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譚傳毅》好個「台版彈簧刀」解構無人機戰力

由中科院研製的「巡飛彈無人機系統」 (台版彈簧刀)首度亮相。(李奇叡攝)
由中科院研製的「巡飛彈無人機系統」 (台版彈簧刀)首度亮相。

文/譚傳毅

根據媒體報導,在頓內茨克的烏克蘭士兵以AK-47步槍擊落俄軍所屬商用無人機(MUGIN-5),該機由廈門雲輪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所製造。這款無人機已被改裝成可攜帶20公斤彈藥,但未安裝偵察設備,不具察打一體功能,純粹就是個飛行炸彈。

事實上,俄烏兩軍都曾使用中國商用無人機,而且彼此都還擊落對方;在淘寶網即可買到,價格大約6000到1萬美元之間,而且類似供應商還很多。以步槍擊落商用無人機的新聞並不大,但是資訊量卻很大。

俄軍具有相當的體系作戰能力

俄軍無法取得類似美軍彈簧刀無人機,也無法向中國採購中國版彈簧刀無人機(飛鴻-901無人機/巡飛彈),改向中國採購未安裝偵察設備的MUGIN-5無人機。

媒體稱該款無人機未安裝偵察設備,表示該機無法自主搜索目標、而是經由作戰管制(C2)體系所控制,可能是經由附近的中大型無人機、預警機、甚或由地面部隊導引MUGIN-5進行攻擊,也就是所謂的「A射B導」,但由於飛行過於貼近地面被烏軍發現而擊落。

任何武器都必須放在作戰體系之內運作,才能發揮最大的功能;相反的,單件武器若未整合在作戰體系之內,就只能達到零星效果,而且其作戰效能必然很低。

假設MUGIN-5無人機配備攝像頭及其他偵察設備,勢必無法加裝彈藥;若要載入彈藥,勢必犧牲感測器。若要使MUGIN-5具備察打一體功能的巡飛彈,目前俄羅斯技術還不達標,只能動手改造,使其變成一個受作戰體系控制的飛行炸彈。這也是個無奈的選擇。

目前俄烏兩軍僵持狀況頗類似於一戰時期的壕溝戰,只有把廉價的自殺無人機當作炮彈來看才划得來。至少1枚飛行炸彈的價格,遠比中大型無人機所普遍安裝、價格高達15萬美元的地獄火飛彈低得多。

俄烏兩軍同時採購MUGIN-5,表示該機確實管用,現在就要看俄烏兩軍對於MUGIN-5的指揮管制能力。烏軍在更多的情形之下把MUGIN-5當作戰場偵察機使用,發現目標之後立即把資訊傳導給炮兵或導彈部隊。顯然俄軍體系作戰能力較強,可以犧牲偵察設備、並改裝其成飛行炸彈。

戰鬥經驗不足以制勝

如果戰鬥時間夠長,那麼敵對兩軍就可在戰鬥中學習到相當的經驗。為啥烏軍士兵以步槍擊落俄軍無人機、並發現該機沒有偵察設備會變成新聞?除了烏軍偵察設施的落後,主要是間接指控中國武器介入烏克蘭危機。

無論如何,這個事件表示俄軍動手改造的能力遠比烏軍強。俄烏在戰場上的僵持,促使兩軍不得不根據需求與戰場內特性發展出特有的戰術戰法,自殺式無人機作戰就是這種鬥爭之下的產物,也表明俄軍更能適應戰場。

然而,當雙方都擁有自殺式無人機,情況不會向任何人反轉或傾斜,既然武器相同,比拼的就是使用與消耗,有一點類似一戰索姆河戰役的消耗與僵持。雖然英軍首次使用坦克期望突破僵局,但坦克數量不多,並未獲得決定性成果,反而促使德軍研究如何反制坦克。

俄烏戰爭的僵持就是如此,誰更能夠善用、誰擁有更多、誰更能反制自殺式無人機,就比較能獲勝,這就是戰鬥經驗的養成。

烏軍大量接受西方國家的軍事支援,早習於「拿來主義」,要炮炮來、要導彈導彈來、要情報情報來、要飛機飛機就來,不需要動腦筋,這是烏軍在戰鬥中得到的「拿來」經驗。相反的,俄軍只能就現有武器思考如何發揮其最大作戰效能,看起來比「拿來主義」實在一些。

同樣是採購MUGIN-5,烏軍的確需要這款戰場無人偵察機,同理,俄軍也需要這款戰場飛行炸彈。而俄軍更高明的是戰場指揮管制能力,如果烏軍不能切斷俄軍的指揮管制體系,日後恐怕還要吃虧。

再者,俄烏兩軍根據各自經驗,想要突破僵持局面,未來必定會出現更多的無人設備,不只是無人機而已,可能連機器士兵都會出現。在進入無人戰士時代之前,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反制自殺式無人機。

如何反制低、慢、小的無人機?

在索姆河戰役時期中,最艱難的事情就是無法反制敵軍射過來的炮彈;但特別在低、慢、小的無人機時代裡面,反制無人機卻是可能的。既然已經到了無人機亂舞的時代,軍隊勢必要成立一支專業反無人機部隊。

彈簧刀無人機或MUGIN-5無人機共同點就是飛得低、速度慢、體型小。正由於其低、慢、小特性,使得「發現」成為一個大問題。要知道,在低空以慢速飛行的小型無人機,其隱蔽性和電磁信號都很弱,本來就很難被追蹤。

難於被發現,引導出第二個問題:識別。慢速低空飛行的小型無人機很容易受到地面雜訊或其它飛行器信號所干擾,即使「發現」,卻難「識別」,等到了眼前,已經來不及了。此次烏軍士兵擊落俄軍MUGIN-5應該是運氣,就像我金門守軍以石頭砸向對岸無人機一樣。

像烏克蘭開闊地形,「發現」與「識別」問題不大,但若考慮到臺灣特有巷戰戰場,各種建築物林立、再加上臺灣70%的山地遮蔽,可能「發現」、「識別」沒有問題,但受到信號中斷影響,想要「追蹤」這些低、慢、小無人機就難了。無法追蹤,怎麼打擊呢?

打擊是最大的難題。若像烏軍士兵和國軍士兵一樣靠運氣是不行的,只會被人看笑話。以防空飛彈打擊低、慢、小無人機,那可是大炮打蒼蠅。該怎麼辦呢?只能腳踏實地,根據上述四大難點逐一解決。

在「發現」、「識別」、「追蹤」方面,常規大型雷達、光學偵察、電磁偵察設施可能不夠用,特別是在臺灣地形多變的地區。最具體的做法是在預定的巷戰戰場廣設偵察設備,也就是採取「分布式偵察」,例如在戰場各處設置小型化與機動化主動相位雷達、光學偵察與電磁偵察設備(甚至於包括5G天線),更重要的是要能夠整合併組網這些偵察設施。

解決了「發現」、「識別」、「追蹤」問題,接下來就是打擊。一般常用打擊手段包括雷射武器、電子干擾、導航誘騙、防空飛彈、近迫武器系統、切斷敵無人機資料鏈傳輸、以無人機反制無人機等。

其中以雷射武器的作戰效能最高,雷射武器反應時間快、使用成本低、打擊精度高、持續作戰能力強,是戰場最佳的反制導彈和無人機武器。

除了雷射武器,還可選擇微波武器,它的打擊距離遠、抗干擾能力強,對於大面殺傷的效果更佳,更能有效打擊低、慢、小的自殺式無人機和蜂群無人機。如果能和近迫武器系統協同作戰,可作為抵禦無人機集群攻擊的最後一道防線。

結論

近期中山科學研究院首度公開5款無人機,包括號稱「台版彈簧刀」的巡飛彈,其性能和美軍彈簧刀-300型差不多(最新款的600型滯空時間可達40分鐘、航程40公里)。好像一夕間豪豬刺蝟加上台版彈簧刀巡飛彈就能助我打贏一場不對稱戰爭,真是如此嗎?

所謂不對稱戰爭就是要達到以小博大、以寡擊眾、以少勝多的目標。翻翻戰史就知道,不對稱戰爭的難度實在太大了,至少需要深沉的謀略、速戰速決、再加上些許的運氣。

試想,蔡總統「統將」的能力是否高於劉邦?邱部長能否超越擅長以寡擊眾的項羽?作戰謀略是否超越韓信?國軍只要好好的落實「矛」與「盾」的建軍原則就行了,至於謀略,以後再說吧!

(作者譚傳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