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焦點

布林肯抵達上海 展開三天訪中行程

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2024年4月24日抵達上海,展開其任內對中國的第二次訪問。

文/美國之音

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星期三(4月24日)下午抵達上海,展開其任內對中國的第二次訪問。布林肯預計將提出美國對中國貿易行為的擔憂,也將呼籲中國在台灣新任總統就職之際保持克制。

布林肯於4月24日至26日訪問中國,計畫訪問北京與上海。他將和商界領袖與學生會面,也將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會談,並可能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美中關係自雙方恢復高層接觸以來有所緩解,但一系列分歧仍然存在。今年逢美國大選年,布林肯在與中國進行艱難溝通的同時,也必須尋求持續穩定雙邊關係。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吳木鑾分析,雖然訪問期間不太可能取得重大進展,但美中兩國都希望「保持開放的溝通管道以避免尷尬局面」。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表示,去年的元首會面雖然讓雙邊關係緩和,但北京認為華盛頓「未能迅速採取行動」解決中國的擔憂。「美方認為只要局勢穩定,不要太動盪就可以,但中方認為僅僅穩定關係還不夠,」吳心伯說。

一位美國高級官員在布林肯行前表示,美中關係和一年前情形不同,「我們清楚地表明,負責任地管理競爭並不意味著我們會放棄保護美國國家利益的措施。」

美方預告,布林肯將敦促中國停止對俄羅斯軍工生產的商業支持。布林肯上周在七國集團部長級會議後表示,中國是俄羅斯軍事工業綜合體的主要貢獻者,幫助俄羅斯重建了因制裁和出口管制而削弱的國防工業基礎。

布林肯訪中之前,美媒報導稱美國初步討論制裁部分中國銀行,以對其支持俄羅斯的行為進行反制。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一種可能衝擊全球經濟和美中關係的升級選項。路透社引述不具名官員表示,美方短期內沒有計劃實施此類制裁,希望通過外交手段避免。

在布林肯抵達前夕,中國外交部官員通過媒體吹風會表示,中美關係自去年11月元首會晤以來止跌企穩,但中國堅決反對並反制「美方頑固推進遏華戰略,不斷採取干涉中國內政、抹黑中國形象、損害中方利益的錯誤言行」。

中國黨媒《環球時報》社評更不客氣地要布林肯放低姿態,提醒布林肯勿抱持「壓服中國」的心理來訪。

中國外交部官員除了強調「有效管控分歧」之外,也特別強調:「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此次訪問之際,美國國會剛剛通過包括對台灣的援助法案,且距離台灣下任總統賴清德就職不到一個月,他和台灣現任總統蔡英文均拒絕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主張。

美國國務院高級官員在行前簡報時表示,布林肯將當面要求北京勿在賴清德就職典禮期間採取挑釁行動,並表達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帶來的長期利益。

「在這段重要而敏感的時間,各方都應對和平穩定做出貢獻,避免採取可能升高緊張局勢的挑釁行動,並展現克制。」

布林肯預計向中國提及議題還包括中國在南中國海的挑釁行為、中東問題、遏止芬太尼、提升兩軍交往、建立有關人工智慧風險與安全的對話等多項內容。

布林肯還會提到人權問題。布林肯出發前,美國國務院發佈《2023年各國人權報告》,再次陳述中國對穆斯林為主的維吾爾人及新疆其他少數民族和宗教群體的種族滅絕和反人類暴行。

華盛頓史汀生中心東亞研究室高級研究員孫韻表示,中國領導人急於處理經濟問題,在美國大選前將處於觀望狀態,今年「他們的首要任務是保持關係穩定」。

連結:布林肯抵达上海 展开三天访华行程 (voachinese.com)

布林肯二度訪中前 中國黨媒放話要他「放低姿態」

文/voa莊志偉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訪中前夕,中國展開輿論戰。4月23日,一名中國外交部官員透過官媒放話稱,中方將聚焦「五大目標」,並重申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的紅線,而黨媒《環球時報》更不客氣地要布林肯放低姿態。

對此,有分析人士認為,布林肯此行與中方談及的多數議題,兩國恐互不退讓,因此本周的高層對話恐難達實質共識。

根據中國外交部的聲明,布林肯應中國外長王毅之請,於4月24-26日訪中。在布林肯抵達前,中國外交部一位不具名的北美大洋洲司負責人4月23日透過官媒新華社放話表態。

布林肯行前 中國外交部「劃紅線」

該名官員表示,針對布林肯此行,中方聚焦五大目標。一是「樹立正確認知」,厘清中美到底是夥伴還是對手,他敦促美方落實拜登總統說過的不尋求新冷戰、不遏制中國發展等承諾。

其次是「加強對話」,他提醒美國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勿幻想從所謂「實力地位」出發,同中方打交道。

其他目標則包括「有效控管分歧」,如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該名官員進而指責美國加大對中國的經貿科技打壓,稱「這不是去風險,而是製造風險」,更指控所謂的「中國產能過剩論」是美國包藏遏制打壓中國產業發展的禍心。

他還要美國在南中國海問題上「不應該介入,更不要攪局」,也反對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片面否決巴勒斯坦入聯的提案;更要美國別在「烏克蘭危機」中拱火加油或攻擊抹黑中俄關係,挑動陣營對抗。

中共黨媒嗆布林肯「把姿態放低一點」

除了官方放話,鷹派黨媒《環球時報》4月22日也發表題為《布林肯訪中前,我們先給美方打個預防針》的社評,提醒布林肯勿抱持「壓服中國」的心理來訪。

該文稱,布林肯此行主要尋求在烏克蘭、以巴等地區熱點問題上與中國合作,及在拜登總統關切的芬太尼等問題上,盼中國「幫一把」,因此,布林肯應當「把姿態放低一點,對中國表現出充分尊重」。

對於中國的反美情緒,馬來西亞太平洋研究中心的首席顧問胡逸山指出,中國慣於在重大談判之前利用媒體和網路輿論操弄對美論述,來強化自身氣勢,雖然對內宣傳仍是主調。

胡逸山告訴美國之音:「在官媒、半官媒或是微博上的這些訊息,很多時候也是要讓國內的受眾能夠接收到,主要是宣揚中國站起來了,經濟非常地強大,即便是美方也逼不得已,必須來向中國祈求一些施捨。」

宋國誠:中國民粹主義高漲 反映對美無力感

在台北的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研究員宋國誠則認為,中共官民不顧外交禮儀,對布林肯二度訪中展現強硬姿態,是因為中國正處於反美情緒和民粹主義嚴重高漲的時刻。

宋國誠說,這種情緒一方面來自於美國近期在南海地區加強抗中的戰略圍堵,例如計畫在菲律賓呂宋島部署中程飛彈等;另一方面則是美國總統拜登擬對中國的鋼鐵和鋁材傾銷展開調查,並恐啟動301條款,課征3倍以上的關稅,這些懲罰措施若落地,將對中共帶來沉重打擊。

宋國誠告訴美國之音:「中共現在被美國壓著打,沒有任何還手的機會,氣急敗壞之下,已經不再考慮到一些基本的外交禮儀,同時對於美中之間的高層外交也不抱太多的希望,所以,這次從溝通的態度,轉變成幾乎到了全面對抗的態勢。」

布林肯行前 美國關切新疆人權、中國援俄

但在布林肯啟程訪中前,美方對於中國的輿論施壓也不手軟。

4月22日,美國國務院發佈《2023年各國人權報告》,再次陳述中國對穆斯林為主的維吾爾人及新疆其他少數民族和宗教群體的種族滅絕和反人類暴行。

該報告也指控中國「持續剝奪香港的政治自由和自治權」。

美國還傳出將對華祭出制裁。《華爾街日報》4月23日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稱,美國正草擬制裁措施,以切斷部分中國銀行與全球金融體系的連結,盼藉此遏止中國對俄羅斯軍工生產的暗中奧援。

對此傳聞,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於4月23日的例行記者會表示,中國堅決反對美方自己拱火澆油、卻對中方甩鍋推責,他強調:「中國同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各國開展正常經貿往來的權利不容侵犯」。

對於美方的策略,在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一逵認為,美國透過布林肯等高階官員密集出訪中國,旨在不間斷地控管美中分歧,且在行前就把話說清楚,就是為了縮小中國操作輿論的空間。

楊一逵告訴美國之音:「美方也知道,這一次布林肯去中國訪問可能會被中國反向操作成去討好、摸頭這樣的外宣手段,當然在出發前,他要很堅定地又點出了人權問題,就是更加堅定他的立場。」

美中互不退讓 學者:布林肯此行恐難達共識

楊一逵說,美方不僅在人權問題上站穩立場,從近期的事態發展來看,美方對於台灣問題、南中國海爭端升級、中國以軍民兩用技術暗助俄羅斯等國際政經議題,也都沒有退讓的空間。

他說,美中較有可能達成的共識是,兩國都希望以伊衝突和已引發人道危機的緬甸內戰能降溫。

對此,馬來西亞學者胡逸山也認為,美中若在諸多議題各執己見,布林肯此行恐難有具體的成果,最壞的結果可能是美中都把關注議題攤開來談,且互不退讓,「然後大家就可以比較正式的、不用再遮遮掩掩的相互為敵了。」

台灣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學者宋國誠也同意,儘管美國善於運用外交斡旋來管控危機、避免衝突,但在中美戰略對抗的框架之下,即便是布林肯等級的高層互動也恐難有效節制中共對外擴張的野心。

連結:布林肯二度访华前 中国党媒放话要他“放低姿态” (voachinese.co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