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蕭衡鍾》中國人大倡議兩岸「教育通」

中國大陸全國人大會議中,有人大代表建議在兩岸「三通」之外開通「第四通」,也就是兩岸的「教育通」,以促進兩岸教育領域的交流與發展。(澎湃新聞)
中國大陸全國人大會議中,有人大代表建議在兩岸「三通」之外開通「第四通」,也就是兩岸的「教育通」,以促進兩岸教育領域的交流與發展。

文/蕭衡鍾

上週開始的中國大陸全國人大會議中,有人大代表認為,要深化兩岸融合,就需要依託於兩岸人民的心靈契合,而促進兩岸人民心靈契合的有效途徑則是教育融合,故此建議在兩岸「三通」之外開通「第四通」,也就是兩岸的「教育通」,以促進兩岸教育領域的交流與發展。

在做法上,該名人大代表建議中國大陸教育部門逐步擴大台灣學生招生名額,高校在學業上要為台生量身定製課程和提供就業前的實習機會,同時組織台生參加社會實踐、使台生深入了解大陸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藉以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教育系統也可進一步擴大引進台籍教師到大陸工作。

另外,該名人大代表也建議要擴大中國大陸學生赴台學習人數,以促進兩岸教育的雙向融合。整體來說,這項建議雖然立意良善,但卻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要達到「兩岸教育雙向融合」的這個目標,「球」不只在大陸那一方、「球」也在台灣這一邊,畢竟「雙向融合」就是要有來有往。但是以目前台灣官方在兩岸青年交流政策上強調交流風險的策略來看,兩岸教育的雙向融合恐難以實現。

強調風險的兩岸交流

就台灣官方對於兩岸交流的態度而言,「維持現狀」的「抗中保台」是當前台灣官方的核心理念,並堅持以「四個必須」與「三道防護網」適時檢討兩岸的往來措施,但卻導致兩岸關係進入了「冷和平」甚或戰爭邊緣的狀態。

陸委會於蔡英文上任後,以傳遞台灣的民主、自由、多元等價值作為交流主軸推展兩岸青年交流。在兩岸青年交流方面,陸委會以體驗台灣志願服務與多元文化的方式,辦理「台灣多元文化探索研習營」、「兩岸青年學生公民新聞研習營」等活動,試圖展現台灣的軟實力。

針對台灣的青年學生,陸委會則延續過往慣例,辦理青年學生兩岸關係研習活動,在港澳交流部分,陸委會也新增辦理「港澳成績優異中學生台灣參訪團」活動,欲爭取港澳青年學子對於台灣的認同與支持。

2018年後,陸委會因應中國大陸對台策略的調整與「31項措施」的出台,台灣遂加強對於台灣學生赴中國大陸的風險揭露,相關措施如建置「台生專區」網頁提供相關資訊、舉辦台生研習營及專家座談分析赴陸風險等方式。

隨後幾年,陸委會以強化台灣青年對中國大陸的「正確認知」為主軸,積極與台灣大專院校合作辦理中國大陸識讀課程及協同教育部設置「赴陸交流活動登錄平臺」,相關活動例如「國際及兩岸事務種子培育營」、「青年學生兩岸關係研習營」等,引導台灣青年學子瞭解當前國際及兩岸局勢、中國大陸對台策略,以及赴中國大陸發展的風險與挑戰。

碰撞和對抗的交流政策阻礙了兩岸的融合發展

從蔡英文在2016年上任後可以發現,國際局勢及兩岸因素的發展帶給台灣的影響,相較於馬英九時期來得更加劇烈且明顯。所以蔡英文就任之初便表示在其任內,台灣在外交關係上將持續扮演亞太區域安全及經濟的要角,並深化與美國、日本等盟邦的連結。

而在兩岸關係上,則是認定1992年兩岸兩會的會談屬於「歷史事實」,並主張在維持現有機制下來發展兩岸關係。蔡英文的兩岸與外交思維,正好呼應了當時美國總統川普為圍堵中國大陸勢力向外擴張所提出的「印太戰略」,心此也讓美台關係隨之變得更加密切。

然而,對於中國大陸而言,兩岸關係由素來對大陸較為謹慎甚至敵視的民進黨政府重返執政後,短時間內要實現「以經促統」的可能性已降低許多,蔡英文認定「九二共識」屬於歷史事實的論調,更是讓大陸認為這是份「未完成的答卷」,致使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與衝突因子高度提升。

因此,從蔡英文政府上台後的施政方針可以發現兩岸關係的變化,在2019年時更是提及了兩岸關係正處於「冷和平」狀態,且中國大陸正試圖磁吸台灣各界人才,作為對於「31項措施」的回應,顯示出蔡英文政府視大陸對台讓利一事是具有統戰意涵而非單純的良性互動。

蔡英文政府在兩岸青年交流部分,僅於2017年的施政方針中提及青年交流的重要性,到了2020年所提出的「四個必須」與「三道防護網」,其內容則是側重對於中國大陸對台政治及軍事方面逐漸擴大施壓力道的反制措施,放緩了兩岸於馬英九政府時期積極鼓吹的兩岸關係正常化、法制化步調,以對抗大陸通過「硬的更硬、融的更軟」策略給予蔡英文政府施加的壓力。

因此,當前台灣官方對於兩岸關係的認知,已非如同過去那樣將兩岸交流視為第一考量,而是以強化台灣自身實力作為優先要務,認為「風險」大於「效益」,陳明通更於「109年青年學生兩岸關係研習營」課程中提到,兩岸關係應在美中台三角戰略下探討,而不是單純的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這樣的轉變亦帶給兩岸青年交流政策諸多影響。

檢視蔡英文政府的兩岸青年交流政策,其2018年以前的政策內容及活動辦理方式與前任陳水扁、馬英九政府的做法相似,例如兩岸青年營隊、舉辦兩岸情勢講座、港澳學子研習營等等。不過,就2018年以來的政策內涵而言,則在以宣揚台灣民主法治、開放自由的社會價值等政策目標不變的情況下,為了因應中國大陸對台青年工作力度的持續增強,藉由分析赴陸風險等方式來揭露赴大陸後可能面臨的風險。

同時,蔡英文上任後例年舉辦的「青年學生兩岸關係研習營」,其原先目的是促進台灣青年學生對兩岸關係及政府兩岸政策的認識與瞭解,不過在2018年後的陸委會年報中,對此研習營的簡介均特別強調,台灣官方辦理此活動之背景乃基於中國大陸近年加強對台青年工作的力道,所以需要透過研習營來確保台灣青年學子對於國際情勢、兩岸關係及政策,以及赴陸發展風險與挑戰的正確認知。

因此,蔡英文政府的青年交流政策主張立足台灣並面向全世界,藉由繞行的方式減低台灣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同時也具有分散風險之涵義,圍繞在反對「一國兩制」、強調台灣在國際的區域角色、增進國防自主等方面。

再者,蔡英文政府強調兩岸關係應於美中台三角關係下進行探討,可見相對於馬英九政府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而將兩岸關係放置於「一中框架」下處理的態度,蔡英文政府把兩岸關係視為美中台關係的一環,藉此提升兩岸問題的國際視野。

這種策略不僅是蔡英文順應美中關係在美國施行「印太戰略」後,美中關係關係逐漸轉趨「競爭」大於「合作」的國際情勢所做出的調整,也切合蔡英文政府期望在兩岸交流中兼顧台灣主體性的目標,可以說是新現實主義中國際體系影響及國家利益途徑的寫照。總的來說,蔡英文政府的兩岸交流政策,是依循國際局勢及兩岸因素的變化進行調整的。

惟蔡英文政府正面臨美中兩國激烈角力、美台關係升溫,以及中國大陸強化對台的軟硬兼施策略等複雜因素,而以國防、科技等政策面的宣傳試圖鞏固青年對台灣的信心。不過,要如何妥善拿捏台灣於美中兩國間的位置,並以不躁進的謹慎態度維護兩岸的正常交往與和平發展,是蔡英文政府於兩岸關係及交流上的關鍵。

(作者蕭衡鍾為國立聯合大學助理教授,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