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政治

金廈海域船難頻傳 分析: 兩岸合作救援化解對立

2024年3月14日台灣海警隊成員(橙色頭盔)與中國海警隊參與聯合搜救中國傾覆漁船

文/voa楊安

兩岸關係因2月中旬的一艘中國快艇在金門水域翻覆、導致兩死而升高緊張情勢,但同時也因合作救援幾起發生在周遭水域的船難事件,又搭起了「善的橋樑」。觀察人士指出,基於人道救援的普世價值,兩岸執行聯合搜救,互釋善意,有助於緩解緊張態勢。

中國福建省沿海的廈門和台灣離島金門間的水域海象多變,船難頻傳,因此亟需中國海警和台灣海巡執行聯合搜救,並在平時進行搜救演練,以擴大海上救援的成效。

然而這樣的海難救助基礎一度因中國「三無」(無船名號、無船籍港、無船舶證書)船舶2月14日的翻覆意外而受到擱置。不過,近來幾起的海難又讓兩岸有了重啟合作的機會。

3月14日,一艘中國籍漁船「閩龍漁61222」在金門東碇海域沉沒,6名船員落海後,兩岸展開大規模搜救,其中中國救起兩名生還者,台灣則於岸際及沉船處尋獲的兩個人的屍體交由中方帶回,至於失蹤的最後兩名船員,金門海巡隊將併入巡邏勤務,持續協尋。

3月17日,金門兩名釣客出海遇霧後,不慎迷航至中國泉州海域而被中國海警救起。原本基於雙邊累積的善意,讓此船難的善後應不複雜,但因1名胡姓釣客敏感的台灣現役軍人身分而遭滯留多日,再生風波,最後僅讓另1名吳姓釣客於3月22日返抵金門。

對此,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表示,胡姓男子第一時間未如實說明軍人身份,且刻意隱瞞,因此有關部門需進一步核實相關情況。

根據台媒中央社報導,金門立委陳玉珍已呼籲中方善待遭留置的胡姓釣客,且不排除親往中國探視,並協助他返回金門。

陳玉珍強調,金廈兩地距離短,漁場也多重疊,因此「小兩岸」間應建立緊密的聯繫,以處理相關爭端。

台灣現役軍人遭留置 觀察人士:中國無意掀波

在台北的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建立海上救援合作機制是兩岸可以永續的「善的橋樑」,至於胡姓釣客非因執行機敏軍務而迷航到對岸,因此北京放人應是遲早的事。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快艇2月中出事後,中國海警隨即在該海域展開常態化執法巡查,抹去金廈海域中線的默契,已達成對台灣施壓的目的。因此他認為,北京現階段該是找台階下的時候,沒必要再把事情鬧大。

林穎佑研判,台灣新任總統賴清德5月20日就任前,金廈海域前一陣子的爭端應會隨著雙邊海上救援而逐漸被淡化。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所長沈明室也說,中國利用爭端來對台施壓的邊際效應已不大。他說,人道救援是普世價值,即便敵對國家也可能需要投入人道救援,並藉由合作降低各自的敵意。他說,金廈若能重啟海上搜救演練,對降低兩岸的軍事衝突也有助益。

沈明室告訴美國之音:中國的「政治性不要那麼高,務實的面對兩岸之間互動會產生的一些日常性的問題,這對雙方都有利。你(中國再)施壓,但是如果台灣(賴清德)在520的就職演說也沒有展現出退讓的善意,那這一年恐怕兩岸關係都不會緩和。」

在台北的華人民主書院常務理事曾建元也說,金廈間本就對人道救援存有默契,只不過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過度強調「九二共識」,使得中國各部門常將事務性議題也政治化,徒增無謂性。

曾建元告訴美國之音:「(對)這種攸關人道或者是民間共同關心的日常事務,我們就看到,(中國)官方態度非常猶豫。我希望中共在這問題要看清楚,收攬台灣人心最好的做法就是在人道救援上。」

他舉「閩龍漁61222」船難的搜救為例,台灣海巡累計派遣33艇次233人次,投入海上、灘岸搜救工作及協同中方進行水下探摸作業。這樣積極救難的合作不僅可讓中國快艇翻覆爭端降溫,也能安慰該案罹難者的家屬。

真相、道歉、懲處 中國三條件難讓步

相較於台灣方面希望將人道救助化為兩岸關係增溫的轉機,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則認為,兩岸的海難救助合作確實有助於積累善意,但爭端的解決最終有賴台灣做到公佈真相、公開道歉和懲處失職的海巡人員。

惟兩岸立場不一,又有各自不肯退讓的堅持,最麻煩的是,船難事故現場的蒐證已錯失時機,因此,光是真相現在仍卡在各說各話的階段。

中國快艇翻船意外發生至今已1個多月,雙方15次協商皆破局,台灣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已針對台灣海巡單位未提出搜證影帶一事公開致歉,另台灣海巡署也願率先向每位船員致贈10萬元人民幣的慰問金,但皆一一遭拒。

對此,包承柯說,中方普遍認為,台灣方面的道歉和慰問金都顯得誠意不足,而且中方要追究到底的是真相,才能平民怨,這是北京當局的原則,不能打迷糊仗。

包承柯告訴美國之音:「台灣當局也不願意公佈真相,也不願意做出明確的道歉,也不願意對海巡署相關的責任人做出懲罰,那麼這個事情就無解了。」

他還批評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讓兩岸失去正式的溝通機制;而針對此起意外,民進黨當局只想趁機與中國建立對話機制,目的是政治宣傳,而非真心想解決問題。

不過,台灣是法治社會,此事故調查已進入台灣方面的司法程式,得靜待檢方完成獨立調查後並公佈結果,才能以昭公信。

兩岸昔海上聯合演練 有助降低敵意

台灣前總統馬英九任內,兩岸全面通航,隨著空中和海上航運日益密集,雙方政府依據《兩岸海運協定》曾於2010年、2012年、2014年分別在金門、廈門及馬祖、福建馬尾海域共同舉辦海上搜救演練。

但現任總統蔡英文2016年上任後,兩岸籠罩在對立氛圍下,台灣陸委會指控中國以政治理由片面暫停海上搜救演練。

根據台灣海巡署統計,近三年兩岸聯合搜救計執行20案、共救助124名不分國籍的船員。

海巡署金馬澎分署3月20日發佈新聞稿指出,防救災沒有國界,兩岸早已建立海上聯合搜救機制,未來將在既有基礎下深化永續合作。

戰略學者林穎佑指出,兩岸跨出人道救援合作的第一步後,可進一步擴展到執法面的合作。除了針對三無漁船的取締,兩岸能合作的項目可擴及對海上走私的執法。

林穎佑說:「在執法面,反而中國會需要台灣這邊的幫忙,是不是有可能讓兩邊變成警政對警政、海上員警對海上員警的一個模式來進行交流跟互通,我覺得,這是一個可以去思考的方向。」

連結:金厦海域船难频传 分析: 两岸合作救援化解对立 (voa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