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柳金財》抗中保台 地方選舉喊「狼來了」有效嗎?

陳時中打抗中保台的下下策,被認為已經無計可施,只會趕走中間選民,也無法守住基本盤。(資料照)
陳時中打抗中保台的下下策,被認為已經無計可施,只會趕走中間選民,也無法守住基本盤。

文/柳金財

中共二十大閉幕,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延續其第三任總書記任期,權力結構核心政治局常委新任四位及既有三位清一色是「習家軍」,習近平權力可謂是達到登峰造極。在習所設想國家願景中達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國家完全統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其歷史使命及任務。值得關注是,大會審議並一致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把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針,與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寫入黨章。顯然,未來台灣面臨大陸對台政策的「促統」及「反獨」壓力,將會越來越大。

觀察二十大政治局常委人事變化,彰顯習近平全面掌權時代到來;且報告中對台政策強調「兩促兩反」策略,「兩促」即「交流促融」、「融合促統」;「兩反」強化「反台獨」及「反干涉」力度,已成為對台政策關鍵核心主軸。可預見是,隨著大陸當局「反獨促統」力度加大,未來「大陸因素」、「兩岸因素」將會更加影響台灣政經社發展,恐怕其廣度及力度也會日益深化及加劇,從而激化台灣社會政黨政治、族群互動、國族認同及政策制定、政治運作過程。

國外媒體似乎已敏感聞嗅這股情勢變遷,將對台灣產生巨大衝擊,台灣必須謹慎妥善因應,方能避戰自保。最近一項2022年電視選舉新聞學者觀測聯盟記者會,其中日本媒體問及「兩岸因素」是否影響台灣地方選舉。與會學者專家,大致認為影響地方選舉變數非常多,政黨認同、經濟增長、疫情防控、候選人廉潔、政策訴求及人格特質,尤其是今年特別涉及候選人學歷「論文門」是否違反學術倫理爭議,因此「兩岸因素」不是地方選舉主軸,實際上地方治理方是關注課題。

然而,即使「兩岸因素」不是台灣地方選舉主軸,但依然牽動地方選舉議題的敏感政治神經,甚至這種衝擊力度及幅度越來越大,台灣面臨「反獨促統」、「融合漸統」壓力也會是越來越大。而藍綠各政黨候選人不斷訴諸國族動員、親中及反中標籤化,兩相激化,「大陸因素」及「兩岸因素」在客觀上已確實介入台灣政治過程。

蔡英文總統在雙十演說中,再度重申「四項堅持」,其中涉及台灣人民自主決定未來前途、「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宣稱是「台灣國慶日」。這顯示「中華民國」已被徹底台灣化,民進黨政府將「中華民國工具化」,使其陷入圖具「形式意義」。大陸當局則提出台灣是中國人的台灣,是「內政問題」非「國際問題」。蔡英文總統突顯台灣政治圖騰的意象,在地方選舉過程中具有動員潛在傳統獨派基本教義派的作用。但對大陸當局而言,則是公開倡議「新兩國論」,不斷挑釁大陸對台政策底線及紅線。

觀察當前兩岸議題,尚未在2022年台灣地方選舉過程中發酵,但外界已公開質疑「小三通」重啟無法與開放邊境同時作業,可能與台灣地方選舉有關。民進黨政府尚未公布重啟小三通時間,只是宣稱農曆過年後為適當時機。有論者認為,這主要是民進黨政府擔心一旦小三通重啟,台商返鄉投票更不利於其低迷選情。民進黨政府則澄清尚未重啟小三通,與台灣選舉並無關聯。此次藍綠競爭過程中,綠營候選人開始打「抗中保台牌」,以進行政治選舉過程中群眾集體動員。

例如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宣稱,對台灣人民來說「抗共保台是DNA」;副總統賴清德將台中市長候選人蔡其昌,比喻成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對抗威權獨裁俄羅斯,蔡其昌被大陸當局納入「台獨清單名冊」;行政院長蘇貞昌力挺新竹市長沈慧虹,高喊「選出來的市長不能向中國大陸招手」,隱喻對手採行「親中」路線;台北市長柯文哲被議員要求簽署「拒絕投降承諾書」,引發雙方激烈爭論。

這些訴諸於「抗中保台」意識型態,甚至批評競爭對手具「親中賣台」行為,倡議激進台灣國族主義以動員獨派基本盤,對內標籤化兩岸交流積極參與者,恐致台灣社會分化與斷裂。基本上,「兩岸因素」在台灣縣市長選舉中,尚不會發酵成「主要議題」。然而,在習近平第三任主政後,「大陸因素」、「兩岸因素」將越來越影響台灣未來發展,也會深化對台灣地方選舉的影響。

首先,在立法委員選舉中二選區立委台灣基進陳柏惟罷免案,及補選案民進黨籍林靜儀等政治主角,皆是主張台灣正名、「兩國論」旗幟鮮明者獲勝。無論是主張「兩岸兩國論」、「對岸鄰國論」的蔡英文總統,或是主張「務實台獨工作者」副總統賴清德,及宣稱「台灣正名」前台中市長林佳龍,皆在中二選區選舉市場中積極輔選。反觀受限於傳統地方派系顏寬恒,國民黨中央及深藍清晰兩岸路線,被排除在中二選區選舉競爭公共論壇之外。

從中二選區補選案來論,主張激進台獨訴求及「兩國論」的林靜儀當選;而國民黨候選人並無挑起任何國族動員及亡國感的危機意識動員。這將給予外界一種認知想像,無論是蔡英文、賴清德,或是林佳龍、林靜儀,皆標示著一種激進台獨主義或台灣正名運動的飆漲,刺激大陸當局採取更為壓制手段。

其次,前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曾拋出明顯而清晰的兩岸論述,挑戰民進黨當局模糊不清的國家建構願景與方向。2018年地方選舉中,「韓國瑜效應」不僅翻轉南台灣,也發揮外溢效應。韓曾力主承認與熱愛「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兩岸你儂我儂、指腹為婚」、強調「兩岸一家親」的心理文化認同。倡議「貨出人進、高雄發大財」目標,致力於發展西進政策及南南合作。

韓國瑜主張「政治零分、經濟一百分」,提出高雄市將跳脫傳統綠營本土價值的「南部崛起」思維,挑戰民進黨執政中央的國家戰略思維,當時這代表著是一種經濟發展務實主義,即將可取代激進政治意識型態路線。換言之,2018年韓國瑜旋風標誌著「九二共識」重新回歸。

復次,民進黨政府曾不斷宣稱「大陸因素」介入台灣選舉。大陸當局也多次否認並未介選,然民進黨政府及美國卻分別指控大陸干擾台、美社會民主過程。選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示警,外在勢力試圖改變台灣選舉的輿論風向。民進黨政府則援引美國副總統彭斯演說、國會下設委員會報告,及香港「公民聯系」團體發布的《中國銳實力在香港》報告,證明大陸當局確實正施展其「銳實力」,試圖妨礙台灣民主的正常運作。

美國提出印太戰試圖圍堵中國,台灣成為其戰略邊緣性及馬前卒角色。綠營候選人指控大陸當局慣常在台灣選舉前,借機制造事端,既往采取強硬方式對台軍事演習,或嚴詞批判;近則是轉向支持特定候選人、散播假信息企圖干擾選情。民進黨籍候選人一再指控大陸因素介入,釋放假信息、假新聞;甚至相關政府部門宣稱,已掌握特定候選人接受大陸金援來打選戰,情節較嚴重及明顯的已立案偵辦。

再者,民進黨籍候選人指控大陸當局介選多元方式。主要是:一、透過政治團體企圖干擾或影響選情;二、利用釋放假信息、假新聞充斥公共領域,影響選民的投票行為取向;三、指控帶團或樁腳至大陸旅遊,由大陸全程「落地招待」,形同替候選人賄選;四、利用舉辦各式各樣研習會、討論會,接待樁腳至各地定點或多點旅遊;五、指控大陸當局透過台商金援特定候選人。

檢視2018年民進黨在地方選舉中大打「大陸牌」、「兩岸牌」,選舉結果卻慘敗,尤其是台北市長選舉民進黨候選人姚文智,一再訴求反中路線、正常國家運動,但卻慘遭滑鐵盧一再失利,連民進黨基本盤皆未能守住。此恰印證台灣民眾在地方選舉中,較為關心草根性地方治理議題,而非高度敏感的統獨及國家認同爭論。無庸置疑是,從台灣歷屆選舉結果顯示,「兩岸因素」確實會影響中央層次選舉的選情,但對地方選舉影響較為有限。

最後,從2022電視選舉新聞學者觀測聯盟發布「六都、新竹市長候選人電視新聞聲量統計」,媒體關心年底選舉兩岸議題是否發酵。基本上,地方選舉屬於地方議題,兩岸關係議題應不會是地方選舉主要議題,雖然有些政黨想要操作兩岸議題。地方選舉與總統大選邏輯關聯已產生典範轉移,在2018年之前,只要地方選舉贏,中央選舉就會贏。2006年民進黨輸掉地方選舉,2008年也輸掉總統大選;2014年國民失去地方選舉,2016年國民黨也失去總統大選。

換言之,2018年新典範轉移出現,當國民黨大贏時,但2020年總統大選卻沒有贏。此一發展邏輯已經跟既往傳統發展軌跡不一樣,即使國民黨2022年底選舉大贏,是否代表2024年總統會贏,仍還要觀察。此外,習近平第三任主政後,對台政策「融合促統」途徑,恐怕越來越有時間緊迫感而加速。

2022年地方選舉氛圍異常低迷,欠缺2018年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那樣民粹型政治人物,這可能導致選舉投票率較低。相對而言,這可能激勵民進黨基於選票極大化目標,從而動員泛綠基本盤,提出更為強硬、激進兩岸路線;或採取相對保守兩岸交流政策,如對開放小三通議題採取消極應對方式。藉由宣傳組織動員傳統綠營基本盤,激勵傳統深綠選民對民進黨提供政治支持。

從台灣選舉結果檢視「大陸牌」影響作用,台灣民眾並不完全相信大陸會介選,試圖改變台灣政治過程及支持特定候選人。反而民進黨或激進獨派政黨在地方選舉中,一旦挑起國族主義及認同衝突,未必利於選情,2018年縣市長地方選舉結果顯示國民黨獲15席、民進黨6席及民眾黨1席,其理至明。

顯然,民進黨政府援引「大陸介選」或動員激進國族主義,藉此攻擊國民黨的選戰策略,但並沒有發揮效應。從2018年地方選舉反思瞭解,台灣地方選舉過程中,若是綠營候選人採取非常不恰當方式,一再公開宣稱大陸因素介入,攻擊主張兩岸和平交流政黨或候選人,影射大陸支持某些特定候選人、散播傳遞假信息,其實未必利於民進黨籍候選人選情。當台灣社會政黨不斷標籤化「大陸因素」、「兩岸因素」左右地方選舉,最終「狼來了」恐真的會變成實現「自我預言」。

(作者柳金財為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