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開講/廖雨詩》川普交易型外交 台灣該如何打牌

川普重掌白宮,第二次擔任美國總統後,對盟友「重新估價」。
◎ 廖雨詩
近來,華府保守派政策圈流傳著一些針對台灣現況的分析,內容直言不諱地質疑民進黨政府在川普第二任期的美國面前「站錯位置」。
批評的焦點並不只有外交禮節,還包括經貿政策、文化價值與軍事承諾——彷彿台灣一夜之間從「戰略夥伴」變成「麻煩盟友」。
表面看來,這些論調直指台灣在對美關係中出現了重大誤判;但若將這些意見放回更大的國際脈絡,就會發現,情況既不是單方面的錯,也不是單純的價值衝突。
政治空氣變了,不只是在台灣
外部評論的第一個核心觀點,是台灣沒有即時調整對美策略。批評者認為,川普重掌白宮後,台灣政府依舊延續與民主黨的熟門熟路,卻缺乏與新右派建立信任的積極動作。
但事實上,這並非台灣獨有的現象。從北約到日本、韓國,川普的第二任期都在對盟友「重新估價」。軍費分攤、貿易條件、對外政策自主性,全部被重新拿到談判桌上。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過去與川普關係緊密的國家,也得重新適應他的交易型外交風格。台灣固然需要加快調整,但若把關係降溫歸咎於單一政黨的政治選擇,未免過於簡化。
價值分歧的外交兩難
另一個被強調的指控,是台灣在多元性別、環保與平權議題上,與美國新右派價值觀背道而馳。
的確,台灣過去幾年在國際舞台上,以人權與民主價值作為外交招牌,這與民主黨的理念契合度較高。然而,這些政策並不是為了迎合某一方,而是台灣社會自身民主化與社會運動累積的成果。
要在短時間內為了迎合保守派而轉向,不只會削弱台灣的國際形象,也可能在國內引發價值撕裂。
就像參加朋友的晚宴,你帶了素食沙拉,主人偏好牛排——你下次可以多帶點肉,但不可能為了討好對方,宣布自己從此成為肉食主義者。外交需要靈活,但不應失去自我。
經貿壓力的雙向現實
部分農民擔憂美國包含稻米在內的所有農漁產品都會零關稅叩關,農業部強調,絕對會確保農民權益,也指出農業肩負糧食安全。(資料照)
批評中另一大板塊是經濟:台灣對美農產品設置高額關稅、金融市場進口限制、對美國資本的投資規範,甚至能源政策上的去核與補貼電價,都被視為「反商」信號。
然而,這類指控若脫離雙邊博弈的現實,容易誤導。川普的經濟民族主義,對所有貿易夥伴都採取高壓策略——加拿大、歐盟、日本都得面對類似的要求。
對台灣而言,農業關稅涉及食安與農村維生,金融市場開放需要配套監理,而能源轉型牽涉長期政策承諾。
要在這些領域做出讓步,必須計算的是「換來的回報」,而不是單純的政治表態。否則就像在跳水比賽中提前跳下去,才發現泳池水位被抽了一半,落地聲勢雖大,但代價更慘。
軍費比例與防衛意志
軍事方面的批評,集中在台灣的國防開支未達美方理想標準。外部聲音甚至拿以色列動輒GDP 10%的軍費作比較,暗示台灣「想被保護卻不願自費」。
但軍費比例的比較需要背景。台灣是島嶼防衛,具備地理屏障,以不對稱作戰為核心戰略;以色列面對的是多線陸上威脅,作戰週期與軍力編制都不同。近年台灣國防預算確實持續增長,無論是後備改革、飛彈部署還是無人機研發,都顯示出提升防衛意志的努力。這些行動或許還不足以讓新右派滿意,但不能因此忽略已有的投入。
從「失去」到「再定位」
把台美關係的變化理解為「失去」,不如視為一場正在進行的再定位。美國政治極化下的外交,不再是單一路線可走。
對台灣而言,關鍵不是要不要「選邊站」,而是如何在兩邊都保持足夠的籌碼與話語權。這需要的不只是外交部長的拜會行程,更要在國會、智庫、地方政府與產業界多線經營。
務實的應對之道
面對美方要求,台灣不能只是用對內安撫式的新聞稿強調「溝通順暢、關係穩定」,而要將籌碼可見化、利益可量化。這意味著,與民主黨保持既有合作的同時,必須在共和黨網絡中建立更多務實的合作空間,特別是在國會與州政府層級。
軍費、農業與投資等議題上,需要提出具體的方案,讓美方看得見並能計算台灣的投入與回報。
同時,即使在文化與價值分歧上存在溫差,台灣仍可尋找與美國保守派的交集,例如宗教自由、家庭價值等議題。對國內社會則必須如實揭示美國政治現實與談判挑戰,避免只報喜不報憂,讓民眾有心理準備。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這場漫長的外交牌局中不至於陷入被動。
別帶著上一局的牌打這一局
台美關係的變化,更像是一場換了莊家的撲克賽——上一局的勝利方程式,在這一局未必有用。
如果還抱著過去的牌型不放,只會在對手加碼時陷入被動。重點不在於牌好不好,而在於你知不知道自己手上還有多少籌碼,以及該怎麼打才能撐到下一輪。
川普的回歸,對台灣是挑戰也是重新布局的機會。關鍵在於能否認清局勢、靈活應對,而不是在「失去」與「保住」的二元對立中糾結不前。畢竟,牌局還沒結束,莊家雖然兇,卻不是不能談——只是談的方式,得換一套新的。
(作者為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