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焦點評論

沈逸:聊聊「上桌」、AI和台海,昔日霸權今何在?

美國兩個老人之爭

沈逸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沈逸

大家好,歡迎到本期的《逸語道破》。這期從比較宏觀的視野聊聊近期的幾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布林肯的「餐桌論」。今年慕尼黑安全峰會上有一個類似於圓桌論壇形式的活動,主持人問了布林肯一個涉及中美戰略競爭的問題。布林肯的觀點在之前也曾提及過:「在國際體系中,要麼坐在餐桌上,是桌子邊上的食客;要麼就在功能表上,是屬於需求的物件。」。這是潛意識的真情實感,他認為有資格坐在這張桌子上的,只有中國跟美國兩家。而其他的一些中小國家只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是戰隊美國——美國在餐桌上就等同於他們同時也在餐桌上;另一種選項是成為功能表,成為予取予求的對象,任由美國選擇「烹飪方式」。這種符合西方式外交的語言表達背後的邏輯是弱肉強食的叢林邏輯。

然而就像《潛伏》裡吳敬中站長的那句名言:「原來想露臉的,結果把屁股給露出來了。」在後續的觀眾問答環節,有人提問,烏克蘭94年的簽了布達佩斯備忘錄,烏方放棄從蘇聯繼承下來的核武器來交換對於烏克蘭領土和主權完整的一種保障。而現在為什麼烏克蘭在功能表上,甚至已經變成「一盤牛排」被端上桌了。

當克里米亞半島事情出來的時候,烏克蘭方面就揮舞著《布達佩斯備忘錄》,不是向俄羅斯,因為他知道這張紙是擋不住俄羅斯的,而是轉向美國政府。烏方不但相信了美方的承諾,甚至為了加入歐盟,不惜把亞努科維奇幹掉,如此赤膽忠心,堅定地抱住了美國大腿,認為這個時候美方應該根據布達佩斯備忘錄啟動對於安全的承諾和保障,在克里米亞問題上「討個公道」,甚至是按照烏克蘭方面對於布達佩斯備忘錄的理解,像美國這樣的國家應該有義務幫它把克里米亞拿回來。但事實並沒有如烏克蘭所願,美方給出的解釋是其領土和主權完整沒有受到核武器的威脅。

同樣,俄烏衝突爆發的時候,烏克蘭也向美國揮舞過布達佩斯備忘錄,美國的做法是讓那些在「餐桌」上、被罩著的小弟,按照霸權的方式去把它拿下來。美國可以給錢、槍、武器,可以給海馬斯等「滅俄神器」,但是它不會親自下場,甚至北約都不會親自下場。

對於烏克蘭問題,布林肯提及拜登政府取得的成績,提供的援助——俄羅斯變得比現在更弱了,這就是成績。第二講共和黨使壞,沒有及時的提供援助是會有問題的。而北約是一個防禦性的聯盟,因此未來的烏克蘭不需要擔心,雖然上了功能表,但可以幫你變得更安全、更強大,除了丟了的地。

布林肯想用這種方式去展現美國作為霸權的霸氣,它制定了一套基於規則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安排下了這張「桌子」,雖然現在中國也來到了「餐桌」邊,這是始料未及的,但美國認為它有辦法去擺平,但是其他國家要是不跟著美國,就要落入「上菜單」的結局。但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衰退的霸權,美國沒有辦法單獨或者是帶著自己的盟友去堅定地、讓大家能夠信服的方式兌現承諾。當然美國自己的邏輯自洽的,它可以重新定義成功。

第二個問題就是美國的霸權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一個國家在國際體系中,如何實現自己的成長?關鍵在於是否能抓住技術革新這樣一個關鍵性的時刻去實現生產力的釋放。如果一個國家在歷史漫長的進程當中,能把握歷史前行的方向,站在潮頭,它就會崛起,就會進入國際體系的前沿,並且在很短的時間裡面實現重大的變革。

不是說中國現在已經是超級大國,而是中國國力從1840年以來,從1949年以後,整個歷史發展進程反復地在向我們證明一點。我們是從變成一盤被列強分食的菜肴的命運當中慢慢去改變,然後現在又能夠坐在餐桌邊。當時歷史上還有一塊肉被剌下來,到現在還沒能沒拿回來——台灣。

美國霸權的衰落在兩個維度上表現得非常清晰。第一個維度就是美國的國內政治。2024年美國大選已經變成了一場全球矚目的重大政治事件,但這個事件越來越多地表現出與坐在「餐桌」上能夠有權「點菜」的美國不相符的現象,這種變化就是非常徹底的、清晰的、明確的美國制度性衰朽的體現,如找不出像樣的候選人,兩個老先生——川普和拜登要打第二場,各自的毛病非常凸顯。

第二個維度表現在科技領域。我的微博上發了一個回應最近很熱的跟人工智慧、超級電腦相關唱衰中國的論調:從1997年IBM推出深藍在世界象棋大賽當中戰勝人類棋王開始,包括AlphaGo在圍棋當中取得勝利,然後到Chat GPT,然後再到Sora,每一次反覆運算和更新都說是美國領先中國和中國就要完蛋了。但美國有沒有任何一任政府說這些偉大的技術創新是美國產業戰略取得成功的結果,是政策取得實質性績效的證據?大家天然認為這其實是不相關的。

有人可能說美國政府是不管經濟的這一塊,但至少到拜登政府這一側,蘇利文在22年布魯金斯學會講,美國之前沒有有效的產業戰略,沒有能夠佔據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前沿領域,因此需要形成一種產業政策。拜登政府也拿出了《晶片與投資法案》去推動美國國內的產業發展,當類似於Sora、Open AI、Chat GPT在人工智慧領域,至少在輿論和認知領域代表技術發展最新前沿成效的時候,有沒有人把它歸功為美國政府的政策?如果是沒有的話,那麼需要問的一個問題,美國在忙什麼?

《晶片與科學法》的頒佈促進了對革新的十幾億美元的投資,進一步證明從一開始講需要「先進制程晶片製造業回流美國」這麼一個宏偉的產業政策變成了純粹意義上的選舉工具。它用來標榜自己取得成功的點,不管是募集的資金,資助的項目中的特點,如使用脫碳能源、太陽能,提供各種各樣的就業機會,從社區大學裡面去進行投資,培養從0開始10周培養產業工人。與其說是一個完整的清晰的政策和產業領域的戰略檔,不如說從政治政策制定者的角度上來說,它是一個選舉戰略和選舉工具,嚴格服從和服務於在選舉中獲取直接選票,而產業政策和產業發展只是一個名義。

格芯在中國沒有工廠的原因,不是因為它太先進不到中國設廠,而是它要到成都去設廠被嫌棄了,因為它是落後產能,而不是先進制程。然而這個東西反而在美國拿到了補貼,這是把握資訊技術革命前沿方向、知道信息技術革命生存規律的政府應該拿出來的產業政策所合理資助的目標嗎?它是需要被淘汰的。政府用行政命令進行資源調配去扶持這樣產能的時候,所有的西方經濟學圍繞產業政策的理論研究都表明了,這樣只會制約競爭,約束它自身的發展,不利於生產力的釋放。這是一個產業問題,但反映了政治問題,是一個國家在面對生產力變革的時候所展現出來的政策和態度。

輝達創始人和CEO在杜拜開世界政府峰會說,各國家要建立主權的AI中心。對於輝達這樣的企業來說,它擁有真正意義上成熟的商業模式,能夠從一個市場獲得大量的利潤,支持高額的研發投入,確保在技術上的領先地位,然後在這個市場上繼續獲得更高的利潤,從高收入到高投入到高產出,形成這樣一個「三高」迴圈。

而全球對輝達的先進產品最大的單一市場,以及用這種先進產品搭載先進雲計算服務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國,而美國說這些產品不許賣給中國,甚至將來會出現用這些產品搭建的雲中心不管在什麼地方,都不能接受中國的需求和服務。它在切斷這種迴圈,用來維繫霸權,能讓美國的霸權以一種相對落後的狀態延續更長的時間,因為它客觀上會壓制中國發展的速度,但中國會繼續趕超。

對於美國本身來說,這樣做的代價就是美國霸權的持續衰落,因為這種維護霸權的政策會削弱支撐美國霸權的核心。美國的創新能力需要實質性地去變現,當賣產品能夠帶來最高利潤的市場被切掉了之後,還有另一條線可以支撐,就是美國的金融、美國的股票,所有的技術創新轉化為金融炒作的理由,成為金融題材,成為支撐股價昂揚的技術。

推薦大家去看一本書,叫《推特治國》,裡面講了所有歐美國家、保守政黨都會面臨一個「保守黨困境」,就是當資本主義帶來的貧富差距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保守主義政黨都會面臨貧富差距。整個社會分化成兩部分,一部分數量比較少,但攫取大量財富的階層;另外一部分數量比較多,但不具備大量的財富,有強烈民粹主義和不滿情緒的。從選舉政治上來說,他同時需要金錢的支援以及選票的支持。而今天美國出現的問題就是他沒有去壓制、去減少貧富之間差距的分化,因為這種壓制意味著對美國金融板塊整體性的約束,他選擇的是擁抱財閥政治,解決經濟來源的問題。而擁抱了財閥政治之後,解決選票的方式就是鼓勵民粹主義,不管你願意還是不願意,於是川普出現了。

在古典的政治學當中,像川普這樣的政治人物,叫做投機主義的政治野心家和煽動分子。他有非常強勢的煽動技巧,今天看到川普面對美國民眾的講話,是純粹意義上的政治煽動,激發負面情緒,放大矛盾,從中去攫取自己的政治資源和政治支持。這種政治操作手法對國家總體來說是一種損害,因為它會導致群體之間的撕裂,激化、加劇社會矛盾。當然任期結束,哪怕洪水滔天。川普充其量做滿8年,但美國作為一個整體它是不能走的,政治精英不可能告訴民眾,過去8年的煽動從此翻篇,它會累積、反覆運算、示範、形成生態,會讓美國政治精英朝著錯誤的方向持續前行,而最終不斷自我極化的美國,最後的代價就是消耗掉美國霸權,整體性實力的持續下降,包括在美國最引以為傲的軍事力量上。

接著講到中美戰略競爭,最近在金門發生的事情很多人討論,金門在整個台灣問題、在中國的歷史當中都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整個事件之後美國人在說什麼,在做什麼,採取了哪些舉措?這些東西都不用看大陸這邊的分析,我們看島內的分析就知道了。

島內現在對於美國有比較清晰而直白的認識,去年他們挑新的最高領導人時有一種理論,就是所謂「倚美論」。美國現在在烏克蘭陷入「持久戰」,今天的美國有多少閒置資源可以往島內去投?

反華的加拉格爾因為在美國眾議院投票彈劾拜登政府的國土安全部部長時跑票,基本上政治生涯完蛋了,確定他今年不會再去從事國會議員的競選,臨走之前被戲稱為「畢業旅行」,又竄到那邊說讓這個島替美國去生產155毫米的火炮。美國登上世界霸權舞台的成名作是二戰時期美國作為民主陣營的兵工廠,民主陣營在外面打架,需要的彈藥我一家包了,要多少我生產多少。最出名的美國工業能力的案例,就是生產出來的運輸船比德國納粹狼群打沉的要多得多,真正意義上的「你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用產能把你淹掉,這才是真正完整形態的美國霸權。現在,這種形態的霸權被美國人在冷戰結束以後30年的時間裡以一種驚人的速度消耗到了這樣的程度——現在講拿出多少億美元是沒有意義的,大家關注的是多少發炮彈能夠可持續、穩定地進行消耗,而不是蜻蜓點水地去投放幾個昂貴精準的武器。

所以,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是一個涉及雙方總體實力的、戰略級的馬拉松。未來雙方的實力的對比,當下也已經清晰地展現出來。當金門漁民被台灣所謂的「執法船」野蠻撞沉、撞翻導致人員傷亡,美國僅僅站出來呼籲一下,一邊說一些片兒湯話,一邊在烏克蘭那邊持續放血,另一邊放任以色列在那搞事兒、消耗。不要說直接開打,就說美國能不能再接受第三個地方的局勢的持續緊張?美國在最巔峰的甘迺迪政府時期,「承受一切代價,反對一切敵人,在世界範圍內確保自由和繁榮」的時候,當時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特點就是兩場半戰爭,亞洲開一場,歐洲開一場,然後在中東或者非洲開0.5,大體上達到朝鮮戰爭這樣的強度。

今天的美國不用一模一樣地複刻2.5場戰區級戰爭,即二戰的時候美國在亞洲戰區打日本,在歐洲戰區打德國,不說這種強度,現在就歐洲的俄羅斯跟烏克蘭,以色列跟哈瑪斯加起來只能算1.5的強度,美國在後面搞援助,將炮彈在以色列和烏克蘭之間運送,就已經捉襟見肘,左支右絀。

在歷史發展進程過程當中,我們看到了正如20世紀90年代那本經典的書名《美國反對美國》那樣,美國把自己給玩壞了,到處鋪攤子,冷戰結束以後搞歷史終結論,瘋狂地去消費冷戰的紅利,沒有任何戰略性的能力,放任自身的產業結構出現畸形的變化。社會國內的問題治理上面,國內講毒品、非法移民問題都是自己生病,其他人吃藥。到現在為止,仍然是用一種建立在精細化的政治人物和黨派精算基礎上的思維邏輯和框架去進行所謂的治國方略的制定,這種東西是沒有前途的。

世界上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清晰明確地認識到這一點。在對俄羅斯的石油的制裁和實踐的過程當中,你看印度買不買帳。這次在慕尼黑印度的外長和美國的布林肯同台,講起印度從俄羅斯進口石油的問題,直接講它要多個選擇——美國在邊上有何威望可言,有何實力可言,即使有優勢,這種優勢又有何用?

所以我們現在心平氣和地討論整個歷史變動的大局勢,處在「大爭之世」,我們對此要有清晰直接明瞭的認識和理解,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湧現出來的現象,不管是一個技術領域的新生事物,是一個戰略上的事件或者某一項政策或者主張,這種東西永遠不會少。我們要做的就是守好底線,做好紅線,做著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走自己走的道路,迎來屬於自己的歷史上的時刻。

連結:沈逸:聊聊“上桌”、AI和台海,昔日霸权今何在?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