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王崑義》台海防衛觀念不同 國防部槓上李喜明?
文/王崑義
今年的「美台國防工業會議」(US-Taiwan Defense Industry Conference)將於10月10日至12日在美國維吉尼亞州利斯堡的Lansdowne度假村舉行,國防部決定不派員參加,國防部長邱國正日前在立院受訪強調,不派員參加的因素很單純,完全是考量疫情。雖然國防部不願意承認有「其他因素」導致不派員參加,但是外界還是認為「李喜明因素」佔了很重要的原因。
什麼是「李喜明因素」?外界的看法是這次會議,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以「2049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身分受邀參加,為台灣整體防衛戰略議題進行專題演講,因議題設定討論台灣「整體防衛構想(ODC)」變化,若國防部派副部長層級官員與會,前總長與現任副部長在國外不同調,發生意見相左,會被美方人士或媒體「看笑話」,真正丟臉丟到國外去,因此日前正式向美方主辦單位說抱歉無法前往派員參加。
李喜明力推「整體防衛構想」
李喜明所要演講的議題,主要是討論過去幾年ODC驅動台灣的國防政策,與國防部4年期國防總檢討(QDR)可能出現變化的台灣當前戰略思維不同。但國軍依「防衛固守、重層嚇阻」軍事戰略指導,發展整體防衛構想以及創新、不對稱作戰思維不曾改變,但會隨著兩岸軍事情勢的變化,採滾動式調整其戰術與用兵的作法,並不是代表其整體防衛構想(ODC)有了變化。
但是,在國防部2021年版《四年期國防總檢討》(QDR)卻指出,今後建軍重點首先強調遠程打擊,發展可大幅增程的空射飛彈及遠距遙攻武器系統,對敵實施精準打擊,延伸戰略防衛作戰縱深,建立重層嚇阻力量。這裡清楚指出,「重層嚇阻」就是遠程打擊。武器射程有多遠,就應該打多遠。這跟「不對稱作戰」思維相當不同。
而國防部長邱國正在立法院備詢時就解釋說,國軍武器裝備發展要打得遠、精準又具機動力。今後加速量產各式國造飛彈,項目包括雄-2E增程型雄昇攻陸巡弋飛彈,射程1250公里,火力覆蓋範圍,包括上海在內的東南沿海各省與武漢等部分華中地區。共軍一線與二線基地,以及沿海各主要港口都囊括其內。
根據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2018年的研究報告顯示,台灣正在研製雲峰超音速攻陸巡弋飛彈,射程1200-2000公里,可對中國進行遠域縱深打擊,火力覆蓋範圍可達北京,是台灣重要的戰略資產。
塔江艦難作「航母殺手」
另外,在國艦國造中主力戰艦塔江艦,原先是根據「迅海計畫」原型艦沱江號因浮力不足所衍生的各種問題進行修改,將在2023年完成6艘。此一過去素有「航母殺手」之稱,日前國防部長表示其為海軍首艘具備區域防空火力的小型艦船,它跟「整體防衛構想」(Overall Defense Concept ODC)間又有什麼不同?
2021年7月在塔江艦的交艦典禮上,國防部長邱國正除了指出塔江艦是「首艘具區域防空火力小型艦」外,另意有所指的補述塔江艦是遂行「防衛固守,重層嚇阻」關鍵戰力。但是塔江艦所配置的各型武器,如海劍二防空飛彈、雄二/雄三攻船飛彈,外界認為並沒有特殊之處,能比擬創新/不對稱思維的,只有匿蹤與戰法。
一直以來,軍方有個迷思,就是認為構型設計為外斜內傾,就有匿蹤能力。桅杆因為高度,確實有此需求,艦體在鏡面反射效應與地球曲率的天然隱蔽下,實在大可不必,最多只是減少「雷達截面積」(radar cross section RCS),遞延被偵獲的時間。
可是,塔江艦的載台面對從不同角度、不同頻段,以及不同載台的偵蒐系統獲得的目標訊號,透過協同接戰能力(CEC)結合電戰截收與敵我識別的戰情組合作業,匿蹤性大打折扣。所以匿蹤所能建構的優勢有限,已逐漸淪為「對稱戰力」,這一趨勢從美軍籌獲星座級(Constellation class)飛彈巡防艦,有別於自由級(Freedom class)、獨立級(Independence class)濱海戰鬥艦及朱瓦特級(Zumwalt class)飛彈驅逐艦,不再以匿蹤做為設計重點就可知道。
這就是李喜明和現在的國防部防衛重點觀念不同的地方,李喜明推動的「整體防衛構想」著重在「不對稱作戰」,但今年發佈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卻是著重在「對稱作戰」方面,主要還是配合民進黨政府國艦國造、國機國造政策,兩者的不同,導致李喜明讓總統府內的高層人士相當不滿意,所以他要出席美台工業會議,國防部也就不派員做他的啦啦隊了。
原因就是這麼簡單,府內不喜歡李喜明的「整體防衛構想」,既然會議要邀請李以「2049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前去演講,那國防部就不奉陪了,疫情因素去年就有,去年可以線上舉行,今年為何不可,國防部再怎麼辯,也難以說服人民相信美台商會沒有踩到台灣的紅線。
(作者王崑義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