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蔡哲明》反制美國晶片禁令 中國回敬石墨大戰

大陸商務部、海關總署20日聯合發布對石墨的出口管制公告,12月起未經許可不得出口。圖為貴州一家生產新能源材料的企業,打磨石墨烯成品材料。(新華社)
大陸商務部、海關總署20日聯合發布對石墨的出口管制公告,12月起未經許可不得出口。圖為貴州一家生產新能源材料的企業,打磨石墨烯成品材料。

文/蔡哲明

中國政府宣布加強對「石墨」的出口管制,商務部稱新的管制措施「有利於保障全球供應鏈與產業鏈的安全穩定,有助於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此舉顯然是在回應美國政府擴大禁止向中國出口「半導體」清單,還將廣泛用於人工智慧的晶片類型納入管制,中美兩國如今已將「石墨」與「晶片」作為雙方強國資源的角力籌碼,為了爭取世界新霸主角色而將「材料武器化」。

美國政府將會受到中國的石墨管制重擊而加深建立電池產業獨立供應鏈的急迫性,由於中國商務部與海關總署公布要將三種高敏感石墨類型納入出口管制,預計要從12月份開始實施,導致用於電池、汽車、航空器、半導體的高敏感石墨遭受箝制,儼然已讓中美「貿易戰2.0」進入白熱化局面。

中國祭出石墨出口管制出乎各界預料,此舉也會加劇美國及其盟友的地緣政治緊張之勢,畢竟中國在全球數十種關鍵資源中佔據主導地位,在保護主義、戰略性資源競爭、軍事工業壟斷的面向上,勢必上演「材料武器化」的復仇之戰。

保護主義

意即指政府為了保護本國製造商且避免受國際競爭的觀點,透過一種政治經濟手段作為限制。中國商務部表示根據出口管制法規,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經國務院批准,決定調整商務部、國家國防科工委、海關總署公告2006年第50號《決定對石墨類相關製品實施臨時出口管制措施》,對於當中所列的項目範圍,限制石墨任意出口,這項政策無疑是在保護主義下遂行「材料武器化」閉鎖關鍵材料。

限制石墨類型包含高純度(純度 > 99.9%)、高強度(抗折強度 > 30Mpa)、高密度(密度 > 1.73 克 / 立方釐米)的人造石墨材料及其製品,另有天然鱗片石墨及其製品(包含球化石墨、膨脹石墨等)。中國一直主導著石墨和陽極(陽極是電池中帶負電的部分)市場,佔全球石墨市場的70%,身為全球四大生產陽極公司的所在地,限制石墨出口政策將使電動車在世界各地陷入生產停擺,迫使中國與歐盟緊張情勢升高,為了回應美國AI晶片的制裁手段,中國透過限制石墨管制出口的保護主義予以反制。

戰略性資源競爭

由於戰略性資源具備稀有性和壟斷性成為國際角力在戰略上的運用,工業大國之間對於資源競爭日新月異,尤其中國一面延長「找礦突破戰略行動」藉此提高國內資源保障能力,同時深化與其他國家之間合作競爭,成功構建全球新的礦產資源治理格局;一旦面對其他國家的資源抵制,便能祭出戰略性資源競爭與之作為國際角力的談判籌碼。

受到歐美國家聯手實施科技制裁,中國政府透過資源大國地位進行資源反制,舉凡美國、日本、韓國、印度都是中國石墨主要買家,若要著手尋找替代來源與相近材料,光是進口礦產就會衍生大量成本;對比歐盟擬對中國製電動車徵收高昂關稅,在中國「材料武器化」的戰略性資源上有望達到制衡效果。

軍事工業壟斷

石墨在軍事工業的應用上亦能作為炸彈,對準目標爆炸後將釋放100~200個易開罐大小內含石墨纖維罐體,一旦接觸電線、發電機、發電廠等電力裝置,其絕佳的導電性將使電力裝置的絕緣效能失效短路,在現代戰爭上可以促成毀滅打擊的軍事成效;中國以此做為軍事科技材料壟斷,方能強化石墨軍事工業的獨自開發。

中國管制石墨出口引起美、日、韓等強烈反應,揚言透過世界貿易組織(WTO)施壓,其實從8月開始陸續管制「鎵」與「鍺」再到12月的「石墨」,未來其他國家包含戰機、電磁炮、核潛艇等軍事製造都將卡關,無疑是在軍事科技上的打擊戰術;中國深知石墨本身可應用於武器生產,因此逐一施展在軍事工業上「材料武器化」封鎖策略。

中美「石墨大戰」正以「材料武器化」的方式競逐世界新霸主角色,中國展現了角力戰場上的雄厚資本,對賭美國在科技冷戰中AI晶片籌碼,無疑上演一場大國之間的復仇之戰。中國基於保護主義遂行「材料武器化」,藉由限制出口關鍵礦物形式,也是回應西方國家刻意針對中國高科技產業打壓,而以石墨這類戰略性資源達到制衡,但中國卻非限制製造鋰離子電池的鈷、鎳和鋰等陰極材料,凸顯在軍事工業上有其能力可以封鎖石墨這類陽極材料的「關鍵資源」。

中美互以「石墨」與「晶片」作為「材料武器化」鎖住對方咽喉,各自升級加大力道企圖在貿易戰中脫穎而出,光從美國早在「晶片法」實施屆滿一年之際,強化輸出中國更廣更深的管控禁令;中國8月才剛限制「矽晶片」金屬「鎵」與「鍺」出口後,再度祭出「石墨」輸出管制震懾國際,也讓這場「材料武器化」的中美熱戰在國際舞台磅礡開場,卻猜不透兩強相爭的最終結局是鹿死誰手。

(作者蔡哲明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