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焦點評論

中俄關係加強引發美歐擔憂,權力三角或重新配置

俄羅斯總統普京(左)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本月在北京會面。美國和歐洲官員對中國和俄羅斯之間實際上的互不侵犯條約感到不安。

文/紐約時報 黃安偉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上週六呼籲通過談判解決歐洲危機,稱烏克蘭的主權應該得到「尊重和維護」,但他也站在俄羅斯一邊,稱北約東擴正在破壞歐洲大陸的穩定。

「如果北約一味東擴,是否有利於維護歐洲的和平穩定?」他在德國慕尼克安全會議上通過視頻說。副總統卡瑪拉·哈裡斯親自出席該會議,號召各國反對俄羅斯。

中國對美國及其盟國採取了新的大膽行動,涉足歐洲安全問題,明確支持俄羅斯,而王毅的發言是該行動的最新事例,俄羅斯在烏克蘭周圍集結了超過15萬軍隊,可能入侵該國,儘管烏克蘭短時間內並不會加入北約。

美國和歐洲的現任和前任官員表示,他們對中俄之間實際意義上的互不侵犯協定感到擔憂,該協定可能導致世界秩序的重新調整。拜登政府官員說,美國將努力建立和加強民主國家聯盟,包括新的歐洲和亞太戰略集團,並幫助這些國家發展先進的軍事能力,這預示著一種新型的冷戰。

五角大廈首席發言人約翰·F·柯比上周表示,美國政府正在關注中國和俄羅斯之間「迅速發展的關係」。他說,今年2月初,俄羅斯總統普京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晤時,兩國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這表明中國支持普京在烏克蘭周邊集結軍力。

「他們對俄羅斯的默許支持,可以說是令人深感震驚,坦率來講,這甚至會給歐洲的安全局勢帶來更大的不穩定,」柯比說。

最近幾周,兩國就俄羅斯通過一條新管道向中國供應天然氣的30年合同進行了談判。他們阻止了華盛頓提出的聯合國對朝鮮新導彈試驗實施額外制裁的要求,儘管兩國此前曾同意對朝鮮實施類似制裁。俄羅斯將大量軍隊從西伯利亞轉移到其西部,這表明莫斯科在為可能入侵烏克蘭做準備時,信任其東部邊界上的中國。

兩國發表了一份5000字的聯合聲明,稱雙方的夥伴關係「沒有止境」,這標誌著兩國長期以來的互相討好達到了頂峰。拜登政府的一些官員認為,這是中俄關係的轉捩點,是對美國和歐洲實力的公然挑戰。這是中國首次明確與俄羅斯一道反對北約進一步擴張,兩國還譴責了華盛頓的印太戰略,以及將英國和澳大利亞包括在內的新安全夥伴關係AUKUS。兩國還將臺灣描述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美國和歐洲官員說,中國和俄羅斯宣佈,他們將與其他國家合作,「促進真正的民主」,對抗美國領導的意識形態和制度,建立一個專制國家不受挑戰的世界新秩序。

「他們說,他們在尋求一個新時代,以取代現有的國際秩序,」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上週六在慕尼克表示。「他們喜歡強人統治而不是法治,恐嚇而不是自決,脅迫而不是合作。」

中俄關係的加強可能預示著定義冷戰的權力三角將重新配置,50年前的週一,理查·M·尼克森總統利用這個三角關係對北京進行了歷史性訪問,實現兩國外交關係正常化。這一舉動為美國和中國制衡蘇聯提供了幫助。當時,北京和莫斯科之間的關係多年來一直因意識形態和外交政策問題而冷淡。

現在的情況正好相反。

「這當然令人擔憂,從美國國家安全或國家利益的角度來看,這不是一個積極的進展,」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21世紀中國中心主任、前國務院官員謝淑麗(Susan Shirk)說。「他們現在對美國有共同的看法,而且兩國領導人之間有這種親近的關係。」

謝淑麗說,儘管如此,拜登總統應該嘗試與習近平進行外交接觸,勸他在俄羅斯製造的烏克蘭危機中與美國一起採取行動。她還說:「考慮到這種三角關係的歷史,這種做法至少是外交的入門常識」。

中國和俄羅斯並沒有因意識形態而結合在一起,而是一種利益的結合,而俄羅斯對這段關係的所求更多。雖然習近平讚賞普京對美國的挑釁,但他不希望一場歐洲戰爭會帶來的經濟不確定性。正如王毅上週六明確表示的那樣,中國傳統上也堅持尊重每個國家的主權。

如果普京入侵烏克蘭,中國能為他提供的幫助是有限的。在華盛頓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後,中國企業可以從俄羅斯購買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氣,並幫助俄羅斯填補一些技術缺口,但中國主要的國有銀行可能會避免公然違反制裁,因為它們擔心被排除在全球金融體系之外。

習近平和普京作為國家領導人已經會見了38次。他們共同的目標是恢復各自國家昔日的榮耀,在他們看來,是西歐、美國——具體到中國而言,還有日本——將這種榮耀奪走的。兩人都對1991年蘇聯解體一事耿耿於懷。普京試圖強行把時光扭轉回蘇聯解體前的時代,而習近平的目的在於防止中國遭遇與蘇聯帝國相同的命運。他們指責華盛頓在世界各地煽動大規模抗議和民主運動,企圖推翻其他國家的政府。

美國與中國和俄羅斯的衝突加劇,其形態將與冷戰時期不同。中國的貿易經濟與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的貿易經濟深度融合,而俄羅斯是歐洲重要的能源出口國。由於實際原因,這三個國家的政府將無法完全阻止彼此的商業交流,也無法像鐵幕時代那樣與夥伴國家形成不同的經濟集團。

然而,外國領導人以及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外交政策從事者最近幾天都表達了擔憂。

唐納德·J·特朗普總統的鷹派國家安全顧問約翰·R·博爾頓在《華爾街日報》發表題為《協約使來自俄羅斯和中國的威脅增加》的專欄文章,稱中俄這種夥伴關係「將持續下去」,因為兩國的利益「在可預見的未來是互補的」。喬治·W·布希總統時期的國家安全顧問斯蒂芬·J·哈德利稱該聯合聲明是「兩國全球領導地位的宣言」,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則表示,中國在歐洲安全問題上明確的親俄立場是「新的、重要的,與過去有相當大的區別」。

澳大利亞現任總理斯科特·莫里森上周譴責中國對俄羅斯在烏克蘭周邊的軍事集結保持了「令人心寒的沉默」,並指出這兩個國家正在「聯合起來」。

拜登總統在去年6月推動北約發佈一份峰會公報,在其中闡明了中國對北約構成的挑戰。

一位美國高級官員表示,拜登政府試圖在美國的民主夥伴和盟友之間建立「更大的連通性」,作為對抗兩大國的一部分措施,這種連通性將超越區域聯盟。這種方法一直是拜登的核心動力,他在2020年競選期間表示,美國最大的外交政策挑戰從中期來看是俄羅斯,而從長期來看是中國。

去年6月,拜登推動北約發佈峰會公報,闡述了中國對北約構成的挑戰,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重申了這一立場。去年12月,拜登舉行了一次虛擬的「民主峰會」,在會上他通過視頻與來自100多個國家的官員交談。而本月,白宮發佈了一份印太戰略檔,稱美國將促進夥伴國家之間的民主制度,並幫助它們「部署先進的作戰能力」,例如説明澳大利亞製造核動力潛艇。

習近平和普京譴責了這些舉措。長期以來,他們一直將華盛頓的這兩個主要戰略分支——在海外促進民主以及部署或共用部隊和軍事裝備——視為對其國家的巨大威脅。

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在被要求對本文發表評論時表示:「希望美方摘下有色眼鏡,摒棄冷戰思維,客觀看待中俄關係與合作,認清時代潮流,多做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事。」

卡內基莫斯科中心亞太地區俄羅斯專案負責人亞歷山大·加布耶夫表示,中俄聯合聲明是一個明確公之於眾的里程碑,但最重要的合作發生在表像之下。他說,尤其應該引起美國決策者高度關注的是俄羅斯向中國軍隊的武器出售。

加布耶夫還指出,由於兩國在2008年解決了約4300公里邊界沿線的領土爭端,並加強了軍事合作,莫斯科有足夠的信心將部署在東部的部隊轉移到烏克蘭附近,為可能的入侵做準備——轉移將使中蒙邊境地區的俄羅斯軍隊規模降至1922年以來的最低水準。

然而,兩國在重大問題上也存在競爭和分歧。中國在中亞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該地區的前蘇聯加盟國被莫斯科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中國堅稱它現在是北極地區的一大勢力,而普京一直希望在北極地區佔據主導地位。而且中國與前東歐集團的國家有著重要的貿易關係。

中國是烏克蘭最大的交易夥伴,北京幾十年來一直承認烏克蘭的主權。該國從未承認2014年俄羅斯對烏克蘭克裡米亞半島的吞併。值得注意的是,聯合聲明沒有明確提及烏克蘭。

「當我在政府工作時,我們會非常認真地審視中國的計算,尋找那些與普京的意圖不相符的事情,並在此基礎上工作,」前東亞和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丹尼爾·拉塞爾說。「事實是,博弈已經進入後期,三方在這個不相等的三角形中已經走了這麼遠,試圖消除這一切真的很難。」

連結:中俄关系加强引发美欧担忧,权力三角或重新配置 – 纽约时报中文网 (nyti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