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

台學者:中共二十大讓世界走向沒有中國的全球化

2022年10月23日,中共二十屆一中全會後,中共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媒體見面

文/rfa

支持改革開放的中國官員在領導人習近平強勢主導的二十大後幾乎全遭撤換。台灣學者蔡明芳預測,中國與民主國家經濟脫鉤將成常態,中國退出了「全球化」。台灣中經院副執行長李淳分析,中國不是要從「全球化」脫離,而是以所謂「中國式」的方式,參與國際經貿。

中共二十大專頁

台灣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與經濟系合聘教授蔡明芳近日發表文章〈中共二十大,讓世界走向沒有中國的全球化〉指出,中共二十大落幕後,支持經濟開放政策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副總理劉鶴、人行行長易綱、政治局常委汪洋,以及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等人將離開,中國的政治決策結果只是確定中國與民主國家經濟脫鉤將成爲常態,全球化並沒有消失,只是中國退出了。

蔡明芳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指出,二十大之後,確定中國走「共同富裕」路線,美國跟中國之間的抗衡趨勢不會減緩,只會更強。

新領導班子決定國家走向

蔡明芳說:「因爲習近平所放上去的七大常委班底,可以說跟以前比起來更爲鷹派,對於市場經濟更爲不重視。在這樣的情況下,當然會使得在中國的外資想撤出去。新的外資對整個中國政治環境改變,或者是基於美國科技管制趨嚴,就不會再進去了。」

蔡明芳指出,當新的資本不會進去,舊的資本會移出時,整個中國市場資本會持續減少,中國經濟會持續往下掉。

蔡明芳說:「新的外資或是既有的外資開始不斷地離開中國的時候,中國跟全球化之間的關係也就愈來愈薄弱,這也是爲何我說二十大之後,會變成沒有中國的全球化的原因。當這些外資開始往外撤的時候,大家看到二十大的結果也會擔心,是不是中國對台灣的敵意更強烈,甚至有可能發生動武的地域衝突的改變,就像張忠謀說的,台灣的產業會毀掉,全世界不可能接得起來。」

蔡明芳還說,台灣並不是生產低階代工,台灣人力資本不是在世界各地馬上可找到取代資本和管理相關人才。一旦發生相關問題,對全球是極大傷害。

學者:中國要以「中國式」方式參與國際經貿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李淳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分析,中國離開「全球化」,符合中國一直以來的趨勢,只是在二十大之後,這趨勢會更明顯加速。

不過李淳說:「中國也有意識想要離開全球化,但並不意味中國會完全鎖國、不參加國際經貿。他可能會更想要用他自己定義的國際合作方式來推動。」

李淳說,中國認爲,按美國所定規則之下,跨國企業主導下發展的所謂全球化、供應鏈,讓中國遭遇美國或中國以外的企業或高科技領域「卡脖子」的問題。過去二十年,特別最近十年,中國很用力發展「自主可控」的科技跟產業,發展自己的力量以降低美國對它的影響。

李淳提到,中國會持續發展它自己定義的「全球化」,譬如「一帶一路」,或強化跟中東、非洲、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往來。

二十大後中國是否更強調內循環?李淳認爲確實有此趨勢:「習近平不再談什麼歷史機遇期,而在談外部風險,可是他也說中國要持續成長,言下之意,未來中國很多成長都是會來自他內部的需求和供需的發展。」

滯台異議人士:習式文革戰勝改革開放

滯台中國異議人士龔與劍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也說,中共二十大開完後,習近平幾乎大獲全勝,中共改革開放完全中止、中國文革二點零版的「習式文革」在中國全面展開。中國看來確實逐步在脫離「全球化」。中國作爲世界工廠,過去採取改革開放政策,一定程度上給民營企業有自主權。習近平感興趣的,是毛澤東那套利用黨務系統人員無情地清理政府的技術官僚。

龔與劍說:「他利用所謂反腐敗、利用黨務這種黨棍,無情地清掃了政府系統的技術官僚,中國慢慢會必然跟世界脫脫鉤。政治局常委所有官員幾乎都是黨務系統的‘習家軍’,我對中國經濟發展前途感到悲觀。中國的改革開放和以經濟爲建設中心的鄧小平遺產,二十大以後統統‘壽終正寢’。 」

台灣經濟「倚賴」中國的說法不成立

蔡明芳文章另推翻檯灣的經濟「倚賴「中國的說法。他分析,台灣今年前三季對香港與中國的接單較去年減少10.6%,今年前三季來自美國與歐洲的訂單分別增加10.7%與7.1%。根據九月的統計,中國與香港除了在光學器材、塑橡膠製品與或化學品等爲台灣的最大接單來源外,資通訊產品、電子產品、基本金屬、機械等貨品均是以美國或歐洲爲主要接單地區。

蔡明芳強調,無論從訂單的來源國分佈與不同來源國訂單金額的消長看,台灣的經濟「倚賴」中國的說法並不成立,台灣出口也從過去的量變轉爲質變。

蔡明芳強調,台灣的主要產品並非銷售給中國消費品市場,而是以美歐日等外國廠商爲主要銷售對象。台灣受到中國消費市場高度影響的貿易多屬於受中國政策可直接控制且台灣本身無談判優勢的,例如,出口中國的台灣農產品、中國觀光客、中國學生赴台措施,而上述台灣與中國的往來關係也多已被中國政府禁止。

李淳也說,從訂單來源看,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一半是半導體。以台積電客戶爲例,台積電主要客戶是美國企業。從訂單來源分析,對中國沒什麼依賴,這一觀點是正確的。

中國對資本外移管制加嚴,很多台商反映在中國賺了錢但匯不出中國,李淳說:「一個國家採取資本管制的嚴格程度,就部份說明了他們有國家裏的資金想往外逃的壓力,一定是你逃的愈兇的,我的管制才愈嚴。」

連結:臺學者:中共二十大讓世界走向沒有中國的全球化 — 普通話主頁 (rfa.org)