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譚傳毅專欄

國戰會論壇/譚傳毅》美軍的金穹夢與盾

美媒報導,美國五角大廈正將推動關島轉變為太平洋戰略錨點。圖為美軍轟炸機從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起飛。

文/譚傳毅

媒體引述《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正強化關島防衛系統,其主要目的是嚇阻中國對台動武並因應台海衝突,把關島打造成「太平洋盾牌」,是美軍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定錨。

美軍計畫至2030年在關島部署16座新型飛彈防禦系統,名為「強化整合空中與飛彈防禦系統」(EIAMD)架構,總成本估計介於80至100億美元,核心包含多型攔截飛彈、感測雷達與指揮網路,可同時應對彈道飛彈、巡航飛彈、無人機與極音速武器的「智能防線」。

這條防線是否靠譜,咱們待會兒再談,但總覺得這條防線少了點什麼。就是攻擊!防禦當然很好,拿什麼攻擊(或反擊)解放軍呢?以極音速飛彈為例,美軍到現在為止,還沒把原理整明白,怎麼防禦呢?

破盾也是盾

美軍耗資百億美元打造的第二島鏈飛彈防禦「盾牌」,其實際效能存在顯著疑問。「盾牌」的主要防禦系統元件包括:陸基神盾系統、薩德/愛國者系統、AN/TPY-6雷達。

陸基神盾系統配備標準-3和標準-6飛彈,在中段和末端攔截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但是各軍種系統相容度低、整合難度大。美軍由於缺乏大型風洞建造能力(瞬間耗電太大、電網調度僵化),始終造不出來極音速飛彈,只能用電腦模擬方式,缺乏實證數據,幾乎沒有能力攔截極音速飛彈。

薩德/愛國者系統構成高空和末端攔截網路,補充神盾系統的防禦層次。薩德與愛國者飛彈速度夠快(5到6馬赫),然而攔截彈數量有限、單價過高(1300/300萬美元)、無法攔截末端多次變軌的極音速飛彈(速度超過10馬赫),若面對飽和攻擊,不但攔截彈儲備量趕不上消耗、花錢更是海量。

AN/TPY-6雷達是薩德系統的雷達,作為「盾牌」的眼睛,負責關島全域探測、跟蹤和目標導引。美三軍主戰雷達至今仍停留在「砷化鎵」時代,只有少數軍機(F-15EX/35)與驅逐艦(三型)換裝,但是氮化鎵材料遭中國制裁、禁止出口,專案遲遲無法推進。

理論上,AN/TPY-6雙波段雷達對空探測距離可達3500公里,對海為500公里左右,S波段負責防空反導,探測距離雖遠,但不精確;X波段負責平面搜索,作為射控雷達。

假設「盾牌」運作順利,這個系統將根據「分散式」部署原則,愛國者系統將散佈在關島16個地點,以提升系統生存能力。這種做法沒毛病,問題是如何部署薩德系統?薩德系統雷達是個用電大戶,美軍在南韓部署薩德系統時,遭遇供電問題,至今仍無法完美解決。AN/TPY-6雷達不可能部署在16個愛國者基地,只能部署在重點方向。

因此在防禦關島(包括夏威夷甚或美國本土),至少要在中國飛彈可能來襲的北面與西面兩個方向,而且雷達必須維持24小時開機,這樣就需要部署至少4部AN/TPY-6雷達,2部執勤、2部休整。這對狹小關島基礎設施(電力與供水等)而言,難以支撐龐大且精密的防禦網路,可能連持續開機都有問題。

單從薩德與愛國者系統來看,這兩個飛彈防禦盾牌老矣,年輕的時候也許輝煌過,現在面對解放軍新一代飛彈、無人平台,已不能「飯」也。

金穹的夢與盾

全世界具備完整體系作戰的軍隊只有兩個:美軍與解放軍。既然談到了太平洋盾牌,就不能不談金穹系統,兩者形成多層次的飛彈防禦體系。不過,這種做法的效能面臨諸多挑戰。

金穹系統是戰略級飛彈防禦體系,能夠提供全球性、特別是天基的早期飛彈預警、和助推段的攔截能力,目的是在先期攔截失敗之後,為太平洋盾牌爭取末端攔截時間。然而,金穹系統遭遇技術瓶頸,例如天基攔截器與性能鐳射武器技術不成熟、跨軍種與跨平台的系統整合(數據鏈)整合與相容性問題、預算高達數千億甚或數兆美元,財政壓力巨大。

太平洋盾牌屬於戰術級區域防禦系統,主要在前沿部署的神盾艦、薩德系統等,在金穹未能攔截解放軍飛彈的情況之下,進行中段和末段攔截。如前所述,薩德飛彈數量有限,難以應對大規模飽和攻擊;而且薩德與愛國者系統是固定部署,在戰時,雷達和飛彈發射陣地極易遭到打擊。

面對美軍多層次防禦體系,解放軍則立足於體系對抗,從多個維度、採取飽和與不對稱方式打擊,以複雜多樣途徑與壓倒性數量,壓垮美軍防禦體系。

例如多波次、高密度的極音速飛彈精準打擊,東風-26(俗稱「關島快遞」)和東風-27中遠程彈道飛彈可從大陸本土發射,其最大優勢在於極音速和末端多次機動變軌能力,完全可以規避主要攔截固定彈道的攔截系統。試想下,以極音速飛彈對關島進行飽和攻擊,這場景簡直不敢想像。

所謂體系作戰,必然包括電子戰與網路攻擊,率先壓制和癱瘓關島美軍的C4ISR系統,削弱其防禦體系。當然不能忘記轟-6K、攻擊-11空射巡弋飛彈、055型驅逐艦發射鷹擊-21極音速飛彈、核潛艇從水下攻擊等等,使得美軍防禦體系面臨多維度的交錯複雜挑戰。再怎麼複雜、再怎麼交錯,都是AI技術以及超級電腦的成果,人腦怎麼打得過電腦呢!

我們可以把上述做法,視為解放軍極為成熟的「破盾」體系。我們必須強調,體系作戰絕不是依賴於某件「終極武器」,而是通過體系壓制與多平台協同作戰綜合運用,透過多種「平凡」武器的綜合運用,無論是金穹或盾牌都難以招架。

現在更深刻的挑戰在於智慧化、無人化、輕量化,當戰爭的勝負取決於成千上萬個而又廉價智慧無人裝備組成的「蜂群」時,耗資萬億打造的、主要針對傳統飛彈的金穹或盾牌,將不再具有戰略價值。

太平洋盾牌是為掩護美軍撤出第一島鏈

怎麼解讀美軍在關島部署反飛彈系統「盾牌」?當然是美軍撤出第一島鏈!從軍事的觀點來看,部隊向後撤可能在建立一個「口袋」,誘使敵軍深入,然後圍殲。

但在極音速飛彈與無人武器的時代中,沒有人會傻傻的把艦隊開到口袋裡面、甚或登陸並佔領關島,更何況關島只是個要塞,興師動眾佔領要塞,那就是贏了戰鬥輸了戰爭。只要困住並牽制關島,使美軍分兵多處,使其不再干擾解放軍在亞太地區的行動即可。

在全世界範圍內,乍看之下美軍是強盛的,但手腳卻被綁住。駐歐美軍有8.8萬人,至今不敢介入烏克蘭戰場,淪為不堪用的「死兵」;駐中東美軍4萬人,但卻不敢參戰迦薩,連空襲伊朗核設施都是靠本土起飛的B-2;駐日美軍5.5萬人、駐韓美軍2.6萬人,卻不敢真的承諾「台灣有事、日本有事」;包圍委內瑞拉部隊以海軍為主,在4500名士兵中,只有2000名陸戰隊士兵,怎麼看都不像要打仗。

美軍在亞太地區唯一能做的,就是建構太平洋盾牌和金穹系統,先從硬體開始建設,這些都是過時的貨色,想要從關島發射飛彈攻擊3000公里之外的中國大陸,簡直不可能,除了洲際飛彈之外,還怎麼保障亞太地區特別是台灣的安全?

不是川普TACO,而是現實因素限制了美軍的行為。什麼現實因素呢?就是美軍衰弱無法保證盟友安全的現實。想想看,如果美軍真的很強大的話,為什麼無法限制解放軍對台一連串的軍演?連一次實際反制動作都沒有!

最值得台灣方面關注的是,駐韓與駐日美軍變成「死兵」,全部都籠罩在解放軍炮火覆蓋範圍之內、而美國又無法對台灣提供有效而又及時安全承諾的時候,中國大陸動手解決台灣問題的時間恐怕不遠了。

(作者譚傳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同步刊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