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從美軍撤離阿富汗看美軍介入台海衝突

美軍撤離喀布爾

文/徐秉君

美國打著「反恐」旗號發動的阿富汗戰爭,歷時20年,花費2.26萬億美元,最終以美軍倉皇撤離,塔利班重新進入喀布爾掌握政權為結局。美國為何不顧後果急於從阿富汗撤軍?為什麼美國用強權和軍事手段推行美式民主難以奏效?美國花費380億美元打造的克隆版「美軍」阿富汗政府軍為何不堪一擊?美國轉入印太戰略並揚言將介入台海衝突又將如何?

  • 美國為發動阿富汗戰爭付出沉重代價

「9.11」事件後,美國以「反恐」的名義發動了阿富汗戰爭,美軍以當今世界一流的武器裝備很快就推翻了塔利班政權,但無法剷除塔利班。隨著時間的推移,美軍在戰爭的泥潭越陷越深,代價也越來越大。

面對美軍倉皇撤軍給阿富汗帶來的亂局,美國並沒有認真檢討對外戰爭政策的錯誤和失敗,而是開始評估為這場持續20年戰爭付出的沉重代價。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在塔利班重新奪取政權後的8月18日說,共有2448名美軍在阿富汗戰爭中身亡,20722人受傷,還有更多美國軍人留下了戰爭的心理創傷。美國布朗大學一項研究指出,20年來美國在阿富汗戰爭中共投入約2.26萬億美元,相當於每天花費超過3億美元。

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累計已花費約3000億美元用於戰爭傷殘軍人的護理,未來預計還將投入約5000億美元。這是美國在戰後經歷越戰失敗後的又一次重大失敗。看美軍從阿富汗倉皇撤軍的亂象,不由得使人們聯想到當年美軍從南越西貢狼狽撤退的慘狀。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美國自恃擁有世界最強的軍事手段,可以打著冠冕堂皇旗號推行所謂的「民主」和價值觀,可是到頭來,都是事與願違,反倒同美國的期許與目標相去甚遠。

因此,美國媒體稱,從上世紀的「越南綜合征」到如今的「阿富汗綜合征」,美一再企圖按照自身意志塑造其他國家,導致美國一次次跌入災難深淵。戰後,美國一直認為,強大的軍事力量是它能夠在世界範圍內實現其目標的主要因素。有關資料顯示,1945年以來,美國在70多個國家建立了近800個軍事基地。在每一個美國海外軍事干預的案例中,美國都享有巨大的軍事優勢,但為何都失敗了?尤其是在阿富汗,美國花費380億美元按美軍標準打造的30萬阿富汗政府軍為何不堪一擊?

對此,華春瑩在答記者問時說,因為決定勝敗的真正關鍵因素是人民,是民心,而不是軍事優勢。這些事實一再表明,軍事干預沒有出路,用強權及軍事手段解決問題只會使問題越來越多。把美式民主生搬硬套到歷史、文化、國情截然不同的國家只會水土不服,最終以失敗告終。

  • 美國轉向印太戰略的台灣籌碼

早在川普政府時期美國就開始全球戰略重大調整,在2017年12月18日發佈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印太」正式被作為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中的最重要地區。2018年1月19日發佈的《美國國防戰略》報告明確指出,「與中俄間的戰略競爭,而非恐怖主義,才是當前美國為維護國家安全要必須首先考慮的威脅或挑戰。」而「印太」地區則超越歐洲和中東,成為美國國防戰略的首要關切。

這一戰略調整促使美國加緊中東地區的戰略收縮。實際上拜登政府加快了這一進程,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儘快從持續20年的阿富汗戰爭泥潭脫身,以將戰略重心及早轉入應對中國的印太戰略。儘管美國非常清楚這麼倉促撤軍必然會導致阿富汗陷入亂局的嚴重後果,但為了美國保證其新的戰略重點,不惜把花費在阿富汗20年的時間及2萬億美金巨大投入打了水漂。

「遏制中國」自然是美國「印太戰略」的最現實原因,也是最直接和最大的動因。在《印太戰略報告》中,美國國防部明確指出,中國是「印太」地區最大的「安全威脅」和「修正主義國家」,「意圖通過軍事現代化和掠奪式經濟等手段重構對其有利的地區秩序」。為此,美國意欲加速推進「印太戰略」,並通過軍事、經濟和外交等手段,加緊對中國的遏制和戰略圍堵。其中,打「台灣牌」「以台遏華」便是美國的一個戰略支點。

拜登政府上台後,繼續對中國採取強硬政策,在台灣問題上具有兩面性,一方面表示繼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另一方面卻聲稱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是「堅如磐石」的。在這一背景下,台灣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為此,美國「以台遏華」、打「台灣牌」的力度逐步增大。在政治上不斷通過立法加強美台關係,以逐步削弱「一個中國」原則。在經濟上發動對華貿易戰全面遏制中國發展。在軍事上加緊介入台海危機的戰爭準備,特別是近期美國有預謀地以踩紅線的試探方式加強美台關係,干涉中國內政,不斷給台獨勢力傳遞錯誤信號,進一步加劇了兩岸關係的緊張對峙和台海戰爭風險危機。

  • 美國將如何介入台海衝突

從美國終結阿富汗戰爭的方式來看,美軍的作為讓盟友感到極度失望,「喀布爾時刻」對美國外交聲譽已產生極為負面的消極影響。《紐約客》專欄作家羅賓·賴特刊文說,經歷這次失敗後,美國將難以動員盟友參與此類行動。

很明顯,美國從阿富汗撤軍與與推行「印太戰略」有關。美國希望戰略收縮後,集中資源和軍力遏制中國,轉向「印太戰略」的實質就是加強對中國的威懾力量。然而,隨著美國在阿富汗的挫敗,美國的形象與信譽也受到重創。因為美國歷來都是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拋棄盟友的。1975年的西貢如此,2021年的喀布爾又重蹈覆轍。

拜登前面還對阿富汗總統加尼保證,美國「將繼續和你們在一起」,但接著又強調「阿富汗人必須要決定他們自己的未來」。如今拜登又表示,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堅若磐石」。鑒於此,又能指望美國為台灣提供多少「安全」保證?恐怕最後也得要讓台灣地區決定他們自己的未來吧。

儘管如此,美國打「台灣牌」軍事比重不斷加大。特別是加大對台軍售和對台軍事協防力度,不僅加劇台海局勢,而且大大增加台海爆發戰爭的風險。雖然美國表面上一直奉行「戰略模糊」政策,但拜登政府就職至今,要求美國拋棄「戰略模糊」的聲勢漸強,表明美軍介入台海衝突的可能性正在加大。

那麼,美國會介入台海衝突嗎?

從美軍近期的動向來看,美軍高層正在積極研究介入未來的台海衝突,特別是有針對性地多次以台海衝突為背景進行軍事推演,表明美軍早就開始做介入台海衝突的戰爭準備。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美軍完全有能力協防台灣。在對中國大陸對台採取軍事行動的可能性評估中也表示,美軍將介入未來的台海衝突,並阻止大陸對台的軍事行動。綜合分析,美國的介入台海衝突是肯定的。

然而,從以往美國開戰的規律來看,一般要具備四個條件:即經濟問題、頻繁的軍事活動、物資準備、輿論攻勢。在台灣問題上,這些條件都具備,只不過還缺乏一個類似「洗衣粉」式的開戰理由。

從目前美國對台政策及台海局勢發展趨勢來看,美國不介入台海衝突的幾率是零。毫無疑問,美國的介入是肯定的,只不過是介入方式與介入稱度的差異。從總體來看,美國介入方式有兩種:即政治介入和軍事介入。政治介入事實上一直在進行,軍事介入可分為全面介入和有限介入。

美軍究竟會介入到什麼程度?

這主要取決於美國對中國解決台灣問題的政治和軍事考量,再就是美國介入的代價有多大。如果美軍評估介入的利益高而風險低代價小,必然會全面介入,當然美國還要拉著其盟國共同承擔風險;如果美軍評估全面介入得不償失,則會選擇有限介入,以保證美國在亞太的基本利益;如果美軍評估沒有「勝算」,或者介入台海戰爭會極大損害美國的核心利益,美國則會選擇政治介入,即在政治上支持台灣當局,繼續向台灣提供武器裝備和情報支持,但並不直接介入台海戰爭。

但有一點美國要清楚,如果美軍沒有忘記上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60年代的越南戰爭,就應該審慎行事。因為今天的中國軍隊已經不是當年「小米加步槍」「一軍對三軍」的局面了,如果美軍還記得長津湖、上甘嶺,還有胡志明小道,那就應該知道什麼是中國軍隊的堅強意志。

正像習近平在建黨百年「七一」講話中強調的那樣,「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表明「台獨」終成末路,統一大勢不可阻擋。充分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意志和能力。

中國要統一是大勢所趨,沒有別的選項,這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標誌。對台軍事鬥爭準備的實質核心就是對美軍事鬥爭準備。因此,必須要做好美軍全面介入的萬全準備,其中包括全面戰爭。要讓美國清楚,如果美軍直接介入台海戰爭,將讓它付出所難以承受的代價。就對台軍事鬥爭準備而言,中國人民解放軍準備的越充分,就越能降低美軍實質介入的程度。

文章來源:曉偉看世界(華語智庫)

(作者徐秉君 為華語智庫高級研究員、新華社瞭望智庫國際觀察員、學術PIus高級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