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台海危機若隱若現,如何管控?

近來台海局勢日益緊張

大衛·薩克斯(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研究員)

林碧瑩(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力量專案主任)

【導讀】 隨著台海近日出現緊張局勢,美國《外交事務》雜誌刊登本文探討危機管控。兩位作者在文中以中國升級緊張局勢為預設立場,為美國政府及台灣地區當局出謀劃策,其觀點和表述均是其主觀臆測,並非現實情況。觀察者網翻譯此文僅供讀者參考。

【文/林碧瑩&大衛·薩克斯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群】

在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周年的日子,北京向台灣防空識別區派出了38架軍機,是一天內出動軍機數量最多的一次。第二天,北京再次打破紀錄,派出39架飛機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然後在10月4日,它派出了56架,再次打破了中國軍機(一年內有173天派出軍機)進入防空識別區的單日數量記錄。

中國似乎正在台灣附近展開聯合戰訓。除了增加飛行次數,中國還將大量戰鬥機與核常兼備型轟炸機、專業反潛及空中監視飛機混編到一起。中國正在展示其有能力全年365天隨時對台展開軍事行動。為了使台美對中國的台海軍事行動放鬆警惕,從而使北京能夠更容易地將對台實際攻擊偽裝成正常活動的一部分,中國可能還會增加飛行次數並使這種飛行常態化。

中國日益密集的行為增大了兩岸出現緊急事態的可能性。但危機風險與其說源於中國立即入侵的可能性,不如說源於一場引發致命後果的意外或誤判——比如,中國和台灣的飛機在空中相撞,或者中國決意侵犯台灣領空,促使台灣擊落了入侵的中國飛機。北京可能會繼續加大恐嚇力度,派遣飛機接近台灣,甚至可能飛越台灣本島。在某一時刻,台北將被迫作出反應,無論是加強監視和警告,還是動用武力。因此,美國必須與台灣合作,先發制人,在不引發危機的情況下應對中國的軍事活動。美國的戰略已不能僅僅滿足於為中國全面入侵台灣做準備。華盛頓還必須做好準備應對那些有可能引發公開衝突的錯誤或意外。

針鋒相對

隨著中國恐嚇力度的不斷加強,台灣也調整了其應對措施。最初,每有中國飛機接近台灣,台北都會派出戰鬥機進行攔截。然而,到2021年初,這種做法產生的日常壓力促使台灣更多地依賴地面防空系統來監控中國的入侵。台灣領導人也知道,如果中國繼續加碼,僅採取這些措施是不夠的:例如,台灣的《2021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指出,隨著敵人越來越接近台灣,台北將採取更強硬的應對措施。據多家媒體報導,台灣國防部、空軍和海警的官員已公開討論了應對中國軍事行動的一系列措施,它們將根據中國軍事行動的性質和遠近程度來決定做出何種反應。有報導稱,台灣可能已經建立了三個獨立的區域:距台灣30海裡範圍內的中國活動監視區、24海裡範圍內的活動警告區和12海裡範圍內的活動破壞區。

在破壞區內,台灣空軍據報已經制定了一些標準操作程式,例如準備攔截入侵飛機或迫使其著陸。如果這類飛機被認為具有敵意,台灣空軍可能會用雷達鎖定這些飛機,發射警告彈,甚至先發制人將其擊落。為防止事態升級,除非空軍司令部下達命令,否則台灣的飛行員個人不得先行發動攻擊。在出現危機時,空軍有可能自行授權飛行員發動此類攻擊,而無需獲得台灣最高級軍事和政治官員的進一步批准。

此前,面臨類似威脅的國家也制定了相似的措施。例如,2019年俄羅斯飛機侵入有爭議的獨島(日本稱為竹島)上空,韓國當時發射了數百發警告彈。事實上,如果台灣領導人在中國入侵時不保衛台灣,無論他是誰都會在政治上垮台。儘管美國官員可能希望台灣領導人不要把有限的軍事資源浪費在應對中國軍機入侵上,但出於島內政治的需要,台灣領導人可能會被迫這麼做。

至少從公開報導來看,到目前為止,中國軍飛尚未進入過距台灣主島12海裡範圍內。但中國軍機已逐漸靠近台灣西南部和東沙島。東沙島位於南海,現由台灣管轄,距離台灣約275英里。如果緊張局勢繼續升級,中國軍機過去的飛行路線和演練記錄表明,北京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中的至少一種來升級其空中行動:飛近台灣,包括靠近台灣島東側或靠近台灣海峽中線或台灣北部;有可能常態化飛越東沙島或其它台灣管轄的外島,通過這種形式來削弱台灣對這些島嶼的控制;而最具挑釁性的方式就是軍機直接飛越台灣上空。

第一種選擇是將中國軍事活動的地理範圍擴大到台灣防空識別區西南角外,使中國飛機靠近台灣更敏感、防禦能力較弱的地區。然而,第二和第三種選擇更加危險。為了挑戰台灣對東沙的管理,中國可以派飛機常態化飛越東沙,迫使台灣要麼保衛其領空,要麼默許中國的常態化入侵。在中國試圖飛越台灣本島前,這種飛行也可以用來測試台灣的防禦和反應能力。

中國還可能試圖利用某一升級的行動去迫使台北率先開火,從而使中國有理由對台灣採取更大規模的懲罰性行動。中國國營的民族主義日報《環球時報》稱,某些新聞報導中所說的將台灣上空劃分為不同的防禦區是特別荒謬的,聲稱中國軍方準備派遣戰機飛越台灣島以宣佈主權。而中國官員則不像該報這麼直言不諱,他們辯稱,針對台灣組織實戰化演練是維護國家主權的正當必要行動。

如果北京無視台灣可能劃出的紅線,這就有可能引發危機,特別是其軍機如果進入台灣所稱的破壞區。中國或台灣飛行員採取挑釁性動作可能引發空中意外傷亡,這類似於2001年中國戰鬥機與美國偵察機相撞,那起事件導致中國飛行員死亡,美國飛機被迫緊急降落到中國。如果中國試圖派軍機直接飛越台灣上空,台北可能會覺得它別無選擇,只能擊落飛機。

但在台灣海峽哪怕出現意外碰撞也可能導致局勢失控。自1958年中國炮擊台灣外島那次台海危機後,雙方都沒有在兩岸衝突中出現過人員死亡的情況。然而,如果這種情況在今天發生變化,雙方都將無力應對國內政治壓力,雙方都可能被迫採取更強硬、更不靈活的立場。此外,如果一名中國戰鬥機飛行員被殺,北京可能會選擇在懲罰台灣之後再採取外交手段。而由於兩岸溝通管道已經休眠了五年多,相互誤解很容易導致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

危機管理

誠然,美國必須為中國入侵台灣做好準備,這意味著美國要確保自己擁有阻止中國佔領台灣的軍事能力,並向北京表明,中國對台灣的無端攻擊將會使中國付出沉重代價。但美國還必須準備好應對那些更可能引發台海危機的近因:一場將雙方推向戰爭邊緣的事故或誤會。

為此,華盛頓應確保台灣更具韌性,更能承受中國的軍事壓力。它還應幫助台灣遏制中國最具威脅性的活動,並與台灣合作制定應對挑釁的對策。比如,美國和台灣官員可以進行圖上演習,重點關注中國更具挑釁性但非戰爭的行為,幫助台灣國安領導人思考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會產生怎樣的後果,包括捍衛潛在紅線的後果。

為應對台灣海峽可能發生的軍事或准軍事衝突,美國首先應與中國大陸和台灣都保持可靠的危機溝通管道。華盛頓還可以私下將台北的一些紅線告知北京,並警告中國領導人不要試圖跨越這些紅線。與此同時,美國可以與盟友和夥伴國展開合作,讓中國認識到其對台灣的脅迫行為會帶來顛覆性後果。在適當情況下,美國甚至可能想要鼓勵台北公開披露其對中國軍事活動的看法,表明台北在何時以及為什麼必須以武力作出回應。

隨著中國加大其對台灣的軍事壓力,發生意外危機的風險只會增加。台灣和美國應該繼續共同努力阻止中國入侵台灣,但這一議程已不足以防止衝突。台北和華盛頓還必須制定應對中國軍事壓力的措施,以降低發生潛在致命誤判或錯誤的風險。有報導說,美國總統喬•拜登幾年前曾告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只有一件事比一場戰爭更糟糕,那就是一場偶然爆發的戰爭。現在,隨著台海戰爭偶然爆發的風險加劇,拜登有責任避免這場戰爭發生。

(觀察者網由冠群譯自美國《外交事務》雜誌)

文章連結:林碧莹&大卫·萨克斯:台海危机若隐若现,如何管控?-大卫·萨克斯、林碧莹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