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羅慶生》故宮藏品已被「貍貓換太子」?

台北故宮藏品莫名其妙的損毀遭懷疑「貍貓換太子」,收藏者可以接受故宮藏品毀損,但不能接受原因不明的毀損。圖為故宮破損藏品。(故宮提供)
台北故宮藏品莫名其妙的損毀遭懷疑「貍貓換太子」,收藏者可以接受故宮藏品毀損,但不能接受原因不明的毀損。圖為故宮破損藏品。

文/羅慶生

故宮瓷器毀損引起批評,輿論多將矛頭指向管理不善或隱瞞。筆者專業是國際關係與戰略,但也有個斜槓人生:收藏文物30多年,曾在收藏團體擔任過瓷器與書畫的鑑賞講師,因而注意到收藏界的主流觀點,和多數輿論所關注的,並不一樣。

收藏者並不認為,瓷器毀損有什麼太大問題。瓷器玩多了,摔壞難免,筆者自己就摔破過一個明代民窯罐,以及一個南宋官窯的現代仿品。然而藏家把玩自己藏品時的輕鬆自在,與管理者處理古物時應有的戒慎恐懼,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故宮工作人員不應該那麼不專業。

既然故官人員不應該那麼不專業,收藏界就會很自然的懷疑,這是個監守自盜的「狸貓換太子」事件。真品已被盜出,毀損的是仿品,做案者以物件毀損銷案。如果故宮說不清楚,不正式面對質疑,將無法昭公信。

何謂「貍貓換太子」?

在收藏界,「貍貓換太子」是個專有名詞,泛指公部門管理者用仿品掉包,將真品納入私囊的手法。明、清古瓷甚受收藏者喜愛,市場價格極高,管理者受不住誘惑,容易利用職務之便,監守自盜。早期做案手法粗糙,擔心被發現就一不做二不休,以「毀屍滅跡」銷案。

收藏史上最著名的「毀屍滅跡」案,是1923年,因為清宮珍寶被太監盜賣嚴重,遜帝溥儀下令調查,結果引發做案者恐慌,存放乾隆帝畢生藏品,有無數珍奇異寶的建福宮,一夕大火,全部燒光。

溥儀離宮後,故宮被政府接管,由一群文化人主持其事,許多人本身就是文物愛好者或收藏者,對文物保存慎重其事,非常專業的建立管理制度,不再有盜賣情事。

1933年,因為擔心日本人入侵華北,故宮將文物打包南遷。抗戰勝利後運至南京,再因國共內戰,倉促轉運,最後有2972箱精品運至台灣,那就是台北故宮的核心收藏。期間為躲避戰火多次轉運,顛沛流離,然而最初打包的13491箱,一箱都沒有被偷盜。早期故宮人的操守,備受收藏者尊敬。

近30多年來,隨著中國大陸愈來愈富裕,中國古瓷、古畫的價格愈來愈高,是公部門管理者微薄薪水的數千甚至數萬倍。這誘惑太強,「狸貓換太子」事件於是時有所聞。甚至傳出只要有錢,可指定特定博物館特定藏品的傳聞,做案者仿製偽品後,買通管理者將真品掉包交貨。搞得大陸博物館或美術館收藏假貨的評論不斷,公信力大失。為遏止歪風,中國以貪瀆而不是盜竊罪名處理,嚴重者處以死刑,比較著名的有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院文物保管部副主任李海濤,以及廣州美術學院圖書館館長蕭元等人。

用偽品掉包有風險,是因為展示時行家看得出來,瞞得了一時,瞞不了一世。於是更精緻的做案手法,就是掉包後管理者迅速以「毀損」銷案,掉包的偽品不會展示,也就不容易被發現。這手法引起2011年北京故宮被質疑「貍貓換太子」事件,過程和這次台北故宮瓷器破損非常類似,堪稱異曲同工。

2011年7月,北京故宮一件「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因工作人員失誤而破裂為六瓣。最初北京故宮和這次台北故宮一樣隱瞞,之後則同樣有知情人士揭發,事情曝光。曝光後央視報導,即有著名網友在其博客撰文質疑,認為故宮在央視公布的受損盤,和官網上的不是同一件東西,質疑:是電視台出錯,還是你們的藏品「已經被狸貓換太子?」

這質疑很嚴重,可能演變成重大弊案,北京故宮於是慌忙解釋,那是兩件名稱相同,但不是同個物件。受損那件是1970年的出土物,官網那件則仍在展覽,歡迎現場查看。並解釋受損原因,是該物件在科技檢測時置於平台上,儀器操作者輸錯數據,導致平台過度上升而擠破。事後直接責任人已被大過處分,部門負責人警告處分。這些說法合理,質疑聲浪才趨緩。

習近平上台後嚴厲打貪、打奢,收藏人群減少,除了少數來源清楚的頂尖精品,例如曹興誠收藏的「北宋汝窯天青釉洗」,2017年在香港蘇富比還能以2.94億元港幣(約新台幣11.6億元)的高價拍出外,一般古瓷價格已經往下掉了幾個台階。加上相互監督機制日益完善,這幾年已不再聽說中國大陸有「狸貓換太子」案件。

收藏者的質疑

目前決定古瓷拍賣價格的因素,除了瓷器本身條件外,來源清楚最為重要。愈是著名收藏家的藏品,拍賣價格就愈高。2014年香港蘇富比拍出2.8億港幣的「同化鬥彩雞缸杯」,就是全球知名的中國古瓷收藏家玫茵堂主人:瑞士商人Stephen Zuellig與Gilbert Zuellig兄弟的舊藏。因為愈是大收藏家,人們愈相信他判定物件真偽的能力。曹興誠也是知名的中國古董收藏家,所以他收藏的汝窯才能拍出那麼高的價格。

台北故宮收藏中國古瓷真品的公信力,在全球博物館中最高,不僅高於北京故宮、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大陸博物館,甚至比大英博物館還高。只要物件以「故瓷」編號,就是當年清宮舊藏,之後運至台北,沒有經過其他轉手,真偽絕無問題。比大英博物館有些藏品,是英國收藏家在民國早期到中國古董店購得,來源更為清楚可信。

拍出2.8億港幣的「同化鬥彩雞缸杯」,台北故宮藏有6盞。拍出2.94億元港幣的「北宋汝窯」,台北故宮有20幾件。以台北故宮藏品是真品的公信力,收藏者會願意以比市場高很多的價格取得。說故宮收藏的中國古瓷件件是國寶,不是因為稀缺性,而是因為絕對保真,外面類似拍品不能比。

因此,台北故宮藏品莫名其妙的損毀令收藏者震驚。收藏界懷疑「貍貓換太子」不是沒有理由。除了以上脈絡連結了大家的想像,故宮大事化小的消極處理方式,以及強調歷來有數百件藏品受損等轉移焦點的說法,也讓藏家們疑惑。收藏者可以接受故宮藏品毀損,但不能接受原因不明的毀損。他們會質疑:

(一)有襯墊保護的瓷器裝箱,因箱子搬動居然會破裂成數片,與收藏者的經驗不符。

(二)從100公分高的工作台摔落到「地毯」上,居然會碎成7片,也與收藏者的經驗,呃,可能是大多數人的經驗不符。

(三)破損瓷器反射的光澤是古瓷收藏者最敏感的「賊光」,為新品特徵;而不是古瓷散發的溫潤「寶光」。有經驗的收藏者一看就覺得奇怪。

這些質疑的核心其實只有一句話,就類似當年中國收藏者所質疑於北京故宮:是照片出錯,還是你們藏品已經被「狸貓換太子」?只是這議題現在被泛政治化,變成執政黨與在野黨的政治攻防,收藏者不願意被捲進政治染缸,莫名其妙的被染成綠色、藍色或紅色,也就不想多提。

但疑慮終究是存在的。只要疑慮存在,故宮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信譽,就會被對岸,以及海外收藏者長久質疑,影響將非常、非常深遠。「怎麼台北故宮也墮落了?」之類的嘲諷,不知誰能承擔?

(作者羅慶生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