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中歐投資協定達成 世界不等美國

中歐投資協定達成

文/王義桅(中國人民大學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世界是通的》)

核心提示:

1、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完成,意味著中歐合作已經從工業化時代的「對手」關係,轉型升級為後碳時代、數位化時代的廣泛合作關係。協定可以幫助歐洲企業更好地進入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市場,並參與公平競爭,也能夠為中國企業在歐盟市場運營提供同樣保障。

2、協定談判完成也說明,意識形態也是生產力。歐盟清楚,傳統意義上意識形態並沒有給歐盟帶來實質利益,反而成為中美、俄美對抗犧牲品。汲取歷史教訓,中歐排除意識形態干擾,務實合作,對沖了世界不確定性;而且,意識形態分歧不見得一定要對抗,不是不能讓步,而是可以談判的。

3、協定談判完成還說明,中歐都尊重與美國關係,但是不會等美國,也不會受制於美國。歐盟希望成為地緣政治的選手而非棋盤。結合此前歐洲希望減少對美國技術依賴的渴望,與中國合作共同設置未來的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高標準制定的議程和WTO的改革是重要選擇。

4、起初歐方試圖把歐盟對華的各種訴求都裹挾在裡面,但是在最後的關頭,歐盟領導人跟歐洲議會的反對聲音說,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不是萬能藥」,如果錯過這波機遇,可能就更不能影響中國未來,這也是反映了歐盟面對世界變局的戰略焦慮下,變得日益務實。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中歐投資協定達成、英歐自貿協議達成,RCEP達成,給疫情衝擊的全球經濟帶來三股暖風,也一掃特朗普時代的戾氣。

一、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完成,表明中歐合作的轉型升級。

工業化時代,中國後來居上,歐盟把中國列為「體制性的對手」,後碳時代、數位化時代,中歐合作有巨大的新空間。

正如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所說的,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貢獻10%,誰能失去中國這樣龐大的市場呢?我們更多地看到中國在引領經濟全球化,中國成為歐盟第一大交易夥伴、德國第一大交易夥伴。表面上,中國對歐盟的市場做出了很大的讓步,但實質上是中國宣佈加入CPTPP談判、高標準地參與全球分工的戰略自信、也是中國高質高標準高品質的改革開放的重要象徵。

中歐相互向對方開放市場,在金融服務、電信服務、新能源汽車、航空和水上運輸服務、私立醫院及研究等歐洲工業界垂涎已久的領域取消外國投資壁壘,彰顯中國通過自身開放推動開放性世界經濟的努力。開放金融服務、房地產和航運服務,也符合提升民眾生活水準、提升競爭力的中國訴求。

一句話,協定可以幫助歐洲企業更好地進入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市場,並參與公平競爭,也能夠為中國企業在歐盟市場運營提供同樣保障。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成為中國21個自貿區試點的重要內容。達成中歐投資協定,是中國的戰略自信,表明中國正與主要國際夥伴共同推動全球化,並從歐盟投資者手中獲得迫切需要的技術,並將為美歐聯手對華的戰略增添變數。

二、意識形態也是生產力。

拜登上臺,要搞民主峰會,打意識形態牌。但歐盟清楚,傳統意義上意識形態並沒有給歐盟帶來實質利益,反而成為中美、俄美對抗犧牲品,近年反思對俄關係就是明證。

汲取歷史教訓,中歐排除意識形態干擾,務實合作,對沖了世界不確定性;而且,意識形態分歧不見得一定要對抗,不是不能讓步,而是可以談判的。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最後達成,就是中國在歐方所關切的所謂的勞工權益保護、可持續發展問題上的做了重要的承諾,這也是CPTPP所涵蓋的。中歐達成投資協定達成為參與CPTPP談判奠定了基礎,也是中國借此表明堅定高標準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決心。

面對美歐推動成立技術貿易理事會,將隱私權的保護、勞動權益成為納入新的貿易規則中,中國準確識變,主動求變,積極應變,很好地回擊了脫鉤、新冷戰思潮的誤導,也證明東西方之間並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家都需要轉型發展。

三、世界不等美國。

在中國投資協定談判即將達成的時候,傳出了拜登候任總統團隊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公開向歐盟方面施壓,但是歐盟頂住了誘惑和壓力,考慮到美國在達成跟中國的第一階段貿易協定的時候也沒有等歐盟,而且美國頻繁地使用制裁實際上是排除歐洲企業在中國的市場。

世界不等美國

所以,中歐都尊重與美國關係,但是不會受制於美國。美國能夠在拜登上臺後繼續領導世界嗎?中歐是有質疑的,某種程度上達成這個協定就是一種默契,所以歐盟要成為地緣政治的選手(player),而不是地緣政治博弈的場所(playing field)。

今年12月初,歐委會率領17個歐盟成員國提出「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技術倡議」,呼籲將歐洲復蘇與韌性基金的五分之一(1450億歐元)用於未來2-3年的歐洲半導體科技研究。一位歐盟駐華外交官表示,這反映出歐洲希望減少對美國技術依賴的渴望。與中國合作共同設置未來的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高標準制定的議程和WTO的改革是重要選擇。

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的完成,為中歐自由貿易協定的啟動奠定了重要基礎。這也是歐盟在英國脫了以後法德團結一致更好地執行一體化的取得的積極成果。所以,也預示著全球化從雙邊、區域到多邊化的重要轉型。

歐盟開始中國投資協定談判(BIT)作為全面投資協定談判(CAI),試圖把歐盟對華的各種訴求都裹挾在裡面,也反映了歐盟的話語創制權,但是在最後的關頭,歐盟領導人跟歐洲議會反對聲音說,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不是萬能藥」,如果錯過這波機遇,可能就更不能影響中國未來,這也是反映了歐盟的戰略焦慮面對世界變局,歐盟日益務實。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表示,因勞工權利問題反對投資協定的人高估了歐盟在該問題上要求中方讓步的能力。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可以簽署不包含勞工條款的RCEP,為何歐盟要以自身就業為代價強迫中方接受歐洲生活方式呢?在「改造」中國方面,歐盟要有現實預期。

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遵循「抓大放小,先易後難,相向而行」的原則,補貼和國有企業透明度規則要求國有企業基於商業考量運營率先達成,公平競爭、爭端解決、勞工權利、可持續發展等不斷磨合,最終促成協定達成。中歐排除干擾,達成投資協定談判,為歐亞的互聯互通和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做出重要貢獻。正如疫情下中歐班列逆勢增長所顯示的,這也為中亞國家搭上歐亞互聯互通快車,提供巨大機遇。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中歐達成投資協定,為全球供應鏈、產業穩定,應對疫情對全球經濟衝擊,帶來了希望,也給2020年中歐合作年畫上了圓滿句號,還是中國發展新階段、全球化新轉型下釋放國際合作新空間,增添正能量,其戰略效應將逐步顯現。

(本文轉引自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