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柳坤閎/背井離鄉

文/柳坤閎(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大一)

我是一名00後的年輕人,還未體驗過養家糊口的辛苦,但是我知道伴隨著少子化、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在這物價飛漲、米珠薪貴的時代,年輕人們勢必付出更大的努力,才有可能照顧好自己、家人,不被社會的無情淘汰、不被時代的洪流淹沒。長輩們常跟我說:「男孩子嘛,讀書、結婚、生小孩、買車買房…等,哪樣不會花到錢?」更何況因現實問題、經濟問題,只生一個孩子的家庭越來越多,而在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他真的有能力同時供養父母和妻兒嗎?

所謂天下父母心,沒有一個父母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也沒有父母會忌妒孩子的成就、能力是否高於自己,相反地他們希望孩子出人頭地、事業有成,將來過著幸福美滿、衣食無憂的生活,而他們只求能安享晚年、共度餘生。即便你已成家立業,能夠自給自足,但在父母面對生命的盡頭時,最放不下的還是兒女,畢竟在父母心中,我們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永遠是他們心中無法放下的牽掛。

在歷史的長河中,因為戰亂而流離失所、因進京趕考而離鄉背井的人比比皆是,在那個通訊、交通不發達的年代,所謂「飛鴿傳書」只是神話,這一走,可能就此一別兩寬、永不相見。隨著現代科技日新月異,手機和電腦的問世,讓我們不再受距離的禁錮、想念就能聯繫,甚至是視訊,卻也隨著全球化來臨、交通便利,無論是學生,還是就業者,格局都已不再侷限於國內學校或企業,為了出國增廣見聞、開拓視野,或是為了更好的學歷、工作機會,都使我們離親朋好友和故鄉越來越遠,留下的,卻是逐漸老去且孤獨的父母和盼你歸來的故鄉。

從出生到現在,隨著年齡漸長,開始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和社交生活,青少年階段往往忽略家庭、重視朋友,卻不知不覺中錯失了與家人相處的最後時光,尤其是高中畢業後,到外地的大學深造、學習的學生佔大多數,如此更是與家人相隔兩地,慢慢地,你會發現:回家的時間變少了,可能因為課業繁重、要打工補貼家用、交男女朋友,又或者來回的交通費、距離和時間讓你卻步,等到出了社會,又要開始疲於奔命,忙於事業、忙於交際應酬等,傭忙的生活和緊迫的步調,無形中迫使我們「忘恩負義」,只關注眼前,而忽略背後默默支持你,並等待你回家的父母。俗話說:「家人永遠是你最堅強的後盾。」和「家永遠是你的避風港。」可曾幾何時,我們似乎只在遭遇挫折,或被社會的人心險惡和現實傷的遍體麟傷時才會想起,難道家,就只是你不想面對現實殘酷和害怕受傷的「避風港」嗎?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在剛出生的時候,由於父母工作繁忙無暇照顧,於是將我託付給臺南奶奶家,直到國小我才真正和母親同居,而爸爸還在外地工作、打拼,到了國、高中,就讀的都是住宿學校,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可說是寥寥無幾,平均下來只有一個月回來一次,在高中求學階段,青春的叛逆果實逐漸發芽,對讀書感到索然無味後,便毫無猶豫地決定休學,也不顧家人反對和挽留,獨自一人前往臺北打工,在這段期間,發生車禍、沒錢等大大小小的事,都因為愛逞強、好面子,而選擇隱瞞、默不吭聲,不想在父母面前顯得狼狽不堪。一年後,選擇復學高中,考上了中部的大學,思想逐漸成熟後,不禁感到懊悔不已的同時,才發現從此再也沒有充裕的時間,能陪伴在父母身旁。在大學的時候,我開始想念父母的耳提面命和嘮叨;懷念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和溫暖的懷抱,後悔在不合適的年紀,做出了最不合適的決定,這是一輩子無法改變、挽回和彌補的痛,但是人生沒有「早知道」,更無後悔藥,只能用往後於生,攜手陪伴他們終老。

臺灣有一本書,叫做《別以為還有20年,你跟父母相處的時間其實只剩下55天》,書中講述了,中國絕大多數年輕人長年與父母異地生活,每年與父母見面的時間,平均只有6天。我們可以假設父母今年60歲了,以平均壽命80歲計算,餘下壽命只有20年,如果一天可見面11小時,那麼我們就會發現一個驚人且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大部分中國人,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剩下55天。「臺灣雖小,五臟俱全。」我很慶幸生活在台灣,雖然土地面積小,但是應有盡有,且國內無論多遠,交通時間都花不到半天,但是中國和美國等其他國家地大物博、幅員千里,無論是讀書還是工作勢必得背井離鄉,這是身不由己、改無可改的現實,或許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回到家鄉、陪伴親人。

時間如同白駒過隙般稍縱即逝,夏天的風,彷彿催促著暑假的結束,屆時又到了要與家人分別的日子,時間會回答成長;成長會回答夢想;夢想會回答生活,而背井離鄉是我們成長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階段,離開呵護你的家人、離開熟悉無比的環境,是我們學會獨立、學會珍惜的重要課題。我們背井離鄉,是為了夢想、目標、生活還有挑戰自我,即便沒有像成功人士般事業有成,能夠衣錦還鄉,千萬別抱有「無顏見江東父老」的心態,因為回家對於親人來說,是種對親情的一種成全,最大的奢求就是你完好無缺的樣子,且行,且珍惜。

祝 所有背井離鄉的莘莘學子和為生活勞碌奔波的人,能夠早日返鄉,讓「愛」永不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