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焦點評論

【TVBS劉亭廷波蘭採訪後記/6】柏林反戰場地 擺滿玩具…

這是我第一次去柏林,週日一早於布蘭登堡門前連線。柏林是我高中歷史課本中,因為冷戰而特別鑽研的城市,就算過了33年,處處仍可見歷史的印記。

文/劉亭廷

上一篇提到,歐洲的採訪行程延長至4月1日。

思考多時,畢竟在波蘭採訪了14天,與長官討論如何進一步觀察、掌握俄烏戰爭對歐洲的影響,話題也自然衍生至前往到其他國家,但到底要去哪裡也是一個難題。

而在此行出發前,德國台商獲悉我們將前往波蘭採訪,就曾透過委員辦公室轉達訊息說,「如果有機會去德國採訪,可以與他們聯絡。」

我在波蘭就近觀察兩週,碰上不少難民說他們下一站會前往德國,因此也不禁勾勒我的好奇心:「去了德國,就算語言有障礙,生活真的會更好嗎、到底在德國要如何生活?」

因此我們很快就拍板決定:去德國!不過這多出來的六天僅去德國、又擔心是否過於單調?思量多時,與前輩討論,另一個國家浮出腦海:立陶宛。

能與立陶宛政界結緣,起因是去年國會友台小組訪台,友台小組主席Matas Maldeikis來台前有機會專訪對方、他抵台後也有機會進一步交流。於是打了一通電話希望能尋求協助,對方也很阿莎力的答應。

因此就這麼決定了,五天去兩個歐洲國家!

第一大問題是時間分配。我們決定在拜登離開波蘭時,搭乘火車從華沙出發,幾乎與周日凌晨抵達柏林,白天馬上進行採訪,卻碰上德國因為星期天是休息日,fixer協助安排的約訪全部都得安排到周一才能進行。

如此一來只能調整稿子方向,把烏克蘭難民潮以及德國民眾怎麼看待戰爭等直擊報導,全部排在周日進行。

我們一早在布蘭登堡門前連線完畢後,決定沿著菩提樹下大街走,看一看俄羅斯駐德國使館的情況。不出所料,俄羅斯大使館門口進行管制,民眾不得直接走過館外人行道,而是要過馬路經過對面的空地公園,那裡則有德國民眾設置的反戰場地,更設置一個牌子命名為「自由廣場」——取自於烏克蘭哈爾科夫的「自由廣場」,藉此抗議俄軍無情轟炸。民眾在地上擺滿一堆玩具,紀念戰爭中無辜罹難的小孩。歐洲國家的民眾通過這種種方式表達他們對於俄軍入侵烏克蘭的不認同。

我們也直擊柏林火車站、拍攝搭乘火車從波蘭抵達德國的烏克蘭難民,由於免付車票,無論是頭等或二等艙,都是滿滿的烏克蘭人。前面提到我很好奇,烏克蘭語與波蘭語相近,預計六個月內學成後者不是問題,但來到德國,不懂德語,如何生存?抱著這題目,採訪了火車站的難民,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兩位。

一位是22歲的基輔大學財經系學生,會來到德國是想要到鄉下投靠親人,暫時躲避戰亂。說著這一口流利英文,她表示戰爭結束後,她一定會回國,但如果真的無法回家,她想想學習德語應該不會太難。

另一位是有這三個小孩、年紀不到30歲的婦女,她用烏克蘭語跟我說知道波蘭文比較好學,但來到德國也是為了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不排除就地深根;如果真的不行溝通,她決定暫時依賴手機的Google翻譯軟體。

德國在接收難民上有多次經驗,因此也採訪旅居德國多年的台籍學者,談及對比之前收容敘利亞難民與這次烏克蘭難民的差異性。傍晚時分剛好碰上德國民眾聚集在布蘭登堡門前,與美歐國家串連聲援烏克蘭慈善籌款晚會的活動。歐洲各國民間聲援烏克蘭的聲音持續增加,在俄烏衝突中,德國的角色是很有意思的。

從一開始的不願介入,到後來政策轉向,但受限於現實壓力,德國作為歐盟與北約的領導角色中,總會出現卡關的情況。不過,蘇聯勢力擴張、冷戰帶來的歷史傷痕,對於德國又是如此的切身之痛。

隨機街訪,民眾呼籲政府應該加緊制裁俄羅斯能源,更有人直接喊出不相信德國無法找出其他的替代方案。這個聲音不只在民間,部分政界也有類似喊話,而這時也要感謝fixer協助約訪德媒China.Table創辦人Sebastian Turner,他是當地很有影響力的媒體人,曾任德國全國性日報《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的發行人,他也加入聲援支持德國應該制裁俄羅斯能源。

周一,我們啟動忙碌的採訪行程,重頭戲是採訪現在為德國聯邦(外交事務)議員、前柏林市長Michael Müller。作為執政黨一員,他的執政經歷讓他透析兩岸關係,自然也針對當前的俄烏情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更提到了德國對於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明確立場,同時談及了德國目前努力改變對於俄羅斯能源的依賴性,但最大問題是仍需要一些時間。

另外我們也走訪了區政府首長、再到地方的民眾,盡力從各層面看解析他們如何看待這場戰爭。與德國人交談,能感受他們非常關心戰事,也期待政府能更積極處理,不過也很謹慎的了解德國目前手上籌碼真的不多的無奈。

我們下午則特別到了柏林圍牆做STAND和連線。柏林是一個被二戰幾乎轟平的城市,之後的冷戰更被主義思想硬生生分裂,還有一座樹立28年的實體圍牆。隨著1989年冷戰鐵幕落下,33年後的今天,烏克蘭是否也會成為下一座鐵幕?或者根本不需要實體的建設、這座無形的「牆」似乎開始在東歐出現······

在柏林待兩天時間後,周二一早六點,我們搭乘最早的班機飛抵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

(作者劉亭廷為TVBS記者,本文經作者同意,自臉書貼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