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焦點評論

極地爭奪戰?美國新版「北極戰略」加強軍事存在,應對中俄戰略競爭

美國攻擊型潛艇康乃狄克號2020年在北冰洋上浮出冰面參與演習

文/voa薛小山

美國拜登政府最新出台的「北極戰略」 將安全列為第一優先的支柱,並提出措施以提高集體威懾和應對突發事件的國防能力。軍事專家警告,要謹防中國以研究氣候變化為藉口開展軍事活動,將北極作為更接近美國海岸的「後門」以獲取監視和打擊能力。

10月7日,拜登政府發佈了新版《北極地區國家戰略》包含四大支柱:安全,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可持續經濟發展,國際合作。

該戰略指出,2013年以來北極地區面臨日益激烈的戰略競爭,俄羅斯對烏克蘭的無端入侵加劇了這種競爭。美國將通過加強捍衛其在北極利益所需的能力,遏制美國本土和盟友面臨的威脅,與盟友夥伴協調共同的安全措施,減少意外升級的風險等等。

安全先於環保

美國前國家安全委員會高官、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兼職高級研究員史蒂芬·弗拉納根(Stephen Flanagan)對美國之音表示,這份戰略強調北極在很大程度上既是國內議題,也是外交政策問題,既涉及人類安全,也涉及軍事安全。

新版「北極戰略」在安全支柱之下提出,「我們將在北極地區行使美國政府的存在,這是根據保護美國人民和主權領土的需要。」

其中的主要戰略目標包括,美國將提高對北極作戰環境的瞭解,包括與加拿大就北美空防司令部(NORAD)現代化進行合作,加強對北極地區海洋和天空的全面觀測、通信、資料分析能力等。

此外,美國也將推進在北極的軍事存在,包括與盟友和夥伴進行培訓、演習和部署,擴大美國海岸警衛隊的破冰船隊的存在,有針對性的投資和增強安全基礎設施。美國還將與北約和北極盟友協調合作,捍衛北約在該地區的安全利益等等。

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的中國政策顧問、哈德遜研究所中國中心主任余茂春(Miles Yu)告訴美國之音,美國北極戰略中軍事安全的重要性高於環境保護,「因為美國最關心的是自己的國家利益,和中國的統治模式對美國民主制度的挑戰。」

「拜登政府設立北極地區的大使跟我們過去五六年以來的政策是一貫的,是沒有黨派限制的……北冰洋在氣候變遷的情況下,有很多戰略意義,有很多新的開拓空間,搞軍事戰略的必須要注意這一點。」余茂春說。

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10月11日在哈德遜研究所的活動上指出,中國和俄羅斯現在都是困獸之鬥,遭受經濟困難和國際孤立,北極是這兩個國家的合作據點之一。

「北極是另一個我們會發現中俄合作的地帶,無論是利用俄羅斯在北極的現有設施來增強中國的訓練能力,還是嘗試尋找其他地方、手段、方式來從事安全和軍事工作。」

俄羅斯國防部10月4日發佈消息稱,俄太平洋艦隊艦艇編隊在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艦艇完成對太平洋水域的聯合巡邏後返回符拉迪沃斯托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據俄羅斯官媒報導,這是中俄聯合編隊首次抵達白令海並繞過部分阿留申群島。

美國蘭德公司9月27日發佈的報告稱,如果俄羅斯經濟因烏克蘭戰爭、西方制裁和貿易雪崩而萎縮,俄羅斯可能會向中共尋求幫助,以實現北極發展目標,包括能源開採和北海航線商業航運投資。

不過,前美國國務院海洋及國際環境暨科學事務局下屬的海洋與極地事務辦公室主任、現任威爾遜中心極地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埃文·布盧姆(Evan Bloom)對美國之音表示,俄羅斯對中國在北極活動的接納程度有待觀察。

「鑒於俄羅斯因侵略烏克蘭而被孤立,俄羅斯很可能會與中國接觸,尋求在北極地區的大量合作。俄羅斯將歡迎中國在北極地區的投資,但對於是否將中國視為該地區的平等夥伴仍持謹慎態度。」

中國在北極有何野心霸業?

雖然中國不是北極周邊國家,但與其它12個國家是北極理事會的觀察員。在其2018年發佈的《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中,中國自稱是地緣上的「近北極」國家(near Arctic state),並宣傳其政策目標是:認識北極、保護北極、利用北極和參與治理北極,維護各國和國際社會在北極的共同利益,推動北極的可持續發展。

余茂春認為,中國向來對國際共同區域,尤其是重要軍事戰略要塞沒有共同分享的習慣,它的主要思想就是,「我不去佔領,敵人就會去佔領」,在北極也不例外。

「馬克思列寧主義對中國共產黨的全球戰略有非常深刻的影響。中共一直罵美國是冷戰思維、零和遊戲思維,實際上中共最講究的就是這些東西。在北極、極地地區也是這樣,它覺得我們不去控制佔領,以後就沒有任何機會去發展開發。」

余茂春指出,南極還有一些主權空間,但北極地區基本上都有主權聲索,「(中國)它現在唱高調,說極地地區都是國際共有、中國占世界人口25%所以也應該有25% 左右的擁有權,這些東西都是非常非常落後的想法…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世界上的國家和老百姓都覺得中共是一種威脅。」

弗拉納根則指出,有跡象表明,中國官員並不完全確定在北極的最終目標,獲得礦產資源和開發用於遠洋運輸的北極航道可能是中國近期經濟優先事項。

他認為,在外交方面,中國也可能會利用北極理事會觀察員的身份以及《斯瓦爾巴條約》(Svalbard Treaty)、《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極地規則》(Polar Code)、國際海事組織(IMO)、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IASC)等國際平台和組織,推進中國的北極利益。

在科研方面,弗拉納根指出,中國可能會開發極地觀測站,從事具有軍民兩用目的的科學活動,支援中國的軍事通信和太空監視。然而,中國目前進入北美和歐洲的北極電信市場的嘗試收效甚微。

在資源開發上,他提及,中國尋求更廣泛地獲取包括稀土元素在內的戰略礦產,但在北美和歐洲北極地區的採礦專案大多處於初期階段。美國、加拿大、丹麥和格陵蘭島的投資審查程式已經阻止或限制中國投資對於北約或者各國國安利益至關重要的行業,包括稀土、石油和海底電信電纜。

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大學北極安全與恢復中心主任特洛伊·布法德(Troy Bouffard)也對美國之音指出,除了俄羅斯統治的地區,中國在北極地區的經濟行為和目標基本落空。

「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中國不瞭解北極土著人民的重要性。當中國試圖將其在太平洋和非洲建立大型工程的戰略用於北極時,根本沒有奏效。北極國家和土著人民的關係牢固、具有代表性和包容性, 無法接受引進中國勞動力的中國經濟目標。」

美中會在北極陷入軍事衝突?

弗拉納根參與撰寫的蘭德公司報告將中國的北極野心歸納為五類:獲得跨洋航運、資源開發的機會、進行科學調查的權利以及在規範制定和規則制定方面的發言權。

「中國的第五個目標,在正式檔中很少提及,涉及北極的戰略和軍事用途。」弗拉納根強調。

美國風險管理公司Rane的亞太分析師蔡斯·布拉澤克(Chase Blazek)對美國之音指出,中國在北極地區的主要利益,除了包括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以及獲取關鍵資源,還包括獲取歐洲和美國北部「後院」的軍事准入,以及對所謂美國遏制中國的努力進行戰略對沖。

布拉澤克警告說,北極地區可以為中國提供許多新的軍事能力,幫助平衡其與美國(以及歐洲)的實力不平衡,主要包括:讓中國的核潛艇能夠進入最北端水域,對美國和歐洲構成核打擊威懾;以及允許中國通過軍事監視船隻或者具有監視能力的科考船監視北極,而且中國能利用氣候變化的表面理由來進行雙重目的研究。

布拉澤克還指出,從戰略上講,進入北極也為中國提供了繞過馬來西亞的麻六甲海峽等地理咽喉要道的更多路徑,例如,美國可以在台灣爭端中從技術上切斷麻六甲海峽。

與此同時,中國可以在短期內使用靠近俄羅斯的北海航線(Northern Sea Route),甚至在未來幾十年隨著更多融冰使用更靠北的跨極航線(Transpolar Route),以突破美國在戰爭中切斷中國供應線的努力。

但蘭德公司的政策分析師黃睿雅(Alexis Dale-Huang)告訴美國之音,「近期內中美在北極地區爆發衝突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北極國家對北京意圖的懷疑可能會阻止中國充分實現其戰略目標。」

弗拉納根也認為, 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的北極活動對於美國國土安全構成的風險仍然較低。

「中國在北京進行的可能危及美國安全的投資在很大程度上遭到挫敗,中國在北美北極地區的軍事能力也仍然有限。但正如這份戰略所指出的,重要的是保持美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以防止未來對美國安全利益的任何侵犯。 」

連結:极地争夺战?美国新版“北极战略”加强军事存在,应对中俄战略竞争 (voa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