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周忠菲》G20中美元首會晤,戰略對話與海峽局勢

習近平對拜登表示,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圖/美聯社)
習近平對拜登表示,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文/周忠菲

11月14日,中美元首在印尼巴厘島G20高峰會開幕的前一天,舉行了會晤。有評論家指出,會晤的特徵之一,是雙方以各說各話的方式,清楚地展出了各自的紅線。此外,雙方就未來一些領域的溝通提出了方向,但並未提出具體內容。

會晤結束後,美方宣布國務卿布林肯將在明年初訪華。細節上,時間節點選擇在西方耶誕節和中國新春之際。會晤結束後,中方宣布中美將在安全領域、宏觀經濟、財經與經貿領域,做進一步溝通。

看來,政治家需要勵精圖治,商人需要做生意,老百姓需要過安穩日子。全身心支援民主黨的CNN在報導裡,將拜習會的影響,概括為「世界為此鬆了一口氣」,可謂畫龍點睛,指出會晤的意義在於提前向國際社會釋放積極信號。CNN在另一篇重磅文章中也感歎:「拜登面臨著黑暗的政治環境,因為生活成本達到了40年來的最高水準——他對明年經濟迅速反彈的希望,被對經濟衰退的擔憂所深深籠罩。」 可見會晤的意義,對於美國和世界經濟復甦,也發出了信號。

本文認同這一點。拜登政府在期中選舉還沒有徹底結束之際,借G20峰會這一世界主要國家都在的場合,進行中美元首會晤,經濟因素,是首要考慮,世界希望重拾經濟信心,拜習會無疑是世界和中美兩國的重大利多。但本文也強調中美戰略對話的重要性。中美進行戰略對話,其邏輯就是政治為經濟服務。

這次中美戰略對話展現的一些信號,值得細究。

一、 傳遞美國有可能放棄全面圍堵中國戰略的信號

歐巴馬時代,美國推出重返亞太戰略,加上TPP的設置,以制衡中國,結果一無所獲。川普時期,將中國定位為修正主義強權國家,2019年成立了跨黨派的、針對中國的「當前危機委員會」。隨後以一連串前所未有的手段對付中國,結果不了了之。2021年拜登上台後,對川普的對華政策,蕭規曹隨,另外也自搞一套,以所謂「合圍戰略」組建新同盟,拉攏可以聯合和威逼的國家,推行全面圍堵中國的戰略。包括準備把台灣提升為準同盟成員。

拜登還對歐俄示好,致電俄羅斯總統普丁,軟化了美國對歐俄高度重視的北溪2號工程所持的反對立場。中東方面,緩和美伊對立,重啟伊核談判;南亞方面,自阿富汗撤軍,東北亞方面,強化美日同盟,中心是圍繞印太戰略,圍堵中國。從結果看,一言以蔽之,「事與願違」。

今天,「美國回來了」所追求的美國霸權,仍在望洋興嘆。以印太戰略和西太平洋局勢為例,由於各國對安全的關注點不一樣,美國推行的海洋地區安全戰略,難以推進,韓國、東協不願參與美國挑起的,與中國衝突的地區之爭。最近,歐盟龍頭老大德國總理蕭茲訪華,彰顯出拜登政府「兩洋戰略」的失算,美歐地緣政治取向不同以及經濟利益的衝突。拜登政府對外戰略的嚴重脫離現實,昭然若揭。

顯示有可能放棄全面圍堵中國的戰略,成為拜登政府及時調整對外政策準備選擇的信號。背景如:民主黨因國內能源價格居高,在這次期中選舉中,失去眾院優勢;如選後民主黨轉向重視全球治理,表示在新能源、氣候、環保等領域,重新謀求與中國合作;具體案例如,股神巴菲特看準國際局勢,增持台積電股票,美元對人民幣匯率戰,中美戰略對話就東北亞和北韓局勢進行討論等。美國對中國的全面圍堵戰略,雖未破局,但已吱吱作響,嚴格說,已經出現裂縫。

二、指責中國對海洋安全進行挑戰的調門,有所降低。

海洋安全是美國「印太戰略」的核心領域,直接關係到美國地區戰略的實施。隨著中美之間發生實力對比的變化,美國強化了在亞太地區與中國的戰略競爭,深化了與亞太盟國的多邊海洋安全合作,同時,將中國列為對西太平洋地區海洋安全進行挑戰的目標,要求盟國積極配合美國,聯合行動,提升對華遏制。裴洛西「硬闖台灣」,中國大陸進行強硬反制後,2022年9月23日,時隔五年,美國再次派出雷根號航空母艦戰鬥群,與韓國舉行聯合海軍軍事演習活動。

從這次中美元首對話看,拜登在印太地區海上安全,中國影響力上升,中國對西太平洋海洋安全構成挑戰,中國威脅不斷擴大等方面,沒有再提高調門。而一個參考背景是11月15日,G20大會開始的同一天,美澳日韓的聯合軍演,按預定排程,結束演習。

此外,這次美方所發布的中美元首會晤新聞中,報導偏重於將目前美國與中國在西太平洋的海空對峙狀態,歸結於「中國的攻勢,以及中國危及台海和平」,效果上,將戰略對話的範圍濃縮為「美國反對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細節上,美國的立場安排在美國的一中政策中,進行表述(美方新聞稿:拜登向習近平表示,美方的一中政策沒有改變,美國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符合世界利益。美國也堅決反對中國對台灣採取脅迫性和日益加據侵略性的行動,破壞台海地區甚至更廣泛地區的和平穩定,將危害到全球發展)。

中美兩國的海洋戰略,尖銳對立,朝鮮半島周邊海域,南海與台海,是構成中美海上衝突的主要來源之一。現在美國指責中國對印太安全和地區秩序構成威脅的調門出現降低,與拜登傳遞對全面圍堵中國戰略將進行微調的信號,是一致的。

三、中美關係框架與海峽局勢

中美關係的現狀,還談不上修復,對中美關係的框架而言,台海局勢,是繞不過去的坎。即如果不談台灣問題,就不會有中美戰略對話。

這次中美元首會晤,仍然鮮明地呈現這一特徵。雖然在台海問題上,中美不回避雙方存在明顯分歧。許多評論指出,中美重啟這次會晤非常不易。也有評論認為,雙方對「紅線」的劃定,涉及台海局勢是否回復到以「海峽中線」、「台灣海峽周邊的國際水域」等。

本文認為,海峽局勢,要回復到裴洛西「硬闖台灣」之前,以美國界定為標準的狀態,是拜登政府的一廂情願。對中國政府而言,紅線非常清楚,一如既往。剛結束的中共二十大,對中國現代化與中國統一的關係的定位顯示,在未來台海局勢中,中國的國家安全考慮,佔有更加突出的地位。因此,中國對紅線進行了加固,中國對統一的立場,更加強硬。表現在會晤中,中方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堅持和以三個公報為中美關係的框架基礎,以及習近平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台獨同台海和平穩定水火不容」。

美國對「紅線」的表述則顯得抽象。拜登表示,美國政府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不尋求利用台灣問題作為工具遏制中國。希望看到台海和平穩定。拜登還重申,美國尊重中國的體制,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通過強化盟友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支援「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強調美國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無意尋求與中國脫鉤,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發展,無意圍堵中國。

這一長串話語中,令人困惑不解的,是「不尋求利用台灣問題作為工具遏制中國」,這種表述是一種新的提法。對拜登政府而言,「台灣問題工具論」是否成熟?美國若不能尊重中國堅守的紅線,那麼,中美雙方如何就達成一致的,包括台海局勢在內的區域安全管控進行接觸?中美軍事、國際、經濟層面的溢出效應,也就遙遙無期。

對目前美國的政治混亂而言,語言表述只是第一步,要使這些表述成為現實,上升到政策和可執行的層面,還需努力。就目前的效果而論,還不如說拜登政府將「美國是否出兵救台灣」的關注點,演變為「不以台灣當工具」。拜登對紅線的表述,實際上是抽象的,有空間的。

四、戰略對話的虛與實

國際關係中,大國之間的戰略會談,特徵就是務虛,效果則虛中有實,具有很高的溢出效應。由於中美兩強的關係,對世界經濟與安全格局有重大影響,處於千鈞一髮的地位,因此,這次中美會晤的影響,中美雙邊關係的重回正常化軌道等,國際主要政治家認為,效應是正面的,但需要相當一段過度時期。從緊迫性看,經濟上的效應將走在前面。

本文提出,中美元首戰略對話的實處,會不會落在民進黨當局急於操弄的「抗中保台」上,會不會成為對台獨分裂勢力的「隔空打擊」,會不會成為拜登就中美亞太區域安全管控所準備交遞的「投名狀」?這些問題,可以思考,也需要等待檢驗。從目前民進黨對「九合一」選舉的種種應對看,也許已經有一些感受。

(作者周忠菲為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