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羅慶生》兵役延長解方:台灣最強項——戰鬥機器人

今年5月曾傳出美軍正以尚未服役的蝠鱝T-12小型隱形無人艇(圖),在維吉尼亞州一處海軍基地訓練烏軍。但兩者外型顯然不同。

文/羅慶生

台灣兵役延長為一年的討論已經有一段時間,蔡總統終於宣布定案,常備部隊區分為志願役的「主戰部隊」與義務役的「守備部隊」,並以加薪方式緩解役男反彈。本案爭議在於:雖然延役獲七成民意支持,但沒有對役男的民調數據,推斷這些未來選民絕大多數不樂意延長役期,然而背後又有美國推動的壓力。因此這是個政治妥協而不是成熟的政策產出,只因牽涉選舉與美國因素,才顯得決策那麼複雜困難。

從軍事專業立場,一名戰士至少需要一年以上時間訓練與累積經驗才能形成戰力,所以如果真要採取徵兵制,役期應至少兩年,最好三年。一年役期無法增強常備部隊戰力,還因為要調派更多資深官兵去帶領菜鳥編成的「守備部隊」,而減少「主戰部隊」兵力。

一年役期唯一的優點,是可以培養一批能夠射擊的「黑熊勇士」。他們淺薄的軍事經驗雖不足以擔任真正的戰鬥任務,但在社區內開槍或發射飛彈伏擊入侵者則綽綽有餘。這或許是某些主張台灣應「全民防衛」以嚇阻中共動武,或者傳說有意將台灣「烏克蘭化」以拖垮中國的美方人士所期望;但未來的戰爭劇本,可能超越他們想像。

因為這種一、二戰時代的民防觀念已經落伍。中國大陸正在快速發展無人機、艇與戰鬥車等無人作戰系統,「黑熊勇士」面對將不是攻擊敵軍的部隊,而是無人戰鬥載具。這些裝備紅外線設備的武器載台,就算是躲在牆後或房間內照樣會被發現,只要持疑似武器或做出戰鬥動作就將被攻擊。所謂「全民防衛」不僅無助於嚇阻入侵,反將使自己社區成為廢墟。

那麼台灣國防就毫無勝算?只能舉手投降嗎?當然不是。台灣避戰上策是堅持張忠謀主張的「矽盾」,以強化供應鏈的依賴,緩解兩岸關係。但如果一定要以「備戰」避戰,就專業觀點還是有機會,只是必須超越傳統戰爭思維框架才有可能。延長役期,呼應曹興誠主張的「人盾」,並非好選擇。

台灣國防問題的核心是人力不足。想要從2300萬人打造一支軍隊,去對抗以13億人口為基礎的解放軍,無論徵兵多少,講實話都是不切實際的「自由幻夢」。但人力不足不是軍方單獨遇到的問題,整個產業界都是。愈來愈多的年輕人不願從事單調乏味的工作,不斷調薪的結果,就是人力成本愈來愈貴。那麼產業界如何解決這「缺工」問題?機器人,不是嗎?

台灣國防最優解是「戰鬥機器人」

產業機器人原本只能重複機械式的單純動作,但現在人工智慧(AI)的發展,已經能擔負愈來愈多的複雜工作。無人工廠已經出現,各式機器人24小時工作,產品源源不絕從生產線末端送出。雖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產業界以機器人解決缺工問題是趨勢。業者選擇擴大投資研發AI控制的機器人,而不是提高薪水徵聘更多員工。

跨界思考是一種問題解決途徑,有助於突破盲點,例如美國海軍的「分散式殺傷」就是從電腦的「分散式系統」獲得靈感。因此我們同樣可以將業界處理缺工的方式用於國軍。解決台灣國防人力不足的問題,最優解不是徵召更多年輕人入伍,而是發展「戰鬥機器人」。

戰鬥機器人是什麼?就是由AI控制的無人機、艇或地面戰鬥車。只要這些無人戰鬥載具的發射或攻擊指令,是由AI決定而不是人類遙控,就是戰鬥機器人。至於是否人形或仿其他生物型態並非重點。

戰鬥機器人並不是科技神話或科幻電影情節,而是未來戰爭發展趨勢,美國與中國都投入大量資源。例如美國的「空中博格」(Skyborg)計畫,即研發由AI操作的無人忠誠僚機。由於雙方競爭激烈,甚至引發美國對中國大打科技戰。

美國全力阻止中國取得先進製程晶片,無論是購買或自製,就是要在戰鬥機器人領域保持領先。一般武器系統對晶片的要求和手機不同,手機有諸多功能且要維持較長的待機時間,需要先進晶片;武器晶片則功能單純僅要求能應付極端環境,且多屬一次性使用例如飛彈,所以不必太先進,成熟製程就綽綽有餘,但戰鬥機器人不一樣。

戰鬥機器人需要學習能力強大的AI,對晶片的要求類似手機,因而要使用先進晶片,且愈先進能力愈強。美國只要確保自己能取得先進製程晶片而讓中國無法取得,就可以在戰鬥機器人領域保持領先,進而維持軍事嚇阻力。我們可以想像台灣擁有大量戰鬥機器人的場景:

在台灣海峽部署數百艘AI操作的微潛艇,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即潛入海中,僅在需要充電時才返回基地。它們雖然只配置一枚簡單魚雷,很容易被摧毀或者反制,但只要有十分之一成功攻擊目標,就可以阻止一場大型的登陸行動。

數百架的AI無人機同樣如此。它們不需要戰士遙控,可以自行在簡易機場或公路上起飛,只要發現敵機、敵艦或敵方車隊就自行發動攻擊。雖然易毀,但同樣只要有十分之一發揮功能,戰術效果就非常驚人。

地面還可以設置數以百計的無人碉堡,由具備敵我識別能力的AI操作,在敵人接近時啟動機槍或火炮射擊。它們雖然可能因面對威力更強大的無人戰鬥車而被摧毀,卻可以有效遲滯、阻絕敵軍的攻擊前進。戰鬥機器人的優勢就是以量大取勝,正足以補強台灣國防人力不足的缺失。

台灣擁有發展戰鬥機器人的無比優勢

不僅如此,戰鬥機器人所以是台灣國防的最優解,還因為台灣的產業特性是全世界發展戰鬥機器人最具優勢的地方,不僅比中國大陸強,甚至比美國也強。為什麼?因為最先進的晶片是台灣製造的,不是嗎?中國拿不到先進製程晶片,而台積電也說要把最先進的晶片廠留在台灣,不會到美國。

國機國造、國艦國造,是台灣追求國防自主的夢想。但台灣缺乏重工業基礎,傳統武器載台最重要的引擎造不出來;材料科技也不行,生產不出高品質的鋼材。自製的戰機與巡防艦是愈做愈小,潛艦項目最後也可能讓國人失望。但談到製造戰鬥機器人的電子產業,那可是台灣強項。

台灣擁有全球最先進的晶片製造廠、最具經驗的電子組裝廠、完整的供應鏈以及名列前茅的IC設計公司,這正是支持戰鬥機器人發展的產業結構。因此雖然沒有政府輔導,民間企業已自行開發軍民兩用無人機外銷,在特定戰場大顯身手。只要政府投入更多資源,台灣可以成為戰鬥機器人製造大國,不僅自用,還可外銷,不會因技術來自國外而受限。

目前政府雖籌組國家隊發展無人機,以「軍用商規」方式預定投入200億到500億資金,但這數目不夠,且由行政院或經濟部主導的政治屬性太強,容易造成資源錯置,必須由國防部專業主導才行。

而軍方的任務,則不只是提出需求,還在研擬新的戰術、戰法,調整組織、編撰新的準則。換言之,要從整體考量推動國軍的「軍事事務革新」(RMA),才能將這種新武器的效能充分發揮出來。而這是問題的關鍵。

中國大陸已是無人戰鬥載具的製造大國,兩岸未來如發生武裝衝突,可能上演無人機或機器人大戰(差別在人類搖控或AI操作)。就如同二戰初期德軍的勝利原因在編成裝甲師,而不是戰車本身比法軍強,決定勝負將不是誰的無人機更先進,而是誰RMA做得好。雖然結果難以預測,但無論如何,絕對比以人盾對抗無人戰鬥載具的慘烈悲嗆,要來得更人性些。

(作者羅慶生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