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500公里大行軍 哪支部隊最需要?

國軍21天500公里大行軍

文/滕昕雲

台灣日前國防新聞的大事之一,就是國軍陸軍特戰部隊的年度500公里大行軍,整個過程實施,展現了特戰官兵精實的訓練與高昂的精神士氣。然而國軍部隊更需要一種行軍訓練,但至今未有見到相關單位進行規劃實施,那就是機械化重型戰甲車全單位的長距離戰術行軍。

當前台灣陸軍在台海防禦的戰略任務,定位為「灘岸決戰」、「灘岸殲敵」。戰力強大的裝甲部隊,被視為執行此項任務的重點兵力。於是,演習時國軍主戰車前推至灘頭,展開成橫線對著海面目標射擊,戰車砲齊射時之砲口焰炫目驚人,誠然為一聲光效果十足的火力展示。然而戰時如何讓這些戰車自駐地開出,向預期敵人登陸的灘頭運動,這類的規劃與操演,似乎僅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也就是說,這種接敵運動大多以圖上兵推來帶過,近乎缺乏實兵操演。

如欲將一整個戰車營所有的戰車與偵搜車輛、後勤車輛,擺在幹道上實施運動,將會是一件牽涉到眾多層面的複雜事務。尤其是將戰車這種龐然大物拉到公路上運動,一稍不設恐怕造成民眾生命財產的折損,進而惹起民事糾紛這些都不是軍方所樂見的狀況,故盡可能避免之。

然而,就是因為機械化縱隊長距離行軍實兵操演所具有的複雜性,才正正體現出進行類此演練的絕對必要性。越不進行實兵操演,越無法知悉其複雜程度的內涵及其觸及的範圍。很多時候,只有親自實作之後,才會發現其中的問題與困難所在。假如僅在戰時才匆忙上陣,恐將陷入一團混亂,在尚未接敵之先,自己就先亂了陣腳,仗也別打了。

漢光演習時步兵還搭乘高鐵

裝甲部隊的戰術行軍之所以重要,不單是由戰力保存的駐地推進至火力殲敵區的戰術運動,還有跨戰區增援,也就是超越作戰區的遠程機動,這種屬於「作戰階層」(operational level of war, 類比為國軍「野戰戰略」階層)屬性的部隊運動,以往只做過步兵的演練,幾次漢光演習時還是搭乘高鐵,其實用性實在令人費解。

所以,國軍也需要將機械化裝甲部隊的500公里大行軍,列為年度演訓重點,定期實施。其驗證的重心,係將陸軍列為機動打擊部隊的一整個營,拉到公路上,以戰甲車自身之動力,實施遠距離機動。戰車營、機步營,聯兵營,都絕對需要進行這種遠程道路戰術行軍之實兵操演。考量到台灣西部人文精華區係以住民地為多,機械化/裝甲部隊在這種地域中運動與戰鬥,欠缺場合讓戰車部隊展開成教範所規定的橫隊、楔隊、三角隊型,這類在開闊地實施攻擊的標準隊型,恐將少有機會遂行。裝甲部隊多時必須編組成縱隊,快速突穿敵佔區,進出以道路街巷為主的住民地。因此縱隊將是裝甲部隊最可能用上的戰術隊形。2003年4月美軍機步第3師第2旅群對巴格達實施的「奔雷作戰」(Thunder Run),可作為典型戰例參考。

這種機械化部隊遠程的戰術機動演習,戰甲車必須以25~30公里時速行進,在規定的時限內,一氣呵成走完500公里的履帶公路行軍。由於機動車輛的迅捷性,這樣的路程是可以在一天時間內完成。在運動的過程中,指揮官將視通過的地區屬性,下達適度的狀況想定,以變更行軍序列,執行必要的戰術處置。在戰車營抵達最終目的地時,操演還未就此完結。營長必須立刻清點當前手頭上所擁有的可靠戰力,依照現行可有效掌控並能立即投入戰鬥的車輛,實施戰術編組,藉以驗證一個戰車營在經過長程遠距的奔襲之後,尚餘有多少有生戰力可資即刻投入戰鬥。

這類實兵操演,將可使部隊官兵獲益良多。進行如是的長程公路行軍,才能將車輛裝備的性能進行徹底的發揮,這將嚴格考驗車輛裝備的性能及其可靠性。而車輛裝備的性能發揮狀況,則與部隊的使用習慣與日常保養是否妥適有關。此外,裝甲部隊實施長途奔襲,對於戰車乘員在身心上所承受的影響情形,也是演習評估的重要科目。在極短時間內操作甲車走完500公里路程,戰車乘員密集時間處在封閉車廂內,還要保持高度警戒,這都不是件輕鬆的工作。

這種遠程戰術機動的操演,也將對機械化裝甲部隊的參謀籌畫能力進行嚴格的考驗。欲圓滿完成全般任務,除了戰術狀況想定之處置與因應,還牽涉到的龐雜的後勤與民事業務,更需要慎密與周詳的參謀作業。諸如行軍計畫之制定,對於行軍序列與行軍路線的規劃,這些都與戰術狀況有關,指揮官依據任務屬性、地形因素,以及可能之敵情狀況,適時調配戰術行軍的序列。

參謀人員還需預想通行區域內可能遭遇之天然地理障礙,應如何加以克服;而全程中通過各市區所必要的交通管制規劃,尤為重要,這將需要與地方政府進行密集的溝通協調。另外,後勤整備諸事宜的安排,不單是油料與給養的備便,要在機械化縱隊需要的時間地點送達;還有拋錨故障車輛的處置等,種類繁多。凡此種種,車輛如不實際開上路,實實在在碰上幾次相關狀況,是根本不可能讓部隊官兵在其腦海中具備相關的認知與意識。

機械化裝甲部隊的500公里大行軍,也可同時間操演「全民防衛」的動員能力及其能量。由於陸軍在台海防禦中係在國境內行軍與作戰,可以不必如一般攻勢型陸軍所預期的作戰環境,必須以運補車隊深入敵後前送,來對裝甲部隊實施油彈給養的運補。國軍戰時的後勤補給,可依靠各戰區現地之運補機制進行供應,也就是機動部隊進入哪個作戰區,即由該作戰區負責供應補給,行軍縱列中可以不帶給養。其他如道路狀況的整備,斷橋、遭截斷的公路的修復,這些課目固然可以操演機械化部隊建制內的工兵的作業能量,也可操演如何動員、徵收民間現地的資源,以支援過境之機械化行軍縱隊,用以考驗我國全民防衛所建構之潛藏於民間的後備實力。

機械化行軍車輛沿路拋錨

當然,遂行這種機械化遠距戰術行軍,也必須要有所心理建設,那就是剛開始實施時很可能會是一團混亂,狀況層出不窮。諸如,車輛沿路拋錨的現象必然出現,甚至可能數量眾多。而另一種可能狀況是行軍計畫脫節,各單位車輛因不預期因素的干擾與影響,無法緊密維持單一縱隊行進,而變得柔腸寸斷,導致最後並不能在同一時間內抵達目的地。甚至可能在過程中發生車禍事故,產生人車的損傷,最壞的還在造成一般平民生命財產的損失,惹起民事糾紛。以上這些都可能會引發媒體關注,進而成為輿論的熱點,所以對大眾的宣傳與溝通至為重要。

演習發生事故與狀況,這些都屬於正常,我們不能因為預期會有這些負面的現象,就推託不願嘗試。唯有從最壞的狀況中汲取必要的經驗教訓,進行檢討與論證,並在下一次操練時進行改進,這些改進之道在經過反覆驗證後,將編定為部隊遵循的教範準則,如此不斷精進,才是正確的態度。

裝甲/機械化部隊的本質就是機動,只有機動的發揚,將速度與火力以及防護力相結合,形成了衝擊力,才是戰車/裝甲部隊強大戰力之發生所由。國軍陸軍必須要具備機動的意識,但機動意識與觀念的養成,唯有將機動車輛放在公路上奔馳,不斷的跑,長時間的跑,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否則我們即便擁有了最先進的M1A2主戰車,也只是一支鈍重的大軍。

(作者滕昕雲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博士,本文首發華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