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柳金財》國民黨兩岸路線宜走回戰略清晰

國民黨與統派團體關係趨向緊張,統派「全民拔菜總部」至國民黨中央黨部前抗議,抨擊國民黨應該改名為「美國國民黨」或「美國小綠黨」。(周志豪攝)
國民黨與統派團體關係趨向緊張,統派「全民拔菜總部」至國民黨中央黨部前抗議,抨擊國民黨應該改名為「美國國民黨」或「美國小綠黨」。

文/柳金財

日前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訪美,所發表兩岸論述及外交路線爭論,至今餘波盪漾,無論是泛藍政治聯盟、統派勢力及黨內紛爭不斷,不時傳出統派團體抗議及黨內人士的質疑。

確實自朱立倫提出「九二會談的共識」、「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是一種「建設性模糊」、「創造性模糊」;同時,倡議「親美反共」、「親美保台」戰略,已被質疑要改變傳統馬英九堅持「九二共識」及「親美友日和中」的均衡戰略,此引發台灣社會政黨路線衝突及統獨路線紛爭。

朱立倫倡議走「親美反共」路線,不僅被外界質疑國民黨在「九二共識」退卻;也被質疑被民進黨所「綠化」,從而喪失其在國際與兩岸路線自主性。造成國民黨與統派勢力緊張及對立,恐損及其社會基礎。國民黨若想重新贏回兩岸路線主導權,實在有必要由「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提供集體選擇及政治動員的誘因。

首先,國民黨與統派團體關係趨向緊張,分化統派勢力團結。例如日前統派「全民拔菜總部」至國民黨中央黨部前抗議,號稱「拔菜總司令」的盧朝琴抨擊,國民黨朱立倫至美國倡議「親美反中」,公開否定「九二共識」,直指就是「搞台獨」,是14億同胞的叛徒,中國國民黨應該改名為「美國國民黨」或「美國小綠黨」。「拔菜總部」成員至國民黨中央黨部前抗議,高舉各種抗議標語,包括「親美謀獨就是中華民族敵人」、「朱立倫是民進黨的造王者」、「不承認九二共識就是搞台獨」等等。

其次,朱立倫路線造成泛藍政治聯盟潛在裂解。統派人士本來是反對蔡英文及民進黨兩岸路線,現則倒戈相向指向倡議「九二共識」的國民黨,這顯示朱立倫主張引發與統派勢力緊張對立關係。這些政治勢力在2022年地方選舉及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投票取向,一旦有更深藍政治候選人,恐難成為國民黨「選票極大化」的組成員,如此勢必分散泛藍力量整合,難以對抗泛綠政治聯盟。

尤其針對朱立倫提到國民黨一直以來是「親美」的政黨,從來不是「親中」的政黨,且論及徵兵制、軍備等議題。對此,新黨批評朱立倫讓國民黨變得跟民進黨一樣,想把台灣人民送上戰場。這些討好美國的話,蔡英文、蘇貞昌皆未曾說出口,但朱立倫基於政治算計,全部都說出。新黨批判朱立倫已經比蔡英文走得更遠,試問一個分裂泛藍政治聯盟,如何對抗相對團結的泛綠政治聯盟呢?

再者,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重申主張「一個中國」、「憲法一中」;並澄清朱立倫未曾提過「親美反中」路線。針對朱立倫先前訪問美國時所釋放「親美反共」路線,7月6日國民黨國際部在智庫「國政基金會」舉辦「紀念七七抗戰85周年-戰爭與和平的省思」系列第一場次座談會,當場即有與會民眾表達不滿及質疑國民黨走上「親美反中」路線。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則回應表示,國民黨直至現在當然是堅持「一個中國」,宣稱中華民國是「一中憲法」。換言之,為消弭支持者疑慮,國民黨兩岸路線反而在事後更呈現「戰略清晰」面貌,宣稱主張「一個中國」、「憲法一中」。

最後,澄清未提「親美反中」用詞,且淡化處理「親美反共」說法。副主席夏立言澄清,朱立倫從未說「親美反中」;宣稱國民黨絕非「親中賣台」的政黨,了解兩岸關係之重要性,具有經驗、有能力、有意願、有管道可以把兩岸關係維持在和平安定的道路上,避免爆發戰爭。言及國民黨應集合所有力量,始能贏得政權,爾後始可大步按照憲法、黨綱的願景及目標往前邁進。

這顯示國民黨已關注到,朱立倫在美發言,已影響泛藍力量整合。儘管國際現實是「中共」與中國逐漸契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中國是唯一合法的中央政府,並在國際社會建立「一中體制」。但在此,夏立言只提國民黨沒有主張「親美反中」,而朱立倫所提則是「親美反共」,這一論述意味著國民黨認為「中共」不等於「中國」,等於是回歸兩蔣時期對「中共」與中國之區隔。

顯然,夏立言提到國民黨仍堅持「一個中國」、「憲法一中」,這是一種「戰略清晰」,具有重新奪回兩岸政策的企圖心及政策優勢;這避免朱立倫所提「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陷入「戰略模糊」劣勢困境。朱立倫兩岸路線是否具有開創中間選民支持之作用,及成為吸納淺綠選民之政治號召,其成效目前尚不得而知。

然而,朱立倫的「戰略模糊」卻已引發台灣願統力量的反彈及質疑。基於願統力量凝聚及達成選票極大化目標,國民黨兩岸路線宜回歸「戰略清晰」,避免因「戰略模糊」而走錯路。更重要的是,國民黨應該在兩岸問題上多做實事,不要只為了媚俗選民而說一些空話,這樣才能在台灣重新取得兩岸關係的主導權。

(作者柳金財為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