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羅慶生》台海戰爭早打比晚打好?關鍵是美國造船業太弱

福特號航母2005年開工,2013年下水,總建造成本高達128億美元, 8年的建造時間也拖得太久。(圖/美國海軍)
福特號航母2005年開工,2013年下水,總建造成本高達128億美元, 8年的建造時間也拖得太久。

文/羅慶生

最近美國智庫或現、退役將領紛紛預測台海戰爭,而且場景從2027年逐漸拉近到2026甚至2025,似乎戰爭已迫在眉睫。然而今年春節台灣照樣歌舞昇平,毫無緊張氣氛,年後股市也照漲不誤。顯然台灣人和美國人對台海戰爭的看法不一樣。未來誰對、誰錯,就看歷史驗證。

在此先不談台灣人觀點,而是關注美國。愈來愈提前的戰爭預言,顯示這些戰略學者或將領們的焦慮,美國戰略社群已開始認真思考如何打這場戰爭。雖然國際政治學者提醒這是「修昔底德陷阱」,最好別打,但美、中必有一戰可能是歷史宿命,無法避免。

美國對抗中國崛起的策略是只要競爭,不要衝突,拜登政府即一再強調要建立「護欄」。但美國不打中國,等中國大陸的軍事實力夠強,能阻止中國不打美國嗎?對經濟與戰略資源的步步緊逼,是讓日本下決心攻打美國,這是偷襲珍珠港的原因。現在美國視晶片為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對中國科技戰進行圍剿,和當年壓制日本的形勢幾乎一樣。所以,誰能保證另一次珍珠港事件不會發生?戰略是看大勢與前瞻,一般民眾或許想不到,但熟悉戰史的戰略社群,不會看不透這個戰略邏輯。

這就是美軍將領焦慮的地方。中國軍事實力愈來愈強,相對美國則愈來愈弱,要維持「可信的嚇阻力」愈來愈難,這絕非偏見而是客觀事實。美軍雖號稱無敵,但也經不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鐵律。美軍多數的中大型戰艦仍是30年前建造,現在已經老舊,未來老化將更嚴重,如何對抗「下餃子」般紛紛下水的解放軍新戰艦?而未來的美、中大戰,海軍肯定是主角,就算空軍與陸軍很強,能支援的也有限。

美國造船業嚴重衰敗

美國真正的弱點並不是半導體,而是造船業的衰敗。依據2021年數據,全球十大造船廠,美國一家都沒有,中國則有4家。今年最新公布的數據,則是2022年全球造船訂單,49.8%在中國企業手中。未來戰爭如果發生,美軍物資的跨洋運補,難道要依賴中國製造的船舶嗎?

美軍雖有4個軍事造船廠,但設備老舊,又缺乏熟練工人。美國國防部報告指出,美國造船業在2000年後流失了約兩萬名技術熟練工人,且缺口還在繼續增加。這使得他們應付現役戰艦的例行保養就已經忙不過來。《美國之音》報導,在2015財年至2020財年期間,海軍潛艇按時完成的維護率僅為46%,在414艘需要保養維修的潛艇中,只有191艘按時完成,總計延遲高達2525天。

造船業衰敗也拖累了艦隊更新的速度。造船廠雖有大量的軍艦訂單,但趕造不及,福特號航母2005年開工,2013年下水;同級2號艦甘迺迪號2011年開工,2019年下水,且不說總建造成本高達128億美元(這相當台灣一年的國防預算), 8年的建造時間也拖得太久。即便美國海軍將航母採購周期從5年提升為4年,12艘航母的更新計畫,也只能預定2060年完成。2060年?那時福特號下水已接近50年,也該汰換了。

建造一艘新版的阿利伯克(Arleigh Burke)級驅逐艦也需要3年時間。美國海軍約有200多艘中大型軍艦需要更新,而因為造船業的衰敗,一年能有3、4艘替換就算不錯。美國海軍想除役全部22艘提康德羅加(Ticonderoga)級巡洋艦,就是因為保養這些老船還要投入大量資源,不如全部除役,空出船塢造新艦。然而國會擔心戰力空隙太大,不同意。

中國則是新艦下水太多,船員訓練不及,所以是「裝備等人」。然而幾年後愈來愈多的船員成熟,解放軍海軍戰力,就將逐漸接近美軍太平洋艦隊。

「拳怕少壯」是武術鐵律,軍武也一樣。細心的觀察者會注意到,這些年美軍執行「自由航行行動」的次數逐年減少。不是美軍不想去,而是太多軍艦在港口排隊等待維修保養。解放軍出海演訓次數則是逐年增多,航程也愈來愈遠,加速累積經驗。這顯示太平洋兩岸的軍事天平,正從大幅向美傾斜,逐漸轉平,而未來可能向中國傾斜的趨勢。

美國造船業為何衰敗?

美國是海權國家,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居然會坐視造船業衰敗到這種程度,真是難以理解。難道沒有戰略學者注意到問題的嚴重性嗎?當然有,去年8月美國智庫西格摩研究所(Sagamore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退役海軍上校亨德里克斯(Jerry Hendrix)即在《國家評論》發文,指出美國造船業已經無力維繫長期戰爭。

亨德里克斯認為,美國不能依賴外國建造的船隻來往美國港口運送貨物,也不能依賴外國製造商來生產海軍和商船所需的關鍵部件,因為這些能力都會在戰時被扼殺,構成危及國家安全的巨大戰略漏洞。

美國前副助理國防部長科爾比(Elbridge Colby)與前白宮國安會幕僚長格雷(Alexander Gray)也聯名投書《華爾街日報》,指出60年代古巴危機時美國還擁有28家能夠建造遠洋海軍戰艦的造船廠,到了90年代,太平洋艦隊的作戰區域內只剩下2個海軍造船廠和不到20個船塢,遠低於海軍需求。他們強調:「如果沒有能夠快速生產和維修的國防工業基礎,美國就像是一支只能踢上半場比賽的足球隊。」

什麼意思?戰爭通常不是一場戰役就結束,雙方可以重新動員、編組軍隊,再打一場。正如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年初發布兵棋推演命名為「下次戰爭的第一場戰役」(The First Battle of the Next War),打的只是戰爭的第一場,之後還有第二場,甚至第三、第四場戰役。而即便上半場領先,決定戰爭勝負的也是下半場。所以誰的國防工業基礎能快速重建作戰艦隊,誰的贏面就大。看到美國相對中國如此衰敗的造船業,美國戰略社群能不著急嗎?

因此他們建議美國能夠像「晶片法案」一樣,也通過「船舶法案」,大規模補貼造船廠,讓造船業恢復往日榮光,將造船和修船能力本土化。然而,他們的擔憂是對的,但解決方案卻是錯的。因為任何保護主義措施都是糖衣毒藥,短期即便有效,長期也必然傷害產業競爭力。美國造船業之所以衰敗到這種程度,正是源於一個一百多年前(1920年)通過的保護主義法案:《商船法》(The Merchant Marine Act);也稱為瓊斯法案。

瓊斯法案規定,所有在美國港口之間運輸貨物的船舶都必須是美國籍,完全在美國組裝、主要部件由美國製造、船員至少75%是美國人。這保護性夠強,完全阻擋外國人染指,美國造船業於是蓬勃發展,太平洋戰爭期間(1941到1945年)甚至製造了高達122艘的航空母艦。這驚人的造船能力,讓美國最終能在太平洋打贏日本。

之後,則因為造船廠只要吃美國市場就很夠,逐漸喪失國際競爭力,造船成本與國際差距愈來愈大。然而美國市場本身,卻愈來愈小。因為美國造船太貴,雖然商船使用年限一般為20年,但船東能修就修、能補就補,船齡大多超過30年。造船廠無利可圖,於是一間一間倒閉。

這就是美國造船業衰敗的原因,現在要解決很困難。即便以重補貼方式重建造船業,讓船廠有競爭力接國際訂單,也是拿美國人的錢,去補貼國際船東。美國也不能要求跑國際航線的美國籍商船必須在美國製造,那只會讓更多的美國商船改掛巴拿馬、賴比瑞亞或其他國家國旗。事實上美國海運公司經營成本太高,疫情前的2019 年,全球貿易量107 億噸,美國籍船隊佔比只有0.2%,已經微乎其微。

美國造船業衰敗基本無解。這表示,即便美軍打贏美中戰爭的第一場台海戰役,最終也會輸掉整個戰爭。因此,一個可能性就必須注意,美國戰略社群預測台海戰爭的時間表提前,或許暗示他們期望戰爭早點發生。

的確,對美國來說,如果這場戰爭真的免不了,早打比晚打好。現在打,美軍仍有巨大優勢,2027年後雙方實力快速拉近,再打就很難說。認為短期台海不會打仗的台灣人,不宜太樂觀。

(作者羅慶生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