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政治

被藍綠圍剿的張亞中 被兩岸共伐的「和平協議」

文/多維新聞祁賓鴻

9月25日,國民黨將選出第11任主席。自5月公告選舉細則以來,這場選戰先是經歷了疫情衝擊,又在備受大眾冷遇後,於終局前夕引爆話題。而導致這般起伏的關鍵,無疑是候選人張亞中的「輿情逆襲」。

自8月起,諸如「比特王出任務」等台灣Youtuber,開始將張亞中的各式演講、辯論影片剪輯上網,搭配搶眼字幕與熱血配樂,產出一支支主打「國民黨黑馬」、「小英夢魘」為標題的熱播影片。片中張亞中凌厲的話語攻勢、強悍的辯論姿態、戲劇化的動作音調,擄獲了不少泛藍網民支持,也吸引許多非國民黨人觀看。9月14日的「移送考紀會」風波,更是在重創國民黨形象之餘,反向替張亞中加分不少。

張亞中領表登記參選黨主席:(點擊大圖瀏覽)

8月25日,張亞中領表登記競選國民黨黨主席,支持者手舉海報與旗幟高喊當選,隨後舉辦記者會說明政見。(吳逸驊/多維新聞)
8月25日,張亞中領表登記競選國民黨黨主席,支持者手舉海報與旗幟高喊當選,隨後舉辦記者會說明政見。(吳逸驊/多維新聞)
8月25日,張亞中領表登記競選國民黨黨主席,支持者手舉海報與旗幟高喊當選,隨後舉辦記者會說明政見。(吳逸驊/多維新聞)
8月25日,張亞中領表登記競選國民黨黨主席,支持者手舉海報與旗幟高喊當選,隨後舉辦記者會說明政見。(吳逸驊/多維新聞)
8月25日,張亞中領表登記競選國民黨黨主席,支持者手舉海報與旗幟高喊當選,隨後舉辦記者會說明政見。(吳逸驊/多維新聞)
8月25日,張亞中領表登記競選國民黨黨主席,支持者手舉海報與旗幟高喊當選,隨後舉辦記者會說明政見。(吳逸驊/多維新聞)
8月25日,張亞中領表登記競選國民黨黨主席,支持者手舉海報與旗幟高喊當選,隨後舉辦記者會說明政見。(吳逸驊/多維新聞)

選舉倒數10天時,一份台媒TVBS所做的國民黨內部民調曝光,張亞中以30.6%的支持度,超越原本領先的前新北市長朱立倫的27.5%。如此「由陪榜變榜首」,引發了朱陣營的集體焦慮,後者為此強化了「棄江保朱」的操作力道,同時大力形塑「張亞中是紅統」的輿論議程。

在此脈絡下,作為張亞中主要政見的「兩岸和平備忘錄」成了各方焦點,民間對此同樣議論不斷,諸如「糖衣毒藥」、「有種和平叫殺光」的聲浪更是不絕如縷,黨主席選舉似乎已來到「總統政見辯論會」層級。

台灣困境不容樂觀

平心而論,雖說這般討論近年在台相當罕見,但回顧過往20年,其實滿是似曾相識的歲月痕跡。

張亞中的「兩岸和平備忘錄」構想,源自其於2008年提出的「兩岸和平協議」,可謂是當年兩岸特殊氛圍的產物之一。1995年,江澤民於「江八點」中提及「進行海峽兩岸和平統一談判」,又於2002年提出「三個可以談」,強調在一個中國前提下,「可以談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問題」,為所謂「和平協議」開啟了談判契機。2005年,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以私人名義出訪中國大陸,並與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進行會談,會後發表五點共識,提及在認同「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促進恢復兩岸談判,以「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可視為對「江八點」的呼應繼承。

此般倡議雖在2007年遭陳水扁駁斥,要求北京先放棄「一個中國」原則、廢除《反分裂國家法》、撤除東南沿海的飛彈部署,兩岸才有談「和平協議」的空間;但2008年馬英九上任後,隨即於就職演說中提及「未來將與大陸就台灣國際空間與兩岸和平協議進行協商」,形同是恢復了「連胡會」後的共識路線。張亞中亦是在此般氛圍下,於同年10月發表了《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草案》,作為倡議選項之一。

張亞中掀起國民黨主席選戰旋風:(點擊大圖瀏覽)

當地時間9月4日下午,國民黨黨主席舉行首場電視政見會,朱立倫、江啟臣、張亞中與卓伯源等四位候選人同場交鋒。其中兩岸論述成為焦點。(國民黨文傳會供圖)
當地時間9月4日下午,國民黨黨主席舉行首場電視政見會,朱立倫、江啟臣、張亞中與卓伯源等四位候選人同場交鋒。其中兩岸論述成為焦點。(國民黨文傳會供圖)
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本次投身國民黨主席選舉,因為言論精闢,屢屢受到討論,網路聲量也有升高之勢。(國民黨文傳會供圖)
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本次投身國民黨主席選舉,因為言論精闢,屢屢受到討論,網路聲量也有升高之勢。(國民黨文傳會供圖)
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9月8日政見說明會當天秀出的三張本票。 (孫文學校提供)
針對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屢次攻訐前主席朱立倫,擬送國民黨考紀會違紀處分案,朱立倫9月14日召開記者會說明。朱立倫現身與現場媒體打招呼。 (吳逸驊/多維新聞)
針對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屢次攻訐前主席朱立倫,擬送國民黨考紀會違紀處分案,朱立倫9月14日召開記者會說明。朱立倫現身與現場媒體打招呼。 (吳逸驊/多維新聞)

然而此般「春暖花開」終究沒能持續,馬英九雖預告了開頭,卻無法走到結尾。在美國干涉、擔憂民意反彈波及選情下,馬英九於2011年提出了「十大保證」,內容包括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海峽「不統、不獨、不武」現狀,且唯有在「台灣民意達成高度共識」及「兩岸累積足夠互信」的前提下,才有推動商簽和平協議的可能,推動過程則須遵守「三個原則」:「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國會監督」,且最後須交付公投。

上述保證,成了馬英九2012年競選連任的政見之一,卻也凍結了「和平協議」的推進可能。根據2011年10月21日民進黨公布的民調數據,被問及「能否接受以一個中國為前提簽訂兩岸和平協議」時,有高達41.9%的民眾表示「非常不能接受」,選擇「有點不能接受」的也有21%;而對於「中國會否遵守和平協議內容」,回答「非常沒信心」的多達44.5%,「有點沒信心」的則有22.7%;最後對於「台灣前途或現狀改變都須由公民投票決定」一題,選擇「同意」的民眾高達82.7%,「不同意」的僅有13.2%。

馬英九任內,兩岸一度洽簽「和平協議」:(點擊大圖瀏覽)

2015年8月7日,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洪秀柱在台北參加第六屆 「旺報」兩岸和平創富論壇開幕致詞表示,「政經分離 」已不足因應兩岸未來發展,「政經並進、難易並行」才是兩岸穩定與和平的必要路徑,而簽署兩岸和平協定才能確保穩定與和平。(中央社)
馬英九任內,兩岸一度洽簽「和平協議」。(多維新聞製圖)
2013年10月26日,馬英九到台北劍潭出席「2013全國新移民家庭楷模暨婦女楷模表揚大會」,對記者提問有關兩岸和平協定,笑而不答。(中央社)
馬英九任內,兩岸一度洽簽「和平協議」。(多維新聞製圖)

由上述結果觀之,將「兩岸和平協議」交付公投乃當年的台灣社會共識,但搭配拒斥「一個中國」的民意比例,結果恐怕會是否決多過贊成;再加上「三個原則」等條件牽制,「和平協議」形同是被打入冷宮,永遠停在了草擬階段。

如此發展,已是對兩岸互信的一大重創,蔡英文執政後海峽愈發風雲變色,不僅「九二共識」基礎瓦碎,海基、海峽兩會協商及陸委會、國台辦首長會晤也遭中止,武統戰雲更是山雨欲來,要在此般政治現實下簽署「和平協議」,難度遠高於馬英九時期。

而張亞中雖身披「紅統」罵名,卻同樣主張將「兩岸和平備忘錄」交付國民黨內部公投,再於國民黨執政後發起全島公投,形同是走了馬英九當年的老路。差別只在,馬英九時的台灣尚有談論「和平協議」的空間,如今的台灣卻是「聞統色變」,不只民進黨大力動員恐懼投票,就連國民黨也不能免俗,端看此次操作棄保的「紅統導致滅黨」話語,便可知今時早已不同往日。

國民黨近年也逐漸避談「兩岸和平協議」:(點擊大圖瀏覽)

在2,000多位黨代表見證下,吳敦義2017年8月20日正式接任國民黨主席,宣告「吳敦義時代」來臨。不同於前黨主席洪秀柱任內兩岸政綱,吳敦義新版兩岸政綱未提「和平協議」,改提「和平願景」,回歸「一中各表」。(中央社)
在2,000多位黨代表見證下,吳敦義2017年8月20日正式接任國民黨主席,宣告「吳敦義時代」來臨。不同於前黨主席洪秀柱任內兩岸政綱,吳敦義新版兩岸政綱未提「和平協議」,改提「和平願景」,回歸「一中各表」。(中央社)
在2,000多位黨代表見證下,吳敦義2017年8月20日正式接任國民黨主席,宣告「吳敦義時代」來臨。不同於前黨主席洪秀柱任內兩岸政綱,吳敦義新版兩岸政綱未提「和平協議」,改提「和平願景」,回歸「一中各表」。(中央社)
在2,000多位黨代表見證下,吳敦義2017年8月20日正式接任國民黨主席,宣告「吳敦義時代」來臨。不同於前黨主席洪秀柱任內兩岸政綱,吳敦義新版兩岸政綱未提「和平協議」,改提「和平願景」,回歸「一中各表」。(中央社)

時空變化不容忽視

然而海峽兩岸風雲流轉,變的又豈止是台灣?

從「九二共識」、馬時期兩岸洽談「和平協議」,到2015年的馬習會,北京更多是在中美合作的基礎上,選擇淡化台海問題的急迫性。彼時的美國期望中國「和平演變」,中國則希望融入美國主導的世界經貿體系,雙方尚未進入激烈博弈階段,北京也在對台立場上釋出了最大善意,模糊處理台海諸多爭議,以和平共處為最高原則,同時期望台灣能相向而行,共赴「和平統一」的彼岸。

在此脈絡下,即便「兩岸和平協議」有「制度化獨台」、「和平分立」之嫌,受到當年的政治氛圍薰陶,其更多是被視作「中國統一」的中程協議,意即兩岸簽署此一「臨時協議」,是為醞釀「和平統一」的相關條件,而非永遠「維持現狀」,中國民意也大多服膺此說法,並未捲起千尺巨浪。

馬英九任和平特使的話題引發熱議 2015年「馬習會」再成輿論焦點(點擊大圖瀏覽):

馬英九2015年11月7日下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與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會面。這是兩岸自1949年年分治66年以來,雙方領導人首次會面。會談結束後,馬英九親自上陣召開國際記者會。(中央社)
馬英九2015年11月7日下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與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會面。這是兩岸自1949年年分治66年以來,雙方領導人首次會面。會談結束後,馬英九親自上陣召開國際記者會。(中央社)
馬英九2015年11月7日下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與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會面。這是兩岸自1949年年分治66年以來,雙方領導人首次會面。會談結束後,馬英九親自上陣召開國際記者會。(中央社)
馬英九2015年11月7日下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與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會面。這是兩岸自1949年年分治66年以來,雙方領導人首次會面。會談結束後,馬英九親自上陣召開國際記者會。(中央社)
馬英九2015年11月7日下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與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會面。這是兩岸自1949年年分治66年以來,雙方領導人首次會面。會談結束後,馬英九親自上陣召開國際記者會。(中央社)
馬英九2015年11月7日下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與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會面。這是兩岸自1949年年分治66年以來,雙方領導人首次會面。會談結束後,馬英九親自上陣召開國際記者會。(中央社)
馬英九2015年11月7日下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與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會面。這是兩岸自1949年年分治66年以來,雙方領導人首次會面。會談結束後,馬英九親自上陣召開國際記者會。(中央社)

然而如今美國寸寸進逼,在玩弄台灣問題上屢屢突破底線,持續拉撐「戰略模糊」邊界,北京已難再採取守勢、模糊處理台海爭議;中國民意也在蔡英文政府一次次配合玩火、炒作反中議程後,湧現了「只能武統」的激憤情緒,對內牽制了北京的對台政策。

對比馬英九時期,「兩岸和平協議」尚能滿足北京政治所需,也有相對較多的台灣民意支持;如今張亞中舊事重提,不僅遭到台灣藍綠的共同圍剿,也迎來諸多中國網友的「合理化獨台」批評,即便張亞中曾多次強調,此協議是為邁向統一而準備,依舊難平網民憤恨,被「名統實獨」的罵名萬箭穿心。

當前台海局勢下,解放軍頻繁演練裝載航渡、搶灘登陸(點擊大圖瀏覽):

解放軍東部戰區士兵出動。(中國央視《軍事報導》節目視訊截圖)
解放軍東部戰區演習畫面。(中國央視《軍事報導》節目視訊截圖)
解放軍東部戰區近期頻繁演練。(微博@東部戰區)
解放軍東部戰區第72集團軍組織部隊演練。(中國央視《軍事報導》節目視訊截圖)
此次演練在東南沿海展開。(中國央視《軍事報導》節目視訊截圖)
解放軍東部戰區士兵在兩棲輪式裝甲車內。(中國央視《軍事報導》節目視訊截圖)
解放軍東部戰區兩棲輪式裝甲車行進。(中國央視《軍事報導》節目視訊截圖)

歸根結柢,在當今的中美關係、兩岸氛圍下,「和平協議」框架已有些不合時宜。即便張亞中能在未來更進一步,於「和平備忘錄」後附加「統一時刻表」,並由此獲得北京青睞,回到台灣公投時,仍有極大可能遭受美國與民意的雙重暴擊,且後者將觸發更大風險:倘若台灣真以公投否決張亞中從北京帶回的「和平備忘錄」,恐被視作《反分裂國家法》第三條的現行犯,即「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迫使北京不得不出手武統,以維持統治正當性。雖說北京並非沒有武統準備,也早已具備武統實力,但如此發展,未必符合其長遠戰略安排。

張亞中的政治困境,映射了台海和穩的一去不復返。深藍基層黨員的大力支持,與其說是敗部復活,不如說是一邊憑悼已被民進黨襲奪的台灣政治空間,一邊置之死地而後生、押寶無派系的政治素人;正如紅藍綠的共同圍剿,看似在認真討論「和平協議」,其實更多是面對懸而未決的台海棋局,生出了立場相反的同病相憐:為結局遲遲未至而集體焦慮。

文章連結:被藍綠圍剿的張亞中 被兩岸共伐的「和平協議」|多維新聞|台灣 (d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