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張明睿》台灣難擺脫否定戰略的挾持

美國總統拜登27日簽署《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法案建議邀台灣參與環太平洋軍演。正如否定戰略「做台灣的手」,透過年度國防授權法案,提升美台交往層級,扶持台灣國際化,邀台聯合軍演等,逐次提升對台關係達於極致。(摘自美國海軍官網)
美國總統拜登27日簽署《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法案建議邀台灣參與環太平洋軍演。正如否定戰略「做台灣的手」,透過年度國防授權法案,提升美台交往層級,扶持台灣國際化,邀台聯合軍演等,逐次提升對台關係達於極致。

文/張明睿

否定戰略是甚麼?美國前國防助理部長柯爾比(Colby)解釋道,否定戰略「是關於去做他人手的一種方式。」如此無厘頭說明的確令人難以理解,可是否定戰略的思想,卻深度滲入他所參與規劃的《2018年美國國防戰略》,指導著美國在大國競爭的背景下,籌畫具有轉折性與奠基性新的國防建設工程。這也是近五個月來,一直是圍繞著美國戰略智庫的重要話題。美國智庫的熱度,同時提醒台灣,需要對否定戰略做出較深度理解。

柯爾比在接受雷根基金會麥克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與傳統基金會湯姆史鮑爾(Thomas W. Spoehr)的訪談中,說出了「否定戰略」的重要內涵。他解釋「否定戰略」,是適用於地緣政治總體戰略目標,但主要的焦點集中在「否定某個國家在一個地區的統治。」他所說的某個地區是指哪裡?在他陳述否定戰略的三項任務功能時,舉出了「否定中國在西太平洋建立從屬的盟友或台灣;維持威懾多個對手的核威懾力量,包括俄羅斯與中國;低成本的執行反恐任務。」顯然,否定戰略聚焦在他所謂的西太地區的中國。

但柯爾比深知,戰略實踐需要大量金錢,否定戰略是一種強制威懾行為,但威懾手段聯繫大國競爭卻非常昂貴,柯爾比也承認,針對中國的威懾,美國面臨軍事能力不足,資源稀缺的困境,有效威懾行動必須依賴聯盟和夥伴共同作戰。但又考慮美國與聯盟關係疏遠,意志難以通達,美國國內卻又面臨難以說服美國人民,為一個陌生的西太成員作出犧牲,諸般原因下,否定戰略變得更具吸引力。

「否定」具有間接戰略特徵

否定戰略並非依賴純粹的直接戰略行動,因為否定「是在於確保對中國強大的客觀認識,我不能封鎖你在台灣、菲律賓等地的交鋒,但我可以用其他管道傷害你。」這樣的說明,符合非戰爭軍事行動特徵,威懾戰略成為否定戰略的主要手段,這就說明了美國為何要護欄,不要(軍事)衝突的原因。而美國這樣的作法,不但付出的成本將是最低,效益也是最高,不但能解決資源稀缺,也能避開美國人民抗拒犧牲難題。

否定戰略既然是一種曲線作為的間接戰略,那柯爾比認為應該如何進行操作否定戰略呢?柯爾比給出了一個定義,也就是文章初始,提出的「去做其他人(他國)的手」,也就是在威懾行動下,將國際社會成員,視為自己的資源,進行運用操作。清晰的說,美國乃是基於否定戰略需要,強制性的借力使力,令其產生傷害性效果,以否定中國的戰略作為。目的是誘導中國採取過激行動,引導中國觸犯國際秩序,塑造中國是一位壞人形象,以激化聯盟集體意志與行動,共同牽制中國的崛起。

觀念、強制性、繼承

否定戰略被設計、規劃、實踐以應對中國的競爭,除了美國軍力不足、資源稀缺、美國人不願犧牲的現實條件外,還有兩個根源,一是歐巴馬後期,美國戰略者思維的調整,這裡所說的調整,並非指外交上「接觸交往」轉向「競爭遏制」的變化,而是指政策的變化,譬如,薛瑞福(Randall G. Schriver)在2017年被提名亞太事務助理國防部長聽證會時表示,「美中應避免軍事競賽、讓冒進的中國體驗壞行為的後果、提出基於台灣關係法的一中政策等」,由薛瑞福的表述,可以發現與柯爾比的主張相當接近,他們彼此又是國防部的同事,觀念很容易交流。足見在2017年否定戰略便已經發酵,成為美國對中國的一種戰略模式,且融入了美國國防戰略規劃之中。

第二個來源,是來自於美國知名戰略學者謝林(Shelling)的衝突戰略思想。柯爾比在與加拉格爾對話時,加拉格爾指出,柯爾比書中運用了謝林強制性威懾。這種威懾理論有兩個要點,其中一個觀點,「便是阻止對方不斷前進的威脅,且將彼此置入一種險境,好讓對手能讓步。」但謝林的衝突戰略同時具有方法功能,主張「威懾與共同利益」必須並存的去思考,這是操作「衝突」的戰略,不可忽視的前提。

透過分析,理解到否定戰略是一種較為陰柔的手段,聯盟成為美國在西太地區威懾力量相對衰退下,追求抗中的特效藥。

拜登接續川普執政後,美國國力體質並未改善,現實條件拘束,拜登雖然主張外交政策的回歸,卻也難以擺脫川普的否定戰略遺產。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就職演說,提到合作、競爭、對抗三種方式與中國進行激烈競爭,這三種方式背後,卻分別為朋友、對手、敵人的應對身分。

但美國在展現對中國的合作、競爭、對抗,必須基於美國利益優先原則。這又反被謝林的提醒,衝突的戰略就是要避免陷入非友即敵的窘境,而美國同時具備三種矛盾身分,卻走上亦敵亦友的美中關係,如此一來,美國又將如何恰當掌握,在威懾中國的同時,具備與中國維持共同利益?又如何能構建出美中兼具彼此利益的非零和博弈呢?這種矛盾性很容易誘發最壞打算的行動,不但讓合作消失,競爭也進入了無規則化,跨入了對抗的邊緣。

危險的台灣

威懾與共同利益並存的觀點,被美國操作者忽略了,其造成的後果,除了美國自身戰略的矛盾外,盟友或夥伴也不容易把握政策尺度,行動時將會猶豫不決。被美國視為資源的國家,同樣也將陷於災難,因為被美國「做他人之手」的資源國家,不但在思想上要與美國相融,而且在肢體上也要化身為美國,事實證明,被美國化身的立陶宛、烏克蘭、澳大利亞等國家,相繼陷入外部與內部政治的困境。

美國的否定戰略主要是否定中國在區域的霸權,而中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作法,被柯爾比稱為「焦點與順序戰略」,以平衡美國在這地區的盟友與夥伴的拉攏競爭。

聯盟競爭與對台戰爭,若聚焦西太地區觀察,南海與半島地區的東協國家,透過集體的決定,採以區域平衡,經濟發展,拋棄選邊站策略。2021年12月中旬布林肯訪問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行程中便能明確看出東協態度,菲律賓杜特蒂更明白說出,台灣有事菲律賓將保持中立。東海方面的日本,美日雖積極建構「新的聯合作戰計畫」,但是仍要視美國自身確定行動後方認定行動,日本態度相對被動,拉攏聯盟進行競爭,美國不見得居於上風。

同時,也要見到美國確實在強化「做台灣的手」的策略。在這過程中美國首要防杜中國發動小型戰爭。柯爾比指出,中國將效法俾斯麥為統一德國,向丹麥、奧地利、法國發動戰爭作法。因為中國對台灣具有實施小型戰爭的意圖,台灣則是全球灰色地帶最危險的地方。

因此,在軍事上,必須強化台灣防衛能力。建議台灣效法刺蝟、豪豬、毒蛙行為;鼓勵推動非對稱與分散性部署;激勵台灣承受附帶損傷與實施焦土政策決心。基於此,美國將對台進一步升級科技武器的銷售政策。在政治上,操作新一中政策,透過年度國防授權法案,提升美台交往層級,扶持台灣國際化,邀台聯合軍演等,逐次提升對台關係達到極致。

否定戰略的目的,並非直面美中戰爭,而是在對台的極限政策催化下,誘使中國對台發動小型戰爭,藉機塑造中國是一個壞人目標,「做台灣的手」終將是把兩岸關係置於險境。

(作者張明睿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