥樂觀與雄心壯志。

時間來到今年春節,余小姐直言,現在人們相對保守,因為以後可能會更不好。我把現在過好、謹慎地過。她對美國之音說:「大家已經開始知道,就是23年不好過、24年也不一定能好過的了,它有點像口紅效應,就是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大家開始傾向於買廉價的奢侈品,比如口紅。那這個時候,就大家覺得既然過去一年過得不咋地,那就中國人有一個習俗,就是過年要驅驅不景氣的事情。」

中國民眾對經濟振興打問號

余小姐表示,放眼中國和全球經濟恢復狀態都沒有預期好,加上美中關係、烏俄、以哈戰爭也間接影響復蘇。她指出中國民眾在放慢節奏的同時,也常以黑色幽默群嘲,像是互聯網大廠經歷大量裁員,社群媒體小紅書出現「中產落魄三件套」,指稱太太全職、孩子上私立、千萬房貸三件事,讓大廠工作的中產從人生山峰「返貧」到山谷。

另一方面,政府或商家不斷啟動民眾消費,但明顯消費的層次和價格比起以前略有下降,近期出現流行語「不是羽絨服買不起,而是軍大衣更有性價比」,以及「不是冰島去不起,而是哈爾濱更有性價比」,呈現中產階級在預算緊縮後仍不願意放棄體驗,但很大程度控制成本的狀態。

余小姐不諱言很多人對經濟振興的信心仍打上問號,疫情改變了「掙錢方式」,加上很多外企和媒體離開中國,她認為這具有雙面性,一方面工作機會驟減,中國和外界聯絡減少,走向更狹隘的方向;另一方面外資撤離也騰出空間給本土企業發展機會,積極在中國巨大市場站穩步伐,也拓展海外市場,比如中國新能源汽車、電商和快消品,都是非常重要的出口資源。余小姐認為,龍年有經濟回溫的可能性,尤其東南亞市場機會多,但機會是留給中國企業、外企或普通民眾,尚未可知。

春節經濟 國貨消費成亮點

不同於民眾相對保守,中國官媒《人民日報》1月30日報導北京春節以《福滿京城、春賀神州》為題,全力舉辦近萬場文化活動。《北京日報》2月2日指出,春節景觀佈置遍佈北京近千條主要大街、3000餘條小巷,是歷年佈置範圍最廣、內容最豐富一次。這都看出中國不遺餘力營造熱鬧節慶氛圍。

在河北保定的李小姐有一雙兒女正值學齡前階段,趕在小年夜帶孩子到超市買年貨,她描述今年年味比去年濃、到處都熱鬧。她也帶孩子走訪燈展、廟會等年節線下活動,走親訪友聚會,塑造傳統文化的氛圍。

李小姐回顧這一年,生活重心在孩子身上,感歎育兒成本高帶來很大壓力,安排早教班、興趣班或選擇公私立幼稚園,端看家庭經濟的承受能力,像是尿不濕和奶粉等必需品,需選擇可承受範圍內的品牌,她表示現在常選購國產用品,價格合適、品質也好、生活都能滿足。

《環球時報》2月4日指出春節是中國全年消費的風向標,其中科技類、文化類和國貨消費成為龍年春節的熱點。報導也引用《國潮品牌年輕消費洞察報告》顯示,國潮熱度比10年前增長逾5倍,78.5%消費者偏好選擇中國品牌。李小姐表示「消費從簡」變成流行,社交媒體大幅宣傳「消費降級、斷舍離、去物欲化」,跟大經濟環境有直接關係,她笑稱有孩子後很少買自己的東西,之前消費沒有升級,所以也沒有消費降級的落差感。

青年「躺平」只是世代差異?

經濟不振除了造成消費模式改變,做為大學講師,李小姐也觀察到今年「青年躺平」被熱烈討論。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16至24歲青年失業率,從2023年1月17.3%到6月21.3%節節攀升。台媒中央社2023年10月4日報導社會風向改變,原本「內卷」過度競爭的年輕人在進入社會後選擇「躺平」,反映出在大環境下的挫敗感。

李小姐認為新一代年輕人並非躺平,而是想法靈活,不受傳統局限。她解釋00後從小接觸高科技、AI、直播,現在資訊公開透明,就業發展方向清晰,機遇和上個年代不同,選擇也不同。

李小姐對美國之音說:「年輕人還挺有衝勁的,我倒沒有感覺就是說躺平,他們對於未來還挺就是滿懷希望的那種狀態。20到30、35歲之前這個階段,他是一個在尋找自我的一個過程,他要去選擇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工作。他們的想法會跟我們不一樣,工作的這種性質跟我們傳統意義上理解的,就是比如說我要去找一個公司、我要踏踏實實去上班,可能也會不一樣。」

對於「躺平」現象,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市場行銷學教授陳歆磊也提供不同思考角度,他認為一方面可以說現代年輕人比上一代缺乏鬥志,但同時也是思維差異和新世代自我與自信的特質。

陳歆磊指出,回看中國過去50年經歷改革開放,思想經過劇烈改變,有明顯而且巨大的世代差異。上一代願意吃苦,從小被教育應該要遵循社會期待的道路;這代年輕人卻不一樣,不願意趨同,有自己想法和生活態度,他們更聚焦自身「我幹什麼會更有意義?我想幹什麼?」

陳歆磊對美國之音說:「90後(世代)、00後和70後、80後,差得非常地多,像70後很難想像說,是我能找到工作,而我不去找,甚至是因為我不願意加班,這是不可想像的。但現在的人就可以,我用不著那麼拼命去買房子,我也買不起,那我就租好了,對吧?談戀愛很麻煩,我也懶得談,我也不想生孩子。這就是他這一代的特質,他相對來說更接近西方的這一代。」

陳歆磊表示年輕人不願意就業,並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不想工作。家裡條件好,父母也能養他,再待兩年不工作也沒問題。加上這一代多獨生子女,亞洲傳統思維的父母資產都給孩子,提供孩子財務靠山,造成中國一線城市99%年輕人買不起房,但父母幫忙買。

陳歆磊直言,「我們那一代人,要是存款裡沒錢,你會辭職嗎?你會出去旅遊嗎?」現在社會感到驚訝,若再延續兩三個世代,就見怪不怪了。

李小姐以教育者的角度建議,現在處在經濟疲弱階段,工作不易找,新的一年優先求穩,保持學習、提升專業能力,再等待未來的機遇。

連結:经济差年味更浓 龙年春节中国人普遍预期值“内卷” (voa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