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譚傳毅/轟-20真的來了

一張在網路上流傳被認為可能是轟-20試飛的圖片,其真實性與來源引起許多爭議。(圖/網路)
一張在網路上流傳被認為可能是轟-20試飛的圖片,其真實性與來源引起許多爭議。
大陸軍事雜誌《現代兵器》上刊出轟-20想像圖,引起外界關注是否轟-20即將完成正式現身。(圖/微博)
大陸軍事雜誌《現代兵器》上刊出轟-20想像圖,引起外界關注是否轟-20即將完成正式現身。

文/譚傳毅

中時新聞網一篇關於解放軍最新隱形轟炸機轟-20的報導,讓沉悶已久的大陸軍武圈有了新的議題,畢竟這項尖端武器研發的困難度難以想像。

大陸軍事有一個特點:保守。所謂保守是指在態度上保守,但在技術方面突飛猛進一點都不保守。例如中國政府於2003年宣佈殲-10A成功首飛,但殲-10A早在1998年就已經於南昌機場服役,官宣總是比事實慢了好幾拍。2011年1月美國國防部長蓋茲訪問中國的第二天,殲-20成功首飛。之前他對美國媒體宣稱,中國第五代戰機10年內不會出現。

本次珠海航展中,殲-20總設計師楊偉和殲-16總設計師孫聰在記者會表示,年底前大家就會看到轟-20,這是官方關於轟-20最正式的說法,只是大家還搞不清楚轟-20的諸元。在技術方面大家不必質疑,像是發動機、匿蹤材質和塗料等等,都是成熟產品,大家最感興趣的是氣動外形。

不可否認,早期解放軍技術以抄襲為主,但現在已經過了逆向工程的階段,開始研製許多新武器,轟-20就是其中之一。如果轟-20抄襲美國B-2,就太令人失望了。當然,為達到匿蹤效果,許多設計相近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B-2尾部呈“M”形,如左圖所示;而轟-20尾部則是三角形,如中圖所示。

(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除此之外,轟-20外形氣動採用變體尾翼,即在尾部配備兩片舵。當舵面放平時,可以充當主翼的一部分,追求隱身最大化。當舵面上下旋轉時,可充當水平尾翼(如右圖所示,紅色虛線是B-2尾部),追求升力的最大化。而當舵面豎起,則又可以充當V型尾翼,追求飛機操控和航向穩定的最大化。

大家的認知,飛行器一旦採用大展弦比飛翼佈局就無法超音速飛行,B-2、B-21、或是X-47B、RQ-170都是如此。但是轟-20改成小展弦設計、加上新發動機(據聞是渦扇-15),還是可以超音速飛行,甚至是超音速巡航的。比較麻煩的是變形尾翼,翻起來之後可能增大RCS反射值。

如果轟-20的變體尾翼上翻45o後,在X-Ku波段隱身能力減弱,比水平尾翼的RCS高出約5 dBsm,可見尾翼打開會顯著降低了全機RCS特性。

但是轟-20在大部分飛行階段變體尾翼都是放平的,以保持最低的RCS反射值,匿蹤性和B2、B21相同。真正需要變體尾翼豎起的時候,是在起降或在近距離纏鬥階段,此時無需考慮敵方的雷達探測。

隱身性RCS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在超音速飛行階段,飛機的紅外特徵將明顯高於雷達特徵,豎起變體尾翼,會增加雷達反射面積,但不會致命。真正要關注的,是考慮如何降低飛機的紅外反射特徵。

變體尾翼還有第三種狀態,即旋轉狀態,充當水平尾翼,以便在近距離纏鬥。這個技術並不難,殲-20的尾翼就是全動式,而轟-20借用許多殲-20技術,照搬過來即可。

轟-20真的來了!按照過去官宣慢好幾拍的經驗來看,轟-20很可能已經服役、而且很可能已經協同殲-20來過台灣,只是國軍不知道而已。

(作者譚傳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本文首發中時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