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張明睿》美國想避開「裴洛西陷阱」

美國參議院原定8月3日審查《台灣政策法案》,受到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引發中共軍演影響,如今暫停審查。圖為中共在平潭進行火炮射擊的PHL-03型12管300mm遠程火箭炮。(圖/Wikipedia)
美國參議院原定8月3日審查《台灣政策法案》,受到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引發中共軍演影響,如今暫停審查。圖為中共在平潭進行火炮射擊的PHL-03型12管300mm遠程火箭炮。

文/張明睿

小布希(Bush Junior)執政初期,美國政界、學界、智庫、便期望能重新主導「一個中國」的定義權,以展現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權力意志,但受限於「美中公報」的條款局限,很難從美中主權國家關係中調整政策,這在2005年譚慎格所編輯的《重新評估一個中國政策》會議紀實,便能看出美國菁英的焦慮。

但這個難題,在2016年歐巴馬卸任前,簽署了2016年的《國防財年授權法案》給打破了,他接受了法案1284節「加深台美雙方軍事官員交流」的條款,自此確立了基於「國內法與議會政治」的邏輯起點,展開了「一中政策」轉軌之路。

做為全面修訂1979年以來《台灣關係法》的《台灣政策法案》,原定8月3日在參議院進行審查,受到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影響,如今暫停審查,民主黨參議員墨菲(Chris Murphy)對此法案表示,「他不確定現在是不是揚棄四十多年來政策的好時機,他與白宮高度關切此事」,證實了美國國會,在排除「美中主權」關係因素的干擾下,對「一中」概念注入民權與議會政治的思維,重新定義一中內涵。美國對外雖堅稱仍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但經多年的持續修補,內涵上已非1979年以來依據美中為主體概念,所確立「一法、三公報」的原意精神。

裴洛西悲壯的破勢之舉

美國行政部門,從外交上管理「美中主權」關係,定義美中關係為戰略競爭,並透過「護欄」,避免衝突;立法部門則從內法上強化「美台民權(議會政治)」關係,欲視台灣為「主要的非北約盟友」。經過六年多來的實踐,終究來到了「民權與主權」優勢關係反轉碰撞的時刻。中國古代先賢鬼谷子說得好,「修名而督實,按實而定名。名實相生,反相為情」,名實不副,「督實」與「定名」過程,矛盾衝突情景亦必在其中。

裴洛西既是民意機關首長,又是法定第二順位的備位國家領導人,具有立法與行政雙重身分,裴洛西8月2日訪台當天,她的辦公室發文說:「這是25年來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首次對台灣進行的官方訪問」。既定性為官方訪問,同時裴洛西又具有備位國家領導人身分,雙重身分突破了「議會政治」角色,僭越了美中主權關係的分界。

裴洛西訪台,短期目的在於支持台灣民主,引出同盟國家效尤,以促進台灣的國際地位。但美國也曾評估裴洛西訪台的代價,梅南德茲(Bob Menendez)在8月3日紐約時報上表達,「北京針對裴洛西訪問台灣的威脅舉動是可以預期的」。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裴洛西簽出的竟是一張空白支票,索價則由中國來填寫。美國多年來「一中轉軌」趨勢塑造,一夕之間幾乎被沖銷了。

川普(Donald Trump)8月5日批評裴洛西,認為「她給中國大陸一個美夢啊,給了他們一個藉口,他們一直在尋找那個藉口。」川普所謂的「藉口、美夢」,確實讓中國發揮了兩個功能,一是在中國外交部、國防部與「拜習會」強烈警告下,裴洛西仍造訪台灣,讓中國在弱勢的國際輿論場上立定腳跟;二是讓中國有機會,實施軍事行動打破台海現狀,強化中國主權與台灣事務內政化的效果。

想定預案的實戰化行動

裴洛西落地台灣之後,解放軍東部戰區隨即對台周邊,發布了6塊演習區域,透過「實兵、實彈、模擬」方式,於8月4日中午展開實戰化演習的軍事行動。美國前海軍上校舒斯特(Carl Schuster)表示,「這種規模、範圍和複雜性的演習無法(在短時間內)計劃好」。從解放軍演訓的程序觀察,應是對台戰略方向部分「想定預案」的實施。

從演訓科目歸納分析,解放軍這次演訓有兩個明確軍事行動目標,一是「反介入/區域拒止」這是對外而言,二是「大型島嶼登島作戰」,這是對內的主要目標。簡單地說是「現代條件下圍援打點」的作戰形式。

從演訓兵力結構與行動程序來看,具有五個連續性的行動蘊意,一、聯合火力精準打擊─隱含著情報戰、電磁戰、網路戰、特種作戰;二、聯合制空制海優勢確立─隱含著封鎖交通、阻卻聯繫、節奏控制、拒止作戰;三、聯合實施登島─隱含著陸戰程序,登島突擊、穿插作戰、戰場分割、城鎮作戰;四、聯合穩定作戰─戰場清理、常態治理;五、戰場控制─推進成果,修補調整。

從8月4日至8月7日的實戰化演訓,與預定達成的軍事目標來看,解放軍已展現出台海衝突控制與奪取大型島嶼的作戰能力與姿態。而且在演習過程的海空交通管制、演習區貼近台灣領海基線、戰術飛彈飛越台灣北部上空等軍事活動,而台灣方亦無作出過多反制措施,基本上應該能滿足所謂「台海內政化」以及主權的表達方式。

但本應在8月7日中午結束的演訓,卻被延長到8日,8月9日更宣布要在台灣周邊持續實施「聯合封控與聯合保障行動」,解放軍持續軍演似乎無意離場,這又是為了甚麼呢?

為政治目地持續軍事演訓

裴洛西訪台,美國是以「議會政治」的民權觀念,解釋裴洛西之行並未違反「一個中國政策」,但做為西方國家領導地位的美國,其政治行為具有被模仿性,裴洛西訪台之後,英國、德國、立陶宛、日本也都計畫或宣稱有民代要訪台;其次,美國五角大廈也宣稱,「美軍將在未來幾周內,根據國際法從海上及空中通過台灣海峽」,足見軍演並未帶來政治性質的嚇阻效應,消除外力干擾兩岸統一的政治目的尚待構建。

仔細觀察中共國防部所發布的消息,都會帶上「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字樣,議會政治與美國軍事活動仍在發酵,顯然軍事目標的完成,不代表政治目的的「水到渠成」。

8月5日中共外交部宣布8項對美的反制措施,在軍事方面有三點,取消「中美兩軍戰區領導通話、國防部工作會晤、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美國防政策次長柯林卡爾(Colin Kahl)8月8日則向媒體表示,五角大廈評估「中國不打算在未來兩年內入侵台灣」,但中國「正在試圖脅迫台灣,很明顯,他們正在試圖脅迫國際社會,我要說的是:我們不會上鉤,這不會奏效」。

8月9日中共國防部便宣布持續在台灣周邊軍演,似乎有意持續改變當前台海的政治狀態,面對解放軍「封控演訓」時間拉長,台灣卻必須自行面對。

台灣目前的回應,除了實施對海炮擊、水域跟監、無人機升空、國際媒體發聲,及蔡英文對中國演習的批評,「(演習)造成台海及區域威脅的不負責任作法,…已嚴正要求中國理性、自制」之外,宣傳的武器是無法替代武器的反制作用,台灣面對中國的軍演行動,應對方式確實有限。

進一步觀察區域的國家,除日澳外長在8月5日針對中國軍演發表聯合聲明,以及日本對五枚飛彈落入專屬經濟區不滿外,也沒有其他的聲音了。而美國似乎也有意忽略一個事實,中國不入侵台灣,不代表無法壓縮台灣的生存空間,若解放軍嚴格實施封鎖與控制行動,時間拉長將大大影響台灣的「生活物質、進出交通與經濟發展」。

從卡爾的政治話語,似乎在向台灣表達一個訊息,這正如台灣邀請裴洛西訪台,是台灣的自己問題,美國不想成為一隻兔子,自撞樹幹(守株待兔),或落入獵人的預置陷阱之中。

(作者張明睿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秘書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