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王崑義》戰獨裁 在野齊步走

文/王崑義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與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召開在野黨領袖峰會引發關注,民進黨政府也在當天將積壓已久的總預算解凍案送出,回顧立法院在短短一年時間,從三黨不過半到全台大罷免,著實顯現賴政府企圖翻轉「朝小野大」的執政劣勢而毀憲亂政;挾其雙少數政府打著民主反民主倒行逆施,最終還是激發多數民意的在野陣營選擇集結,這場在野領袖峰會,無疑就是藍白再合反獨裁的起手式。
藍白合作再度讓綠營上下猶如芒刺在背,朱立倫與黃國昌同框已經釋出正面訊息,包含從426凱道「戰獨裁」、國會議題、關稅法案,甚至可能還有2026地方諸侯的戰略佈局,「藍白再合起手式」不僅是場戰術合作,更是一場攸關在野實力的重整試煉。在野領袖峰會主軸「把民主還給台灣」,意謂國民黨將與民眾黨強化監督力量,彼此修補2024總統大選藍白分裂的政治矛盾,隨著在立場偏頗的司法追殺下,罷免國民黨立委席次恐搖搖欲墜,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身陷囹圄,民進黨利用所謂「民主修補」的少數民意激化對立,也讓藍白再合重新燃起撥亂反正的一線生機。
隨著國民黨黨部在全台各地陸續傳出遭到搜索,朱立倫對於檢調針對罷免一系列「辦藍不辦綠」的司法打壓表達抗議,第一天在北檢前集會聲援,也掀起了在野反制的第一步,公開宣布號召群眾在426「戰獨裁」的凱道遊行。然而,在野領袖峰會之後,黃國昌承諾出席,無疑釋出了合作的第一步。這場遊行原本是國民黨獨力規劃,聚焦於批判民進黨政府的行政獨裁、國會濫權以及司法偏頗。然而,民眾黨的加入,不僅是對國民黨訴求的認同表態,也讓在野陣營能將自身監督力量整合。
這場在野黨峰會預告動態遊行頗具宣示意味,不僅有助於壓制民進黨政府的行政獨裁,也鞏固了在野陣營在政治反獨裁的多數民意,若從2023年「716公平正義救台灣」的凱道遊行來看,適逢選前也讓政黨之間的聯合行動更具張力,遠遠超過一紙聯合聲明來得有效。如今,黃國昌以「民意為先」的說法選擇加入「戰獨裁」遊行,等同對於藍白合作反獨裁開出第一張具體支票。
朱立倫在峰會上公開提出「四大合作方向」,展現國會主導與監督行政的多數優勢,例如國會改革、經濟民生、司法改革與能源政策,不僅跳脫在野陣營「為反對而反對」的標籤,也為藍白合作提供共同政策討論平台。其中,「國會改革」與「司法改革」最為關鍵,前者關乎目前立院生態的朝小野大面對行政擴權爭議;後者挑戰政府掌握的司法系統形成濫權站隊。此次峰會透過政治制度的基本訴求,不僅形塑在野聯盟守護民主制衡,也讓政策導向的公共意象找回中間選民。
黃國昌則補上了國際事務與外交論述的具體方針「自由貿易協定」(FTA),主張台灣應與美國合作,以降低對大陸的經貿依賴,以此提高國際經貿的自主性。此番策略,不僅呼應產業界對穩定外貿環境的共同期待,也為在野陣營提供一個務實的對外政策方向。黃國昌另外拋出「民間版美國關稅衝擊影響評估」,點名前台大校長管中閔擔任召集人並獲同意,面對民進黨政府至今毫無任何官方版本的評估報告,此次主張不僅具有前瞻意義,也讓在野峰會不再局限於內政操作,也對民進黨「內外交迫」施政亂象的具體回應,形塑出內政與外交並重的反對陣營格局。
民進黨針對在野領袖峰會以「政治潑髒水」等強力回擊,指責藍白共同傷害民主,包含民進黨立委王義川、發言人吳崢、韓瑩等人,召開「藍白破壞法治聯誼會,勿把民主當違法遮羞布」記者會,企圖要將輿論引導回到「民進黨做事、在野黨杯葛」的敘事軸線。然而,在野陣營若能持續合作,轉而強化民主監督與政策平衡,將可扭轉「亂政者」的形象,塑造「監督者」的角色正當性。尤其全球深受川普政府的關稅之亂,峰會已經提出具體政策方針,趕在6月美國發行的6.5兆美元公債到期之前,提供在野版的因應政策來超前部署,反倒凸顯民進黨在具體施政上的束手無策。
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更是酸言「兩個空心主席」作秀,不免嗅出民進黨內部權力分配的焦躁不安,面對國會掣肘與派系卡位交織之際,藍白合作若在「穩健監督、務實政策、制度改革」彼此交集,不僅可以打破過去「你輸我贏」的零和邏輯,更能迫使民進黨重新面對改革初衷與民意期待,也讓在野監督的立場強化。
藍白能否從政治算計走向政策責任,將決定這場「起手式」究竟是短期熱鬧,還是重塑未來穩定的長遠政局。「不要問誰領頭,而是問誰跟人民站在一起」,這才是在野黨聯手反賴政府獨裁最大的意義。
(作者王崑義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國戰會專稿,本文歡迎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