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法案 為何不受民進黨歡迎?
文/王崑義
美國共和黨籍聯邦眾議員佩里(Scott Perry)3月19日提出《台灣升級法案》(Taiwan PLUS Act)草案,這個被稱為「北約+」的法案,倡議在法案生效後5年內,給予台灣比照美國《武器出口管制法》(Arms Export Control Act)中規範給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員國,以及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及以色列等(NATO+5)盟國軍售待遇,以提高對中國的軍事威懾能力。但是針對這個法案,台灣表現卻不像以往熱中,尤其是蔡英文總統還不敢回應,理由有點瞎。
問題就出在於,佩里在提案文字中具體要求「將台灣視同一個國家」,而這個「國家」,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台灣才是真正的中國」,美國應該給予正式外交承認,如此「友台」,讓民進黨人變得難以表示「歡迎」。
台灣才是中國 嚇倒民進黨人
首先,對民進黨來說,一是他們雖然將「台灣從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未來與發展只有台灣人民有權決定」,但是他們很清楚,兩岸目前處於「準內戰狀態」,兩岸尚未統一,「歡迎」佩里的提案成真,等同接受藏在其中「將台灣視同一個國家」的主張。再者,佩里不知今夕是何夕的稱「台灣才是真正的中國」,恐怕也並非「辣台派」的民進黨人心中所願。
其次,北京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決心不容懷疑。綠營人士以美國軍售台灣的品質,自認已是美國「非北約」盟國等級,但「歡迎」佩里推動「北約+」法案予以「法制化」,只會讓兩岸情勢更加緊張,增加因誤判可能導致台海發生衝突的風險。
所以,佩里所提出的「北約+」,對民進黨來說,實在難以表示歡迎。而根據佩里辦公室提供的法案內容,這項法案指出,台灣是美國第10大貿易夥伴,有15個國家承認它是一個獨立國家,而且目前也被美國依據2003年「外交關係授權法」視為一個主要的非北約盟友;「台灣關係法」也表明,美國將提供台灣適量防禦性武器與服務,以便台灣維持足夠自衛能力。
法案還說,包括2020年「台灣保證法」、2021年「國防授權法」都有相關條文,要求美國提供台灣足夠的防衛能力;在美中經濟暨安全檢討委員會2019年的報告中,更建議美國國會將對台灣的軍售待遇,提高到與美國盟友一樣的級別,並且建議美國國會廢除任何關於事前通知國會的規定。
佩里所提的法案還指出,台灣應被認定為一個「北約+」成員,且在法案生效後的5年期間,台灣在相關法律規定上應「被視同有如一個國家」,以便法條的適用和執行。
其實,對於佩里提案倡議在軍售台灣部分視同「北約國家」,在台灣並非新論,包括美國國會通過、川普簽署《2020年國防授權法案》生效、批准售台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增程視距外空射魚叉攻艦飛彈等,可以直接從台灣攻擊到大陸沿海的「防衛性」武器,都已經是美國售台的「準攻擊性」武器,早就是把台灣視同北約盟國享有等同里程碑的意義。
但是,就以3月16日美日舉行外長、防長「2+2」會談為例,由於美日在會談後發表一份完全針對中國的「聯合聲明」,稱中國的行為與現行國際秩序不符,對國際社會構成挑戰,聲明還就台灣、涉港、涉疆等問題表示關切。
這樣的美日聲明就讓中國深表不滿,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發言抨擊指,美日「聯合聲明」惡意攻擊中方對外政策,嚴重干涉中國內政,妄圖損害中方利益。中方對此強烈不滿,堅決反對。趙立堅還說,美日聯合聲明無視有關問題的歷史經緯,罔顧事實和真相,只不過是美日「狼狽為奸」,干涉中國內政的又一明證和污蔑抹黑中國的惡劣例證。
民進黨「親美抗中」政策需要轉向
一個美日「聯合聲明」都讓中國抨擊為「狼狽為奸」,如果「北約+」法案通過,把台灣等同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員國及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及以色列等(NATO+5)盟國軍售待遇,提高對中國大陸的軍事威懾能力,這不讓中國再爆衝才怪。
可是,民進黨最憂心的倒不是變成北約一員會招怒中國,反而是因為佩里說「台灣才是真正的中國」,才讓民進黨不敢表示歡迎。
至於國民黨方面,國民黨主席、立法委員江啟臣表示,面對美中關係新情勢的發展,蔡英文政府「親美抗中」的外交路線應該有所調整。
江啟臣還說:「畢竟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角力對抗,或是對峙,在未來幾年大概不會馬上消失,可能內容會改變,可是大環境不會改變,在這樣的狀況底下,中華民國應該在外交政策上面做什麼調整,因為在他們的對抗之間,我們有機會,當然也有挑戰,所以要看你怎麼突破。」
所以,美中對抗的大環境在變,民進黨一味的採取「親美抗中」政策,是否該面臨調整的關口,如果是,那麼像佩里所提出的「北約+」法案,對於急需轉變「親美抗中」路線的民進黨來說,反而可能成為民進黨的票房毒藥,而不是利多之策。
因此,類似這樣的「友台」法案,多了不但沒有為台灣加分,反而帶來更多風險,若以台灣戰略學會和台灣國際研究學會3月20日所發佈的民調來看,有61.1%的台灣人民認為美國是「想利用台灣」來看,美國別有用心,台灣人士知道的,民進黨靠向主流民意,顯然也是他們不敢歡迎這項「北約+」法案之因。
(作者王崑義/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