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王崑義》美國糾眾圍堵中國 避免台海衝突擴大化
文/王崑義(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教授)
在西班牙舉行的北約(NATO)年度峰會雖已落幕,但是由30多個北約會員國共同簽署的一份新的「戰略概念」(strategic concept ),至今仍然餘波蕩漾,其中雖然正式將莫斯科視為頭號威脅,卻也不忘把中國大陸寫入戰略概念藍圖中,報告更稱中國為北約的「系統性挑戰」。這也是自去年北約峰會在聯合公報中首次提到北京為北約的系統性挑戰後,今年更進一步將此公報精神寫入戰略概念中。
那麼遙遠的北約面對俄烏衝突都有些力不從心,它的地理覆蓋範圍更集中在北大西洋,為何還有餘力管到東方來呢?當然始作俑者還是美國,其次就是這次積極前往西班牙參加北約峰會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
美日把北約的手拉向東方
當然,美日會把北約的手拉向東方,無非是兩個重要因素再進行思考:一是,美國認定中國是對現有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挑戰者,而中國更是將自己視為引領「不同類型」的國際秩序的新興力量。二是,台海衝突的可能性迫在眉睫,讓美國積極的聯合西方國家一起來對抗中國,以避免台海衝突可能引發比俄烏衝突更大的威脅。
第一個思考因素,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對中國政策的演說中,就已經表明的相當清楚。布林肯在美東時間5月26日所發表的拜登政府對中國政策演說裡,表示為了維護現有國際秩序,美國將與中國展開激烈競爭,以維護「現有的全球秩序」,但美國不尋求與中國開啟「新冷戰」。他還聲稱,儘管美國數月來一直關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但依然認為北京對國際秩序構成「最嚴峻的長期挑戰」。
至於,美國所謂的「國際秩序」,主要還是以「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為依歸,對於北京透過「一帶一路」所要建構的「中國新秩序」顯然是不同的路徑。儘管如此,曾經寫作過「世界秩序」一書的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Alfred Kissinger),他認為美國必須與中國對世界秩序達成共識,確保大局穩定,否則全球將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危機時期。
只是,拜登政府顯然不這麼想,布林肯就說,美國不能依靠北京改變發展軌跡。所以,「我們將塑造北京周邊的戰略環境,以推進我們對開放和包容的國際體系的願景」。而這個「北京周邊的戰略環境」,從美國建構印太戰略的美、日、印、澳「四方會談」,以及美英澳的「三邊安全協議」(AUKUS),就可知道美國對中國的戰略還是不脫離冷戰時期的「圍堵戰略」架構。
如今,美國更把北約拉向東方,顯然就是要構築一個以包圍中俄為主要的「圍堵戰略圈」,讓中俄勢力無法走出歐亞大陸。所以,拜登政府的戰略包圍並沒有超越傳統的美國戰略思維,「圍堵」仍然是美國對中俄不變的戰略構想。
另一方面,拜登政府對中國的戰略競爭,更具體的作法是「投資、聯合、競爭」,也就是接下來的未來十年將是「決定性的十年」,為了取得成功,拜登政府對中國的策略是「該競爭就競爭、該聯合就聯合」。
布林肯當時說得很清楚:投資,簡單地說,是投資美國,包括投資美國的基礎設施、教育培訓、戰略產業等。競爭,是與中國競爭,布林肯具體的說:「供應鏈現在正在移動,如果我們不把它們拉到這裡,它們就會在其他地方建立起來」。至於聯合,亦即美國建構的各種區域合作,比如北約、G7等,以及美國剛剛推出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
這三項操作,從G7與北約峰會召開後,都已經逐一在遂行。例如,G7峰會就承諾,未來5年將籌募6000億美元的私人及公共資金,資助發展中國家的基礎建設需求,並與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倡議計畫進行抗衡。
美國鼓吹「武統時間表」
而美中戰略競爭的第二個思考因素–台海問題。布林肯就宣稱,美國仍然致力於「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援台灣獨立,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的做法,希望可以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分歧。但是,布林肯又說美國的政策沒有改變,改變的是大陸對台日益增加的「脅迫」。
美國把台海問題拋給中國大陸,但是中國大陸卻不這麼想。例如,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王緝思,近日在北京清華大學所舉辦的一場和平論壇中就發言指出,中美雙方應該想辦法避免戰爭。如果中美雙方發生戰爭的話,最大的危險就是在台灣海峽地區。也因此,中美關係最核心與最敏感的問題就是台灣問題。
王緝思還說,長期以來,中美兩國通過外交上的接觸和經常性的意見交換在台灣問題上達成了一個共識,即在台灣海峽不能發生戰爭。之所以當前台海局勢變得緊張,是因為美方一些有心人在鼓吹所謂的「武統時間表」,這種輿論包藏禍心,想把中美拉入戰火。中國政府高管從未講過「武統」這樣的字眼,中國大陸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是一貫的、持續的。
那麼台海問題是否真的操控在美國的手中呢?從不久前召開的「台美高層軍事安全與戰略對話」(蒙特瑞會談),傳出美方建議台灣應該全力投資不對稱武器,放棄對戰機、軍艦等大型載台的採購。在此之前,台灣軍方包括MH-60R海鷹反潛直升機等3項武器採購案,即遭美方以不符合「不對稱戰力」原則否決。
美國希望把台灣打造成一隻「刺蝟」或一座「堡壘」,但從俄烏戰爭發生以後,美國更希望把兩岸可能發生的戰爭限定成只發生在台灣內部的「巷戰」,就像俄烏戰爭就把戰場限定在烏克蘭一樣,既使烏克蘭全境被戰火毀滅,西方也只要出錢重建即可。
這方面,德國總理蕭茲近日訪問巴黎,並與法國總統馬克宏就如何繼續支持烏克蘭進行磋商。其中最重要的磋商是烏克蘭認為重建國家需要7500億美元,且開始重建過程不必等到戰爭結束。所以重建烏克蘭的經費不是問題,重要的是不讓戰火延燒到北約國家。
美國對台設計「不對稱作戰」,顯然也是循著這套思路在操作,只是重建烽火下的家園容易,那些在戰火下失去的生命又何辜?所以,台灣人民跟著民進黨「抗中」,但是依照美國的戰略設計,「抗中」不一定能夠「保台」,尤其是在戰火中無辜失去的生命,美國與民進黨賠得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