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

國際媒體看「兩會」: 集權力、穩經濟

政協、人大會議(資料圖片)將於3月4日開幕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對本週末將召開的中國政協、人大「兩會」,國際媒體的看點包括經濟發展目標、黨政機構改組、決策權力進一步集中到習近平手中以及政府高層人事變更。

路透社的分析認為,此次人大會議將確定習近平新的經濟團隊。習近平在去年10月舉行的中共20大上打破常規確立了自己的第三個任期,並在黨的高層部署了大量的親信。會議還將討論習近平對黨和政府機構進行 深入、全面 改革的計劃。

這可能將在黨的全面領導的名義下,將國務院各部委更多地納入黨的系統,澳洲國立大學的政治學者宋文迪對路透社表示。其中國安系統和公共衞生領域可能是改組的重點。

分析人士還認為,中共政府可能將2023年的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為5%至6%,以控制失業率,並採取促進消費和外國投資的措施,但預計不會有什麼標誌性的改革。

不再在意黨政分開?

本週舉行的中共中央二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具體內容尚未透露。據《明報》新聞海外版報導,這是繼5年前大動作機構改革後的又一次。有傳言稱,公安部與國安部將脫離國務院系統,轉為隸屬新成立的直屬中共中央的「中央內務委員會」(暫名),該委員會將會整合公安、移民、戶籍、交通、反恐、反間諜,甚至民政部的社會組織管理等功能,這個超級委員會既借鑑了中共建政之初的內務部名稱,又吸取了俄羅斯聯邦內務部的功能框架,委員會將由現任公安部長王小洪擔任首腦。

傳言中的機構改革還包括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人社部)的整合。明報指出,此次機構改革的大方向,即減少機構數量,合並同類項,不再強調黨政分開。

習近平將續任國家主席及國家軍委主席

2023年的中國全國兩會適逢中央政府換屆。去年10月在中共二十大上獲得歷史性的第三個總書記任期的習近平預計將在兩會上續任中國國家主席及國家軍委主席。2018年3月,人大修憲取消了國家主席任期限制,為習近平繼續連任鋪平了道路。

總部設在新加坡的《亞洲新聞》指出,新的改革將進一步削弱政府,從而削弱總理和國務院在決策中的重要性。2018年中共十九大後開始黨和國家機構的大規模改革,設立最高反腐敗機構國家監察委員會以監督官員;國務院部分職權則已經轉移至黨中央,這被認為是向鄧小平改革開放之前高度集權的黨國集權模式的倒退。

新總理的任務

本次人大會議召開,正值習近平政府面臨諸多方面的挑戰。三年抗疫讓經濟和民生不堪重負,及至發生了習近平上任以來前所未有的廣泛抗議。而告別清零的突然轉向,又讓民眾和公共衞生經歷了疫情海嘯的衝擊。

路透社指出,去年中國人口首次多年來出現負增長,而城市就業率在六十年來首次下降,人均支出也有所下降。同時中國與美國的關係不斷惡化,美國正在擠壓中國獲得尖端技術的空間,而全球經濟不景氣也給習近平增添了阻力。

香港《南華早報》則援引專家分析認為,本次兩會之後,習近平將聚焦穩定經濟、以便集中力量實現長期目標。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的經濟學者格林貝格(Nis Gruenberg)分析指出,北京可能力圖回歸政策常態,關注提高中國的科技抗壓能力等長期的目標。他預計,對高科技行業的政策監管將走向常態,但會留出因應危機的空間。

人事方面,李強預計將接替李克強出任國務院總理,這或許是今年人大會議上最受矚目的一個事件。芝加哥大學政治學者楊大力對《南華早報》稱,新總理李強是習近平的人馬,他的作為至少不會被認為是對習構成競爭,但習近平將繼續把決策權向黨中央、進而向自己手中集中,政府機構國務院會被進一步被削弱。

四個男人管經濟

CNN從經濟領域的角度聚焦了人大將推出的人事更新。報導稱,人大會議之前,黨內精英們剛剛敲定了關鍵政府職位的提名,包括今後將主管最重要的經濟決策機構的的四名男性。他們是:李強擔任總理,丁薛祥擔任常務副總理,何立峰擔任副總理,朱鶴新擔任新的央行行長。

對這四人的提名預計將在大會上得到正式批准。其任命被認為是習近平試圖加強黨對國家經濟機構控制的一部分。與他們的前任不同,這四個人要麼是習近平的親信,要麼與他的親信有聯繫,他們沒有在西方接受過教育,或者被認為沒有與國際金融組織打交道的經驗。

格林貝格也指出,新人中對國際事務接觸較少,有(海外)工作或與外國人打交道經驗的人較少,這是他的新團隊的弱點之一。

CNN報導還指出,中國經濟正面臨一系列日益增長的挑戰,包括消費疲軟、失業率上升、房地產市場低迷、缺乏商業信心、地方政府的債務困擾、人口老齡化以及中美關係因技術制裁日益緊張。

連結:國際媒體看「兩會」: 集權力、穩經濟 | 德國之聲 來自德國 介紹德國 | DW | 02.0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